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的認識▪P2

  ..續本文上一頁…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勸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見《長阿含經.遊行經》)

  《相應部.大篇4.5》佛對阿難說:「阿難!以修習多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爲究盡調伏于貪,爲究盡調伏于嗔,爲究盡調伏于癡。……信慧諸法轭,常時爲自轅,慚軸意爲魔,護念爲禦者,戒資具爲車,靜慮以爲眼,精進而爲軸,舍叁昧爲轅,無欲爲覆具,無嗔害舍離,如是爲兵器,忍辱以爲鎖,以趣于安穩,以此已具足,爲無上梵乘,智士出世間,一向伏貪等。」如是以法自熾燃自歸依,度生死彼岸。

  9. 法是認清五蘊真相。

  「因它們的機件組合,故名爲“車”;同樣的道理,因五蘊的組合,故名爲“人”。」(《相應部5.10》)

  佛比喻: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相應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爲色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暫時之苦樂故。想如陽焰,因爲日出而熱故。行如芭蕉之幹,因爲無真實心髓故。識如幻,因爲變幻欺詐故。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語》,《中部》卷一)

  佛說:「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無常者,是有爲法,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雜阿含80經》)

  10. 法是出離。

  世人隨世間八法而轉,世間八法是得、失、苦、樂、稱、譏、譽、毀。這是我們天天感受的遭遇。在[世間苦惱經]( Lokavipatti Sutta,AN VIII.6.)中佛陀指出∶「八法推轉著世間,世間隨著八法轉。」

  凡夫與修行人都感受到這些世間八法,他們感受的程度是有差別的。佛陀接著說:「凡夫感受到得、失時,他們不去觀照得、失的生起,他們不觀照得、失的無常、苦和它的變易性,他們不于當下觀照它的本質。他們的心爲得、失所占有。對于生起的利得,他們感到歡欣;對于遭受的損失,他們感到不喜。而苦、樂、稱、譏、譽、毀的反應也一樣。他們就這樣地一直感受歡欣和不喜,他們不能解除生、老、死、擾、悲、苦、惱和失望,他們不能從苦難中解脫。」

  善于修行的人則不同,佛陀說: 「當他們獲得利得,他們觀照利得的生起,他們觀照利得的無常、苦和它的變易性,他們于當下就觀照它的本質。同樣的當失、苦、樂、稱、譏、譽、毀生起時,他們就觀照,他們的心不爲得、失、苦、樂、稱、譏、譽、毀所占有。他們不會對利得感受歡欣,也不會對損失感到不喜,同樣的當苦、樂、稱、譏、譽、毀生起時,他們不會感受歡欣或不喜。因此他們放下歡欣或不喜,他們于是能解除生、老、死、擾、悲、苦、惱和失望,他們能從苦難中解脫。」

  11. 法是布匹。

  肮髒的布經過清洗才能得到幹淨的布,金礦經過溶化才能得到純淨的黃金,人心的汙染經過修行才能得到清淨的心。

  佛陀以布的比喻告訴比丘衆說∶「比丘們!你們知道貪欲是心的汙染,就必須努力舍離它;知道瞋恚是心的汙染,就必須清淨它。即使是髒布放在清水中洗,也能成爲清潔的布。金礦石必須放在溶爐裏溶化,才能得到純淨的黃金。」(《中部》7,《布喻經》)

  12. 法是铠甲或堡壘。

  法是铠甲或堡壘,法是保護;它能克服恐懼,驚慌和僵硬;在《勝幡經Dhajagga sutta》裏佛陀教導說:「比丘們,若你進入森林,樹下,靜空閑處時,你若恐懼,驚慌和肌肉麻木時,在那時你只要憶念佛!……任何恐懼,驚慌和肌肉麻木都能克服。若你不能憶念佛,那你要憶念法!…… 任何恐懼,驚慌和肌肉麻木都能克服。若你不能憶念法,那你要憶念僧!……任何恐懼,驚慌和肌肉麻木都會消失。……若你皈依佛,法及僧伽,那麼恐懼,驚慌和肌肉麻木將不會出現。」

  13. 法是船筏。

  佛法是船筏。在《筏喻經The Raft Simile》裏佛陀教導說:「假使有人于旅途中,遇到大海,他見到此岸多險難,而彼岸安穩,又見無船渡或橋梁,能由此岸渡至彼岸。他如是思惟,這片大海,此岸多險難,而彼岸安穩,又無船渡或橋梁,能由此岸渡至彼岸。他生如是念,若我采集草、小枝、樹幹、樹葉,結爲船筏;依此船筏,手足並劃,能安穩到達彼岸嗎?于是他就采集草、小枝、樹幹、樹葉,結爲船筏;依此船筏,手足並劃,而能安穩到達彼岸。(但是此凡夫)到達彼岸已,生如是念,此船筏于我有大利益,我依此船筏,手足並劃,而能安穩到達彼岸。我不如將它放在肩上,隨伴我行。諸比丘!你們認爲如何呢?此人對此船的做法對嗎?」凡夫愚昧,心中對衆多色相,貪求不已,不知取舍。執著色相,執著法相,不以智慧思擇。

  在《相應部35.197》佛陀比喻大海是四暴流: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此岸多險難喻爲我見,安穩彼岸喻爲解脫。船筏喻爲八正道,手足並劃喻爲精勤。

  14. 法是離苦和滅苦。

  在《雜阿含133經》裏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去(知)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在《雜阿含6經》中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在《相應部》諸天相應1.12佛言:「有子依子悲,牛主依牛悲,人悲依于依,無依即無悲。」

  在《雜阿含5經》中佛言:「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

  在《雜阿含86經》裏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常色有常者,彼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比丘,于意雲何?色爲常?爲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佛曰) : 比丘,無常爲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曰) :比丘,若無常,苦,變易法,多聞聖弟子,于中甯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曰) :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在鹿野苑初轉*輪時(《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轉*輪品)說:「諸比丘,苦聖谛者,即是此,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惱苦,遇怨憎者苦,與所愛者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說爲五取蘊苦。

  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謂後有起,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渴愛)是。

  諸比丘,苦滅聖谛者,即是此,謂于此渴愛無余,離滅棄舍,定棄,解脫而無執著。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谛者,即是此,所謂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見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15. 法是迷路的燈塔。

  佛陀在優留毗羅森林裏獨坐時,有叁十位良家子弟帶了妻子到林中遊玩,其中一位還未結婚的帶了一個妓女來參加,當他們在玩的時候,這個妓女乘機偷了他們的財物逃走了。當大家在找這女人時,正好遇到佛陀,就趕緊向他打聽,佛陀問他們說∶「年青人呀!你們認爲如何呢?尋找逃去的女人要緊,還是尋找自己要緊?」這群年青人給佛陀問後就發呆了,其中一位答道是尋找自己要緊,佛陀于是就向他們說法,這群年青人就跟佛陀出家去找自己了。(《律藏》大品.1.14)

  16. 法是解脫。

  在《相應部》諸天相應1.23佛言:「住戒智慧人,修心及智慧,熱誠慎比丘,彼離此纏縺,遠離貪與嗔,乃至于無明,漏盡阿羅漢,解脫此纏縺,消滅名與色,障想及色想,無所殘余者,此總斷纏縺。」

  在《雜阿含653經》中舉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指俱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者,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者),得信解脫。」

  在《雜阿含710經》解釋:「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爲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在《中阿含.大因經》解釋:「阿難!有八解脫。雲何爲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複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複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叁解脫。複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幹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複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複次,度一切無…

《法的認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