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再次如何能调伏愚痴呢?
我们長劫轮回,受苦无量,乃是由於不知苦,不知苦之本际,不思灭除苦,以及不行灭苦的圣道所致。我们具四颠倒,执无常的人、事与物为常,执苦为乐,执非我为我或我所有,执不淨为淨。因此,由於邪见邪思惟的关系,我们认为身心是我或我所有,五蕴是我或我所有,六根是我或我所有。長久以來,我们执假为真,於三界不知出离,長久受苦。
佛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133经])因色身出现,於是見色是我,而生起各种結纏执著。
「诸比丘!你认为那个比较多呢?你長劫轮回以來,怨憎会苦、爱别離苦所流之淚水,或是四大海洋之水?诸比丘答道:我们長劫轮回以來,怨憎会苦、爱别離苦所流之淚水,比四大海洋之水还多!.....为什么呢
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盖,烦恼所纏,長劫轮回,你已经受苦了太長久的时间,填滿了墳場。你已经苦夠了,应厌离於诸行法,应生厌倦,应求解脫。」([相应部15.3淚水经])
五蕴,巴利文,蕴khandha,是指五个生命组合体,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adāna-kkhandha。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色,rupa,受,vedana,想,sanyā,行, sankhara,识,vinyanam。这些是愚痴无闻凡夫当成是“我”或“我的”个体的五部份。
一切我们当成是“我”或“我的”诸“色”;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色”,或从空间上来探究,不论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色”;若正确地观察它们,皆是“色”,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upu-padana-kkhandha)。
佛比喻: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舍利弗语],[中部]卷1)
观照的要点是必须很澈底的去观照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色法须从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十一种情况,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後转去观照名法,观照名法须先确定名法的种类,如受、想、行、识四蕴,诸烦恼结使等,然後观照它们生起的因缘,配合十八隨观与十六观智,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
对因缘法与缘生法的正确认识是∶「多闻圣弟子於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如何)。不求后际,我於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在这之前我是这样子),谁终当云何之(死后又去某处)。此眾生从何来。於此没当何之。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繫(系缚),谓说我见所繫,说眾生见所繫,说寿命见所繫(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忌讳吉庆见所繫。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於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於理解),善觉(善於觉察),善修(善於修习),善入(善於实践)。」([杂阿含296经])
在[杂阿含292经]里佛告诉诸比丘说∶「“云何思量观察正尽(正确灭尽)苦,究竟苦边?时(那时),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苦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何集(苦是什么缘带来的呢)
何生(苦是怎么生起的呢)
何触(苦是什么接触后而生起的呢)
”」
「“思量取因(执取的原因),取集(执取的缘),取生(执取的生起),取触(执取由接触而生起)。若彼取灭无餘,眾苦则灭,彼所乘(他所修习)苦灭道跡(灭苦的正道)如实知(如实知晓),修行彼向(向灭苦的正道)次法(依循着修法的法第),是名比丘向(朝向)正尽苦(正确灭尽),究竟苦边(到了苦的边缘)。所谓取灭(那即是执取的消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正确灭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执取的原因)?何集(执取的缘)?何生(执取的生起)?何触(执取的接触的生起)?思量彼取(执取)爱因(是贪爱的原因),爱集(贪爱的缘),爱生(贪爱的生起),爱触(贪爱由接触而生起)。彼爱永灭无餘,取亦随灭,彼所乘(他所修习)取灭(执取的消灭)道跡(正道)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那即是贪爱的消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爱(贪爱)受因(因感受而起),受集(感受的缘),受生(感受的生起),受触(感受由接触而生起)。彼受永灭无餘,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缘。彼触永灭无餘,则受灭,彼所乘触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贪欲心生起的过程是六根→触→乐受→贪爱→执取,而根门与触与乐受的生起是被动的,只有贪爱是我们内心主动的思择,那是主动的,因此思惟执取的原因,执取的缘,执取的生起,而知道那是贪爱,贪爱由接触而生起,感受由接触而生起,一个认真的修行人,思惟贪爱与执取所产生轮回与长期遭受苦难的后果,以正念正智修习厌离,捨弃,这就是贪爱灭除道,如实地知晓,不是书上看的或听来的,而是实际修习达到的。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彼六入处欲灭无餘,则触灭,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名色永灭无餘,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名色识因,识集,识生,识触。彼识欲灭无餘,则名色灭,彼所乘识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识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识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作诸福行(做福报的行为),善识生。作诸不福不善行(做非福报的行为),不善识生。作无所有行(做无所有的行为),无所有识生。是为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触。彼行欲灭无餘,则识灭,彼所乘行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行灭。”」
接下来「“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无明永灭无餘,则行灭,彼所乘无明灭道跡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无明灭。”」
佛问比丘们∶「“於意云何。若不乐(不爱喜),无明(无智慧)而生明(生智慧),復缘(还会追随因缘)彼无明(那些无智慧)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不乐无明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你们也是如是明白)。於彼彼法(由某种某种现象)起(生起)彼彼法(某种某种现象),生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身体所有感受的觉察),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如实知晓),若寿分(一生)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於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餘(对於这些感受的觉察灭尽无餘)。譬如力士取新熟(刚刚烧好的)瓦器,乘热置地,须臾散坏,热势(热度)悉灭(都消失)。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餘。”」
其他法随念的有关经文∶
[大典尊经,六]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崇圣寺南传课诵本)译文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奉行,可得成果(来见),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诱导),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有智者应自知)。」(法增比丘译)
[随念法经]∶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法尊…
《法随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