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含經]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再次如何能調伏愚癡呢?
我們長劫輪回,受苦無量,乃是由於不知苦,不知苦之本際,不思滅除苦,以及不行滅苦的聖道所致。我們具四顛倒,執無常的人、事與物爲常,執苦爲樂,執非我爲我或我所有,執不淨爲淨。因此,由於邪見邪思惟的關系,我們認爲身心是我或我所有,五蘊是我或我所有,六根是我或我所有。長久以來,我們執假爲真,於叁界不知出離,長久受苦。
佛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阿含133經])因色身出現,於是見色是我,而生起各種結纏執著。
「諸比丘!你認爲那個比較多呢?你長劫輪回以來,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流之淚水,或是四大海洋之水?諸比丘答道:我們長劫輪回以來,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流之淚水,比四大海洋之水還多!.....爲什麼呢
輪回無始,衆生爲無明所蓋,煩惱所纏,長劫輪回,你已經受苦了太長久的時間,填滿了墳場。你已經苦夠了,應厭離於諸行法,應生厭倦,應求解脫。」([相應部15.3淚水經])
五蘊,巴利文,蘊khandha,是指五個生命組合體,或五個執取的組合體,upadāna-kkhandha。它們是佛陀分析歸納我們的身心現象所作的結論。色,rupa,受,vedana,想,sanyā,行, sankhara,識,vinyanam。這些是愚癡無聞凡夫當成是“我”或“我的”個體的五部份。
一切我們當成是“我”或“我的”諸“色”;無論從時間上來探究,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色”,或從空間上來探究,不論內、外、粗、細、美(高貴)、醜(低下)、遠、近的“色”;若正確地觀察它們,皆是“色”,若我們對諸色生起執取,那即是“色執取蘊”,(rupu-padana-kkhandha)。
佛比喻: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相應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爲色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暫時之苦樂故。想如陽焰,因爲日出而熱故。行如芭蕉之幹,因爲無真實心髓故。識如幻,因爲變幻欺詐故。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息。」([舍利弗語],[中部]卷1)
觀照的要點是必須很澈底的去觀照諸名色法,並且順序從觀照色法做起。色法須從過去、未來或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等十一種情況,觀照它是無常、苦、無我。然後轉去觀照名法,觀照名法須先確定名法的種類,如受、想、行、識四蘊,諸煩惱結使等,然後觀照它們生起的因緣,配合十八隨觀與十六觀智,觀照它們是無常、苦、無我。
對因緣法與緣生法的正確認識是∶「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如何)。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爲有,爲無,雲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雲何有此爲前(在這之前我是這樣子),誰終當雲何之(死後又去某處)。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系縛),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於理解),善覺(善於覺察),善修(善於修習),善入(善於實踐)。」([雜阿含296經])
在[雜阿含292經]裏佛告訴諸比丘說∶「“雲何思量觀察正盡(正確滅盡)苦,究竟苦邊?時(那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苦是什麼原因産生的呢)
何集(苦是什麼緣帶來的呢)
何生(苦是怎麼生起的呢)
何觸(苦是什麼接觸後而生起的呢)
”」
「“思量取因(執取的原因),取集(執取的緣),取生(執取的生起),取觸(執取由接觸而生起)。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他所修習)苦滅道跡(滅苦的正道)如實知(如實知曉),修行彼向(向滅苦的正道)次法(依循著修法的法第),是名比丘向(朝向)正盡苦(正確滅盡),究竟苦邊(到了苦的邊緣)。所謂取滅(那即是執取的消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正確滅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執取的原因)?何集(執取的緣)?何生(執取的生起)?何觸(執取的接觸的生起)?思量彼取(執取)愛因(是貪愛的原因),愛集(貪愛的緣),愛生(貪愛的生起),愛觸(貪愛由接觸而生起)。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他所修習)取滅(執取的消滅)道跡(正道)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那即是貪愛的消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貪愛)受因(因感受而起),受集(感受的緣),受生(感受的生起),受觸(感受由接觸而生起)。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貪欲心生起的過程是六根→觸→樂受→貪愛→執取,而根門與觸與樂受的生起是被動的,只有貪愛是我們內心主動的思擇,那是主動的,因此思惟執取的原因,執取的緣,執取的生起,而知道那是貪愛,貪愛由接觸而生起,感受由接觸而生起,一個認真的修行人,思惟貪愛與執取所産生輪回與長期遭受苦難的後果,以正念正智修習厭離,捨棄,這就是貪愛滅除道,如實地知曉,不是書上看的或聽來的,而是實際修習達到的。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做福報的行爲),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做非福報的行爲),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做無所有的行爲),無所有識生。是爲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接下來「“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問比丘們∶「“於意雲何。若不樂(不愛喜),無明(無智慧)而生明(生智慧),復緣(還會追隨因緣)彼無明(那些無智慧)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你們也是如是明白)。於彼彼法(由某種某種現象)起(生起)彼彼法(某種某種現象),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體所有感受的覺察),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如實知曉),若壽分(一生)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對於這些感受的覺察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剛剛燒好的)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熱度)悉滅(都消失)。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其他法隨念的有關經文∶
[大典尊經,六]譯文:
「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即時、來見、誘導,有智者應自知。」
(崇聖寺南傳課誦本)譯文
「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現見),親自體會和自見(即時),是可奉行,可得成果(來見),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誘導),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有智者應自知)。」(法增比丘譯)
[隨念法經]∶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法尊…
《法隨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