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认识
1. 法是皈依处。
在《相应部6.1.8》梵天相应里佛陀初证正觉,告诉梵天沙汉婆提(Sahampati)以法为皈依处:「我宁可对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见法即见佛,法是最终的皈依处。三宝偈云∶「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学习法,观察和学习僧众的行为也是修持法。
佛对阿难说的:「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长阿含经] 卷2,大正藏1册, 15b)
2. 法是道路
这一条圣道,佛形容为古仙人道,古仙人道迹。这记录在《杂阿含287经》里:
「我今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
在《相应部5.1-40》道相应里佛陀指出法是道路:「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此八支圣道,能偏知此苦,有此道、此迹。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八支圣道。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者;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八支圣道。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则乐正理之善法,修习在家出家之正道。若发起此八支圣道者,则为发起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为善士;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而修八支圣道。为梵行,贪欲之灭尽、嗔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修习、多修习此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达彼岸。佛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众生唯奔走于岸边。于佛正说之法,行如法者则能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贤者舍弃黑法,应修白法。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贤者去心垢而净己。于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欢欣无取,舍弃执着,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佛言不死,不死者,达不死之道,即此八支圣道。修习圆满者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已寂静。为了求取沙门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而修习八支圣道。为了求取沙门法,为了沙门果,为了沙门义;为了求取婆罗门法,为了婆罗门果,为了婆罗门义;为了求取梵行,为了梵行果,为了梵行义,而修习八支圣道。此八支圣道,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
3. 法是光明。
在黑暗之中,我们须依赖光明来指引,法是这冥冥黑暗之中的明灯。这明灯能把千年的暗室带来光明。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这世上有四种人∶从黑暗到黑暗的人;从黑暗到光明的人;从光明到黑暗的人;从光明到光明的人。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贱,过着贫穷的生活,这个人做身恶行,做口恶行,做意恶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恶行,身坏命终,生于恶趣。这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贱,过着贫穷的生活,但这个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善行,身坏命终,生于善趣。这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贵,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但这个人做身恶行,做口恶行,做意恶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恶行,身坏命终,生于恶趣。这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贵,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这个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善行,身坏命终,生于善趣。这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相应部》3.21)
生而为人,人身难得已得,应该思惟做恶业的果报,继续做善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增长功德,这样才能保证继续生在人中,从光明到光明。
在《相应部1.26》诸天相应佛言:「世有四种光,无第五种光,于昼太阳光,于夜月普照,时有日夜火,彼此皆遍照,正觉最胜火,此为无上光。」
4. 法是善导。
在旅途上,孤独没有伴侣是很辛苦的。在修行的道路上,法是我们的良伴,给予我们身体劳力的协助,精神上的支持。
《别译杂阿含》卷四(第六十五经)佛告阿难说:「我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槃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5. 法是美德的来源。
法是一切美德的来源,一个人开始修行,断恶修善,奉持戒律,培养崇高与善良的品德,故此,法是美德的来源。
在《相应部1.31.8》指出:「唯与善人坐,唯与善人交,知善之正法,人人有幸福。」与善人交往有福,是美德。
在《相应部7.15.13》佛答憍傲婆罗门说:「对于父及母,乃至年长兄,第四乃师长,应当行谦让,应尊此等人,恭敬此等者,供养此等人,是为善供养,清凉阿罗汉,已作漏尽者,对此诸善众,行无上礼敬,憍慢与强傲,应当皆舍去。」修习佛法,恭敬谦让,供养圣众,舍去憍慢与强傲,皆是美德。
在《相应部1.33.7》指出:「善哉行布施,贫困施是善,依信施亦善,如法施亦善,辨别施亦善,辨别之施者,善逝所赞叹,此世值供养,行施有大果,犹善田莳种。」修习布施,施贫困,法施有大果,善逝所赞叹,如耕耘良田,可得大果,亦是美德。
在《相应部5.1-6》佛说:「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
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对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起忘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依四正勤而培养诸美德,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6. 法是良药。
佛是众生疼苦的良医,法是良医所开的良药,要病会痊愈,那就要服用良药,病才会快点痊愈。佛以此良药,度脱众生,皆悉免除生老病死苦。
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见《杂何含389经》)
7. 法是庇护。
当我们在烈日阳焰下时,法是遮荫处,是这碎弱不堪的身体的庇护。它提供我们清凉的休息处,不致疲劳过度。休息之后,我们才能继续工作。
在《相应部7.11.10》婆罗门相应佛对耕田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指出:「信仰是种子,锻炼是甘雨,智慧轭为锄,惭乃为其柄,定为是其绳,正念我犁镵,乃至为刺棒,守身及守语,以知食之量,以信免割草,乐道我休息,精进乃我负,重荷立牡牛,瑜伽运安稳,行而无有归,行前亦无悲,如是我耕耘,不死是果实,以为此耕耘,我悉脱苦恼。」故佛不愁不耕田没的吃,他的心如光音天人,以禅悦为食。
有法为庇护,直到解脱,再也不来生死。故在《相应部7.12.6》婆罗门相应佛说:「屡屡播种子,屡屡降天雨,屡屡耕农田,屡屡谷类实,屡屡乞食食,屡施施主食,屡屡施主施,屡屡行天界,屡屡榨牛乳,屡求犊母牛,屡屡疲劳苦,愚者屡入胎,屡屡于生死,屡屡送墓场。」有了法的庇护,我们就不用屡屡来投胎受生死了。
8. 法是洲与岛屿。
佛教阿难以自己为洲以自己为岛屿,勿他炽燃,勿他归依。佛对阿难说:「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
《法的认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