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的认识▪P2

  ..续本文上一页…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劝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见《长阿含经.游行经》)

  《相应部.大篇4.5》佛对阿难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究尽调伏于贪,为究尽调伏于嗔,为究尽调伏于痴。……信慧诸法轭,常时为自辕,惭轴意为魔,护念为御者,戒资具为车,静虑以为眼,精进而为轴,舍三昧为辕,无欲为覆具,无嗔害舍离,如是为兵器,忍辱以为锁,以趣于安稳,以此已具足,为无上梵乘,智士出世间,一向伏贪等。」如是以法自炽燃自归依,度生死彼岸。

  9. 法是认清五蕴真相。

  「因它们的机件组合,故名为“车”;同样的道理,因五蕴的组合,故名为“人”。」(《相应部5.10》)

  佛比喻: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语》,《中部》卷一)

  佛说:「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无常者,是有为法,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杂阿含80经》)

  10. 法是出离。

  世人随世间八法而转,世间八法是得、失、苦、乐、称、讥、誉、毁。这是我们天天感受的遭遇。在[世间苦恼经]( Lokavipatti Sutta,AN VIII.6.)中佛陀指出∶「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

  凡夫与修行人都感受到这些世间八法,他们感受的程度是有差别的。佛陀接着说:「凡夫感受到得、失时,他们不去观照得、失的生起,他们不观照得、失的无常、苦和它的变易性,他们不于当下观照它的本质。他们的心为得、失所占有。对于生起的利得,他们感到欢欣;对于遭受的损失,他们感到不喜。而苦、乐、称、讥、誉、毁的反应也一样。他们就这样地一直感受欢欣和不喜,他们不能解除生、老、死、扰、悲、苦、恼和失望,他们不能从苦难中解脱。」

  善于修行的人则不同,佛陀说: 「当他们获得利得,他们观照利得的生起,他们观照利得的无常、苦和它的变易性,他们于当下就观照它的本质。同样的当失、苦、乐、称、讥、誉、毁生起时,他们就观照,他们的心不为得、失、苦、乐、称、讥、誉、毁所占有。他们不会对利得感受欢欣,也不会对损失感到不喜,同样的当苦、乐、称、讥、誉、毁生起时,他们不会感受欢欣或不喜。因此他们放下欢欣或不喜,他们于是能解除生、老、死、扰、悲、苦、恼和失望,他们能从苦难中解脱。」

  11. 法是布匹。

  肮脏的布经过清洗才能得到干净的布,金矿经过溶化才能得到纯净的黄金,人心的污染经过修行才能得到清净的心。

  佛陀以布的比喻告诉比丘众说∶「比丘们!你们知道贪欲是心的污染,就必须努力舍离它;知道瞋恚是心的污染,就必须清净它。即使是脏布放在清水中洗,也能成为清洁的布。金矿石必须放在溶炉里溶化,才能得到纯净的黄金。」(《中部》7,《布喻经》)

  12. 法是铠甲或堡垒。

  法是铠甲或堡垒,法是保护;它能克服恐惧,惊慌和僵硬;在《胜幡经Dhajagga sutta》里佛陀教导说:「比丘们,若你进入森林,树下,静空闲处时,你若恐惧,惊慌和肌肉麻木时,在那时你只要忆念佛!……任何恐惧,惊慌和肌肉麻木都能克服。若你不能忆念佛,那你要忆念法!…… 任何恐惧,惊慌和肌肉麻木都能克服。若你不能忆念法,那你要忆念僧!……任何恐惧,惊慌和肌肉麻木都会消失。……若你皈依佛,法及僧伽,那么恐惧,惊慌和肌肉麻木将不会出现。」

  13. 法是船筏。

  佛法是船筏。在《筏喻经The Raft Simile》里佛陀教导说:「假使有人于旅途中,遇到大海,他见到此岸多险难,而彼岸安稳,又见无船渡或桥梁,能由此岸渡至彼岸。他如是思惟,这片大海,此岸多险难,而彼岸安稳,又无船渡或桥梁,能由此岸渡至彼岸。他生如是念,若我采集草、小枝、树干、树叶,结为船筏;依此船筏,手足并划,能安稳到达彼岸吗?于是他就采集草、小枝、树干、树叶,结为船筏;依此船筏,手足并划,而能安稳到达彼岸。(但是此凡夫)到达彼岸已,生如是念,此船筏于我有大利益,我依此船筏,手足并划,而能安稳到达彼岸。我不如将它放在肩上,随伴我行。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呢?此人对此船的做法对吗?」凡夫愚昧,心中对众多色相,贪求不已,不知取舍。执着色相,执着法相,不以智慧思择。

  在《相应部35.197》佛陀比喻大海是四暴流: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此岸多险难喻为我见,安稳彼岸喻为解脱。船筏喻为八正道,手足并划喻为精勤。

  14. 法是离苦和灭苦。

  在《杂阿含133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在《杂阿含6经》中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在《相应部》诸天相应1.12佛言:「有子依子悲,牛主依牛悲,人悲依于依,无依即无悲。」

  在《杂阿含5经》中佛言:「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在《杂阿含86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佛曰) : 比丘,无常为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曰) :比丘,若无常,苦,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曰)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南传大藏经》,《相应部》,转*轮品)说:「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谓后有起,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渴爱)是。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见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15. 法是迷路的灯塔。

  佛陀在优留毗罗森林里独坐时,有三十位良家子弟带了妻子到林中游玩,其中一位还未结婚的带了一个妓女来参加,当他们在玩的时候,这个妓女乘机偷了他们的财物逃走了。当大家在找这女人时,正好遇到佛陀,就赶紧向他打听,佛陀问他们说∶「年青人呀!你们认为如何呢?寻找逃去的女人要紧,还是寻找自己要紧?」这群年青人给佛陀问后就发呆了,其中一位答道是寻找自己要紧,佛陀于是就向他们说法,这群年青人就跟佛陀出家去找自己了。(《律藏》大品.1.14)

  16. 法是解脱。

  在《相应部》诸天相应1.23佛言:「住戒智慧人,修心及智慧,热诚慎比丘,彼离此缠縺,远离贪与嗔,乃至于无明,漏尽阿罗汉,解脱此缠縺,消灭名与色,障想及色想,无所残余者,此总断缠縺。」

  在《杂阿含653经》中举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指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得信解脱。」

  在《杂阿含710经》解释:「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在《中阿含.大因经》解释:「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

《法的认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