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随念

  法随念(Dhammanussati)

  法的正思惟

  这是随念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超越时间概念)、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些教法与九出世间法应常予以随念。随念法能证得近行定。

  [清净道论]: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法是世尊(一)善说,(二)自见,(三)无时的,(四)来见的,(五)引导的,(六)智者各自证知的」,这样的教法或九种出世间法51的功德应当随念。

  [杂阿含931经]: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相应部70.4]〔大篇。法广说〕∶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嗔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嗔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相应部4.9.25]〔无为相应〕∶

  佛陀指出法是甘露:「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甘露与达甘露之道。诸比丘!何者为甘露耶

   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甘露。」

  如何是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呢?如何是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嗔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呢?或者说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而得甘露呢?

  首先如何能调伏贪欲呢?

  在[杂阿含913经]里:「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狎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

  我们要依认清欲的味(作用)、患(害处)、离(捨离)三个步骤来修。來观照色、受、想、行、识;于色、受、想、行、识味、患、离修习,生起智慧如实知见。

  贪欲的生起作用,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为了竭止欲,佛陀曾说过∶“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贪欲是广义的对三界里一切的爱执。这在[杂阿含752经]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佛在[杂阿含64经]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识)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世尊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 ([相应部]觉支相应)若一个行者能观察心中的贪欲,通过如理作意与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会带来苦,知苦就会想断苦。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说∶「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

  在[杂阿含22经]里佛言∶「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

  在[杂阿含经9经]∶「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

  对贪欲的过患,佛把欲形容为∶我说欲有障碍。我说欲如骨锁。我说欲如肉臠。我说欲如火炬。我说欲如火坑。我说欲如毒蛇。我说欲如梦。我说欲如假借。我说欲如树果。平常的人根本对欲就不认识!凡夫縱容自己,贪欲久习的结果就形成习气,比如贪色,贪淫,贪吃,贪玩乐,贪饮酒,贪钱财,贪利得,贪名,贪赞许等等;它再加强我慢之心。这些贪欲以许多不同的形态和方式生起,凡夫往往不能察觉,而不知不觉地已经落入贪欲的魔爪中。

  世尊对梵行者马干地亚(Magandiya)说:「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着,欲的过患,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我心住于无贪爱,我住于内心的平静。我见到别的众生不能解脱于对欲乐之贪爱,为欲乐之贪欲所吞没,我不羡慕他们(的享乐),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为何如此呢?马干地亚!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更为快乐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悦。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说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中部1])

  对贪欲的远离,这是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而遣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心要能善加防护,修持无常观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在[南传大藏经]的六处相应毒蛇品第三[龟]也提到一只野干沿着河边觅食,看到一只乌龟,想要吃它,乌龟把头、尾与四肢缩进壳里,最后野干白等一场,没得吃。这是比喻修行的人于六根门,善于防范,魔不得其便。在[杂阿含279经] 中佛说∶「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这里有五个步骤∶修习、执持、守护、关闭、调伏。比如喝酒,先修习少喝几杯,再抓紧自心坚持做几个月,再守护自心及持戒不喝,再关闭眼根口根,最后调伏贪酒的恶习。其他的贪欲也如是修。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这是断欲的成果,法的保护,法的成就。

  其次如何能调伏瞋恚呢?

  瞋恚是指对于我们内外的人、事、物的厌恶想。瞋恚的产生,乃是因为对所接触的感官目标心生不喜的缘故。若数数对不喜或可憎的目标作不正思惟的结果就会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长它。这瞋恚或害念要用慈心观來调服,要修好慈心,还要从业果來思惟瞋恚的害处。

  「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ara)或是四无量心(Appamany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是修慈的根据,虽然此经未说对自己修慈,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在[自说经]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在[慈爱经Metta Karaniya Sutta]里佛教导说∶「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1)或弱(2),高(3)壮(4)中等(5)矮(6)粗(7)细(8),可见(9)或是不可见(10),居于邻近(11)或远方(12),已生(13)或是将生者(14),一切众生常安乐。」这里对十四种众生修慈。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1) 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2) 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3)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4)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

  修了以后,再修平等慈以破人我之间的界限。这是对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满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根据《无碍解道》中说,遍满慈有三种:(1)无限遍满慈心解脱(五种);(2)有限遍满慈心解脱(七种);(3)十方遍满慈心解脱(十种) 。这些差别是心证安止而得成就。

  无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五种行相即:对(1)一切有情 (sattva);(2) 一切有息 (panya);(3) 一切生物 (bhuta) ;(4) 一切个人 (puggala);(5)一切有五蕴身(attabhavapariyapanna)修慈心。

  有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七种行相即:对(1) 一切女人; (2) 一切男子;(3) 一切圣者;(4) 一切非圣者(凡夫);(5) 一切天神;(6) 一切人;(7) 一切恶道众生修慈心。

  十方遍满慈心解脱是依十种行相即 : 对(1)东方;(2)西方;(3)北方;(4)南方;(5)东南隅;(6)西北隅;(7)东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众生修慈心。这是佛陀在[…

《法随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随念的正思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