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17. 法是对因缘法的认识。
修行的目的,是在于灭除苦恼而证入涅槃。修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去修习如何灭除苦,不要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与生命,去做无关灭苦的事。佛陀觉悟十二因缘而证正觉的,在“初转*轮经” 里所提到四谛、八正道,就是以缘起的法则来开示给五比丘听的。因此佛陀如果没有觉悟缘起法的道理,就无法圆满地解说四谛、五蕴和八正道了。
因缘法是缘起的法则;缘生法则是缘起法则的十二个部份,它是有情生命活动现象的个别缘法,虽然因缘法与缘生法内容一样是无明乃至老病死,但它们的意义不同。
因缘法以佛陀的话来说是:「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浓缩的即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因缘法是解释有情生命活动缘起的整体法则。众生不论胎、卵、湿、化,或在六道的那一道中,乃至三界里,这缘起的法则能够解释有情生命活动的真相。乃至从苦出离的方法。
缘生法以佛陀的话来说是:「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缘生法所以称为“缘生”,是因为它的各个部份须待众缘而转起(生起),须借助其它因缘条件的作用才能出现而存在,它是解释众生轮回的现象。缘生法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贪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有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十二种推进过程。这个现象须依赖各个因缘条件才能完成,它们的存在,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来看,都是暂时性的,因此以三法印来印证它们是“无常、苦、无我” 这样才能说明真相,并能破除众生对这些现象的邪见与执取。 (《杂阿含296经》)
18. 法是休闲的花园。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诉比丘们∶「比丘们!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于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
这个人就去禀告国王说∶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于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边重建一个城邑。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派大臣到那里建造。后来那个城邑,人口增加,极为繁荣。
比丘们!同样的道理,我也发现正觉者所走的古道。古时正觉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样的呢?那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我从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缘因,灭除了老病死,和实现灭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们!我知道了这方法,就将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这方法为许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极为繁荣,以至今日。」(《相应部》12.65城邑)
老病死的缘因是什么?「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287经》)
如何灭除了老病死呢?「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杂阿含287经》)
19. 法是胜利旗。
在[杂阿含387经]里佛说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捺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治城堑,度诸峻难,(解脱结缚) ,名为贤圣,建立圣幢。
诸比丘!云何无有关键?谓:五下分结已离已知,是名离关键。
云何平治城堑?无明谓之深堑,彼得断知,是名平治城堑。(涅槃城前的深水沟)
云何度诸崄难?谓:无际生死,究竟苦边,是名度诸崄难。
云何解脱结縳?谓:爱已断已知。
云何建立圣幢?谓:我慢已断已知,是名建立圣幢。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 法是镜子
在[芒果园罗睺罗经] (Ambalatthika Rahulovada Sutta)里佛对罗睺罗说: 「你去拿一面镜子来。」罗睺罗拿了一面镜子来时,佛又问他: 「镜子何用
」罗睺罗答道: 「世尊!用来照自己。」
佛说: 「罗睺罗!就好像镜子是用来照自己,你也要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业,应如何做呢
」
「任何未做的身业,欲做时,想想若做这身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罗睺罗!观照一下,任何未做的身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就不应做。反过来,任何未做的身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不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不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不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是善巧,调服的,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就应做。」
佛又说: 「罗睺罗!任何正在做的身业,欲做时, 想想若做这身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罗睺罗!观照一下,任何正在做的身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要极力压制自己不做。反过来,任何正在做的身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不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不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不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是善巧,调服的,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要常做。」
佛又说: 「罗睺罗!任何已做的身业,欲做时, 想想若做这身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罗睺罗!观照一下,任何已做的身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要向同修圣者忏悔。反过来,任何已做的身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不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不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不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是善巧,调服的,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要随喜日夜常做。」
「语业,意业,也是如是。」
佛又说: 「罗睺罗!任何久远过去身语意业清净的沙门、婆罗门都以同样的方法,常常观照。任何久远未来身语意业清净的沙门、婆罗门都以同样的方法,常常观照。任何现在身语意业清净的沙门、婆罗门都以同样的方法,常常观照。同样的,罗睺罗!常正思惟,常常观照,清净自己的身业。常正思惟,常常观照,清净自己的语业。常正思惟,常常观照,清净自己的意业。」
21. 法是大师。
佛指出:「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火)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我们应知这色身是无常的,迟早要死,应生大恐惧,勤求善知识。(《杂阿含175经》)
22. 法是无畏
在《相应部11.24.8 》指出:「居士!于成就四法之多闻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居士!于此多闻之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又自思于佛具此证净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又多闻之圣弟子,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也。”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成就不执取之戒。又自思具圣者所乐之戒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是故佛说: 「欲得福者须…
《法的认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