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認識
1. 法是皈依處。
在《相應部6.1.8》梵天相應裏佛陀初證正覺,告訴梵天沙漢婆提(Sahampati)以法爲皈依處:「我甯可對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見法即見佛,法是最終的皈依處。叁寶偈雲∶「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學習法,觀察和學習僧衆的行爲也是修持法。
佛對阿難說的:「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長阿含經] 卷2,大正藏1冊, 15b)
2. 法是道路
這一條聖道,佛形容爲古仙人道,古仙人道迹。這記錄在《雜阿含287經》裏:
「我今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
在《相應部5.1-40》道相應裏佛陀指出法是道路:「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此八支聖道,能偏知此苦,有此道、此迹。爲斷此五妙欲,應修習八支聖道。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爲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欲、可染者;爲斷此五妙欲,應修習八支聖道。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則樂正理之善法,修習在家出家之正道。若發起此八支聖道者,則爲發起正順苦滅之八支聖道。爲善士;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而修八支聖道。爲梵行,貪欲之滅盡、嗔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爲梵行之究竟。修習、多修習此八法者,則可資于由此岸到達彼岸。佛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衆生唯奔走于岸邊。于佛正說之法,行如法者則能到達彼岸,超越甚難超越死之境界。賢者舍棄黑法,應修白法。離在家到出家,難得樂而向遠離處。希求喜悅、斷諸欲、無所有,賢者去心垢而淨己。于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歡欣無取,舍棄執著,有光輝之漏盡者,于現世般涅槃。佛言不死,不死者,達不死之道,即此八支聖道。修習圓滿者志欲已寂靜,尋思已寂靜,想已寂靜。爲了求取沙門果,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而修習八支聖道。爲了求取沙門法,爲了沙門果,爲了沙門義;爲了求取婆羅門法,爲了婆羅門果,爲了婆羅門義;爲了求取梵行,爲了梵行果,爲了梵行義,而修習八支聖道。此八支聖道,可以到涅槃、達涅槃、究竟于涅槃。
3. 法是光明。
在黑暗之中,我們須依賴光明來指引,法是這冥冥黑暗之中的明燈。這明燈能把千年的暗室帶來光明。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這世上有四種人∶從黑暗到黑暗的人;從黑暗到光明的人;從光明到黑暗的人;從光明到光明的人。
大王!那一種人是從黑暗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賤,過著貧窮的生活,這個人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你想結果會如何?這個人,在人間,繼續做惡行,身壞命終,生于惡趣。這種人是從黑暗到黑暗。
大王!那一種人是從黑暗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賤,過著貧窮的生活,但這個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結果會如何?這個人,在人間,繼續做善行,身壞命終,生于善趣。這種人是從黑暗到光明。
大王!那一種人是從光明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貴,過著富裕而幸福的生活。但這個人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你想結果會如何?這個人,在人間,繼續做惡行,身壞命終,生于惡趣。這種人是從光明到黑暗。
大王!那一種人是從光明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貴,過著富裕而幸福的生活。這個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結果會如何?這個人,在人間,繼續做善行,身壞命終,生于善趣。這種人是從光明到光明。」(《相應部》3.21)
生而爲人,人身難得已得,應該思惟做惡業的果報,繼續做善行,淨化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增長功德,這樣才能保證繼續生在人中,從光明到光明。
在《相應部1.26》諸天相應佛言:「世有四種光,無第五種光,于晝太陽光,于夜月普照,時有日夜火,彼此皆遍照,正覺最勝火,此爲無上光。」
4. 法是善導。
在旅途上,孤獨沒有伴侶是很辛苦的。在修行的道路上,法是我們的良伴,給予我們身體勞力的協助,精神上的支持。
《別譯雜阿含》卷四(第六十五經)佛告阿難說:「我以善知識故,脫于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因此,我們對善知識應親近、尊重、禮拜、供養和承事。佛是我們最尊貴的上師,最上的善知識,最好的依止,最強有力的護法。我們于佛應該生起淨信,于佛所應整齊衣服、恭敬禮敬,合掌長跪,五體投地,頭面禮佛足,右繞叁匝,以示最高的敬禮。
在《中阿含.食經》(第十一)中佛指出這些相關的連鎖因素,展轉達到涅槃解脫:「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5. 法是美德的來源。
法是一切美德的來源,一個人開始修行,斷惡修善,奉持戒律,培養崇高與善良的品德,故此,法是美德的來源。
在《相應部1.31.8》指出:「唯與善人坐,唯與善人交,知善之正法,人人有幸福。」與善人交往有福,是美德。
在《相應部7.15.13》佛答憍傲婆羅門說:「對于父及母,乃至年長兄,第四乃師長,應當行謙讓,應尊此等人,恭敬此等者,供養此等人,是爲善供養,清涼阿羅漢,已作漏盡者,對此諸善衆,行無上禮敬,憍慢與強傲,應當皆舍去。」修習佛法,恭敬謙讓,供養聖衆,舍去憍慢與強傲,皆是美德。
在《相應部1.33.7》指出:「善哉行布施,貧困施是善,依信施亦善,如法施亦善,辨別施亦善,辨別之施者,善逝所贊歎,此世值供養,行施有大果,猶善田莳種。」修習布施,施貧困,法施有大果,善逝所贊歎,如耕耘良田,可得大果,亦是美德。
在《相應部5.1-6》佛說:「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爲四正勤耶
爲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對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令圓滿,起忘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依四正勤而培養諸美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6. 法是良藥。
佛是衆生疼苦的良醫,法是良醫所開的良藥,要病會痊愈,那就要服用良藥,病才會快點痊愈。佛以此良藥,度脫衆生,皆悉免除生老病死苦。
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告諸比丘說:「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病不複發)。雲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雲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衆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雲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雲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于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這位能爲我們去除衆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見《雜何含389經》)
7. 法是庇護。
當我們在烈日陽焰下時,法是遮蔭處,是這碎弱不堪的身體的庇護。它提供我們清涼的休息處,不致疲勞過度。休息之後,我們才能繼續工作。
在《相應部7.11.10》婆羅門相應佛對耕田婆羅墮婆阇婆羅門指出:「信仰是種子,鍛煉是甘雨,智慧轭爲鋤,慚乃爲其柄,定爲是其繩,正念我犁镵,乃至爲刺棒,守身及守語,以知食之量,以信免割草,樂道我休息,精進乃我負,重荷立牡牛,瑜伽運安穩,行而無有歸,行前亦無悲,如是我耕耘,不死是果實,以爲此耕耘,我悉脫苦惱。」故佛不愁不耕田沒的吃,他的心如光音天人,以禅悅爲食。
有法爲庇護,直到解脫,再也不來生死。故在《相應部7.12.6》婆羅門相應佛說:「屢屢播種子,屢屢降天雨,屢屢耕農田,屢屢谷類實,屢屢乞食食,屢施施主食,屢屢施主施,屢屢行天界,屢屢榨牛乳,屢求犢母牛,屢屢疲勞苦,愚者屢入胎,屢屢于生死,屢屢送墓場。」有了法的庇護,我們就不用屢屢來投胎受生死了。
8. 法是洲與島嶼。
佛教阿難以自己爲洲以自己爲島嶼,勿他熾燃,勿他歸依。佛對阿難說:「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
《法的認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