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的认识▪P4

  ..续本文上一页立善,为得不死应修道,若证法核则尽乐,死王来时不颤惧。」(《相应部11.43.5 》)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三月写于中国云南鸡足山。

  愿众生安乐。

  

  23. 法是离欲

  贪欲的生起,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在《杂阿含》七五二经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佛在《杂阿含》六十四经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识)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碍,骨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等,因为都是短暂的快乐。每一位行者对“欲”都得下一番苦功去认知它。无论它是普通的欲念或是为了生存而起的欲念,断了欲念心才能安宁;恶欲更非要断除它不可。只要下决心去观察心,经过一段时间都能分辨心里的欲念。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心里所生之念大部分是跟欲有关,而且都是为了要满足这个身体的需要而生起的,我们简直就是欲念的奴隶,为了它生起恶欲伤害别人,造作诸恶业,将来要尝受苦果。

  《杂阿含经4经》 里佛说∶「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在《中部1》里佛对梵行者马干帝亚 (Magandiya) 说:「我对欲的生起,欲的灭,欲的乐执,欲的过患,欲的出离,如实知。我舍弃乐受,安住于无渴爱,内心寂静。我见其他众生为欲所制,渴爱欲乐,我不羡慕他们,也不欣喜,云何如此呢?马干帝亚!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不清净欲乐更欣喜的境界,超越神圣的极乐。因为我欣喜于彼界,我不羡慕这不清净的欲乐境界,更不欣喜于它。」

  我们应当常从味(作用)、患(害处)、离(捨离)來观照色、受、想、行、识;对于色、受、想、行、识的味、患、离,以智慧如实见。在《杂阿含经14经》里记录∶「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欲的生起过程是:触→受→想→思→爱。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知欲→离欲→灭欲→断欲→无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观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修不净观,无常观,思惟欲的过患,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思惟恶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一次成功灭欲之后,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算是断欲。

  24. 法是不死的甘露

  在《相应部4.9.25》无为相应里佛陀指出法是甘露:「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甘露与达甘露之道。诸比丘!何者为甘露耶

   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甘露。」

  在《杂阿含八零四经》 里佛陀说:「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甘露,究竟甘露。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甘露,究竟甘露?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

  

  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身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得甘露,究竟甘露。」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三月写于中国云南鸡足山,八月补充于布里诗本,澳大利亚。

  愿众生安乐。

  

  25. 法是对如来的最上之尊敬供养

  在《大涅槃经》里佛对阿难说:“尔时,世尊足与拼叠,右胁而作师子偃卧,正念正知而住。

  尔时,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花朵满开,其花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檀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其花满开,而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坛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阿难!如此对如来并非适宜之尊敬供养。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然者,阿难!“法随法而住,应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如是,阿难!应当学。”

  26. 法是证取道果

  在《大涅槃经》里佛对须跋说:“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须跋!

   我岁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来

   已经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游行

   于此境地外

   则无沙门果

  

  不但无第二沙门果、第三沙门果,亦无第四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27. 法是诸行的渐次止息与寂灭

  在《杂阿含474经》里佛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在修习禅定时,达到初禅的行者,言语止息,言语寂灭。达到二禅的行者,觉观止息,觉观寂灭。达到三禅的行者,喜心止息,喜心寂灭。达到四禅的行者,出入息止息,出入息寂灭。达到空入处的行者,色想止息,色想寂灭。达到识入处的行者,空入处想止息,空入处想寂灭。达到无所有入处的行者,识入处想止息,识入处想止息。达到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行者,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想寂灭。达到想受灭的行者,想受止息,想受寂灭。达到想受止息,想受寂灭的行者,一定般涅槃。不再来三界,永断轮回。

  28. 法是日出

  在《杂阿含396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闇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观照)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sotapanna),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是故,比丘于此四圣谛未无间(观照)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为何法是日出呢?因为日出破除闇冥与愚痴,使一位行者生起法眼,恒常观照,正念正知,不会有一个烦恼法不断,离欲、离恶不善法,直至涅槃。

  29. 法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

  在《杂阿含607经》里佛说:“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受观念处;心、心观念处;法、法观念处。”

  在《杂阿含608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法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这唯一的道路就是四念处,追随这条路,得以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30. 法是不燃烧

  在《杂阿含1244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烧燃法.不烧燃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烧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恶不善法。身恶行成就;口、意恶行成就。若彼后时疾病困苦,沈顿床褥,受诸苦毒,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众恶,当堕恶趣,受诸苦毒,忆念是已,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

  云何不烧燃?若男子、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沈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当于尔时,攀缘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

  

  恶人行恶,善人行善,恶人恶自己,善人善自己。恶人行恶,死后当堕恶趣,受诸苦痛,心忆念这些,心生烧燃。善人行善,死后善心命终,当生善趣,心忆念这些,不生烧燃。

  法增比丘, 佛宝寺,澳大利亚,5/9/2008。

  

《法的认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