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複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複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诃,名俱解脫。」
17. 法是對因緣法的認識。
修行的目的,是在于滅除苦惱而證入涅槃。修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去修習如何滅除苦,不要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與生命,去做無關滅苦的事。佛陀覺悟十二因緣而證正覺的,在“初轉*輪經” 裏所提到四谛、八正道,就是以緣起的法則來開示給五比丘聽的。因此佛陀如果沒有覺悟緣起法的道理,就無法圓滿地解說四谛、五蘊和八正道了。
因緣法是緣起的法則;緣生法則是緣起法則的十二個部份,它是有情生命活動現象的個別緣法,雖然因緣法與緣生法內容一樣是無明乃至老病死,但它們的意義不同。
因緣法以佛陀的話來說是:「雲何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濃縮的即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因緣法是解釋有情生命活動緣起的整體法則。衆生不論胎、卵、濕、化,或在六道的那一道中,乃至叁界裏,這緣起的法則能夠解釋有情生命活動的真相。乃至從苦出離的方法。
緣生法以佛陀的話來說是:「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緣生法所以稱爲“緣生”,是因爲它的各個部份須待衆緣而轉起(生起),須借助其它因緣條件的作用才能出現而存在,它是解釋衆生輪回的現象。緣生法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貪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有情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十二種推進過程。這個現象須依賴各個因緣條件才能完成,它們的存在,在時間與空間的範圍來看,都是暫時性的,因此以叁法印來印證它們是“無常、苦、無我” 這樣才能說明真相,並能破除衆生對這些現象的邪見與執取。 (《雜阿含296經》)
18. 法是休閑的花園。
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世尊告訴比丘們∶「比丘們!有一個人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發現一條古人的道路.就沿著走下去。終于發現了一座古城邑。這古城爲園林所圍繞,池塘裏浮著美麗的蓮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古城邑。
這個人就去禀告國王說∶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發現一條古人的道路.就沿著走下去。終于發現了一座古城邑。這古城爲園林所圍繞,池塘裏浮著美麗的蓮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邊重建一個城邑。國王聽了,很感興趣,就派大臣到那裏建造。後來那個城邑,人口增加,極爲繁榮。
比丘們!同樣的道理,我也發現正覺者所走的古道。古時正覺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樣的呢?那即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我從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緣因,滅除了老病死,和實現滅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們!我知道了這方法,就將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所以這方法爲許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極爲繁榮,以至今日。」(《相應部》12.65城邑)
老病死的緣因是什麼?「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287經》)
如何滅除了老病死呢?「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複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287經》)
19. 法是勝利旗。
在[雜阿含387經]裏佛說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捺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
若比丘,于苦聖谛,已知已解;于苦集聖谛,已知已斷;于苦滅聖谛,已知已證;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峻難,(解脫結縛) ,名爲賢聖,建立聖幢。
諸比丘!雲何無有關鍵?謂:五下分結已離已知,是名離關鍵。
雲何平治城塹?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涅槃城前的深水溝)
雲何度諸崄難?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崄難。
雲何解脫結縳?謂:愛已斷已知。
雲何建立聖幢?謂: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 法是鏡子
在[芒果園羅睺羅經] (Ambalatthika Rahulovada Sutta)裏佛對羅睺羅說: 「你去拿一面鏡子來。」羅睺羅拿了一面鏡子來時,佛又問他: 「鏡子何用
」羅睺羅答道: 「世尊!用來照自己。」
佛說: 「羅睺羅!就好像鏡子是用來照自己,你也要觀照自己的身,語,意業,應如何做呢
」
「任何未做的身業,欲做時,想想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羅睺羅!觀照一下,任何未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就不應做。反過來,任何未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不會給自己帶來苦果,不會給他人帶來苦果,不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是善巧,調服的,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就應做。」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正在做的身業,欲做時, 想想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羅睺羅!觀照一下,任何正在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極力壓製自己不做。反過來,任何正在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不會給自己帶來苦果,不會給他人帶來苦果,不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是善巧,調服的,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常做。」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已做的身業,欲做時, 想想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羅睺羅!觀照一下,任何已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會給自己帶來苦果,會給他人帶來苦果,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不善巧,未調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向同修聖者忏悔。反過來,任何已做的身業,欲做時,若做這身業,不會給自己帶來苦果,不會給他人帶來苦果,不會給自他皆帶來苦果,是善巧,調服的,不會帶來苦果的身業,要隨喜日夜常做。」
「語業,意業,也是如是。」
佛又說: 「羅睺羅!任何久遠過去身語意業清淨的沙門、婆羅門都以同樣的方法,常常觀照。任何久遠未來身語意業清淨的沙門、婆羅門都以同樣的方法,常常觀照。任何現在身語意業清淨的沙門、婆羅門都以同樣的方法,常常觀照。同樣的,羅睺羅!常正思惟,常常觀照,清淨自己的身業。常正思惟,常常觀照,清淨自己的語業。常正思惟,常常觀照,清淨自己的意業。」
21. 法是大師。
佛指出:「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雲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爲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火)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我們應知這色身是無常的,遲早要死,應生大恐懼,勤求善知識。(《雜阿含175經》)
22. 法是無畏
在《相應部11.24.8 》指出:「居士!于成就四法之多聞聖弟子,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以何爲四法耶
居士!于此多聞之聖弟子,于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爲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自思于佛具此證淨故,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居士!又多聞之聖弟子,于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爲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也。”
于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衆爲妙行者,世尊之聲聞衆爲直行者,世尊之聲聞衆爲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衆,爲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衆,爲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于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贊,成就不執取之戒。又自思具聖者所樂之戒故,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居士!對此四法成就之聖弟子,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是故佛說: 「欲得福者須…
《法的認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