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隨念▪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師譯)

  [增一阿含經] (卷12,叁寶品4)∶

  「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知之。」

  [長阿含經] (卷2,大正藏1冊, 15b)∶

  佛對阿難說的:「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勸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

  我們當常精勤,熾燃于法,歸依于法,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雜阿含804經]∶

  佛陀說甘露法:「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甘露,究竟甘露。何等爲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甘露,究竟甘露?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爲障礙分,不趣涅槃。

  (身念處)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受念處)覺知喜,覺知樂,覺知身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心念處)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法念處)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得甘露,究竟甘露。」

  這是依修習安那般那念而廣修四念處,而得甘露,究竟甘露。

  [增一阿含經] (卷1,十念品第二,二)

  「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雲何爲一法。所謂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當修行念法,常念于法,善修行之,自當獲得沙門果,自證涅槃。

  [相應部,34.4.4] (道相應[叁四]第四,到彼岸,四)

  「世尊如是說已,如是說之善逝師,更說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衆生,唯奔走于此岸。

  (二)于正說之法,行如法者,到達彼岸,超越甚難超越,死之境界。

  (叁)賢者棄黑法,應修白法。離在家到出家,難得,樂而向遠離處。

  (四)希求喜悅、斷諸欲、無所有,賢者去心垢而淨己。

  (五)于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無取,棄執著,有光輝之漏盡者,于現世般涅槃。」

  要知道世人耽捉于欲,鮮少人到達彼岸,多數奔走于生死之境界。

  [增一阿含經](卷第叁十叁,等法品,1)

  「雲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緣,比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爲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雲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對佛所教之法,所謂契經(Sutta),祇夜(Geyya),偈(Gatha),因緣(尼陀那Nidana),比喻(阿婆陀那Avadana),本末(本事Itivuttaka),廣演(自説Udana),方等(毘富羅Vaipulya),未曾有(Abbhutadhamma),廣普(Upadesa),授決(Veyya-karana),生經(Jataka)。應善學習,解了於法,解了佛所教法之深義。現今世上電訊方便,邪說衆多,修學之人可謂極其迷亂,不知所從,聽了邪說,將要耗費極長時期,並有墮落到四惡道的危險。

  若定力不夠,而幾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樣,必須培養起強大的專注力,所以修習安般念以淨化心是絕對需要的。這是七覺支的第一支。若修行不能成就者,爲了使諸根銳利(指信、勤、念、定、慧五根),應以九法促進諸根的平衡應用,以達到修觀的目的:(1)恭敬專心地做,(2)時常的做,(3)適當的做,(4)取定之相,(5)順適七覺支,(6)不偏于身,(7)不偏于命,(8)以出離來克服痛苦,(9)不中途停止,並加上參考修習安止定的方法。

  致力持好戒

  爲了要永斷投生到四惡道的危機,修行的人,在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時代,應努力于證悟須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穩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穩定(niyāma),然而只有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才會有穩定的戒、定、慧的修持。從八正道來說,修習正語、正業與正命以致圓滿證悟須陀洹果。初學者應致力于持好戒。

  向須陀洹果者要破除五下分結的下叁結,即身見、戒禁取(兩者屬邪見)和懷疑。他對叁寶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已解脫無始輪回的惡趣之門,使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現前,斷除了四漏(Asava)的邪見漏,舍斷八邪道而修習八正道,息滅一切怖畏(因身見破除故),于十四不善心所,已斷除了邪見、疑、悭和嫉心所,並堅守他(她)的戒,成爲佛子,累積了數百種的功德,成就初果的聖人須陀洹(Sota-panna)最多七次往返人天道,就滅盡苦而般涅槃。

  法増比丘,布裏詩本,澳洲13/10/2007

  

  

《法隨念》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隨念的正思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