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隨念

  法隨念(Dhammanussati)

  法的正思惟

  這是隨念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超越時間概念)、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這些教法與九出世間法應常予以隨念。隨念法能證得近行定。

  [清淨道論]:

  希望修習法隨念的人,亦宜獨居靜處禅思:

  「法是世尊(一)善說,(二)自見,(叁)無時的,(四)來見的,(五)引導的,(六)智者各自證知的」,這樣的教法或九種出世間法51的功德應當隨念。

  [雜阿含931經]:

  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複次。聖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升進涅槃。」這是指隨法行能得涅槃。

  [相應部70.4]〔大篇。法廣說〕∶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爲究盡貪欲之調伏、爲究盡嗔恚之調伏、爲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爲究盡貪欲之調伏、爲究盡嗔恚之調伏、爲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相應部4.9.25]〔無爲相應〕∶

  佛陀指出法是甘露:「諸比丘!余爲汝等說甘露與達甘露之道。諸比丘!何者爲甘露耶

   諸比丘!貪欲之壞滅、嗔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諸比丘!此稱爲甘露。」

  如何是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升進涅槃呢?如何是爲究盡貪欲之調伏、爲究盡嗔恚之調伏、爲究盡愚癡之調伏以修習呢?或者說貪欲之壞滅、嗔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而得甘露呢?

  首先如何能調伏貪欲呢?

  在[雜阿含913經]裏:「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衆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習(狎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衆苦。………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

  我們要依認清欲的味(作用)、患(害處)、離(捨離)叁個步驟來修。來觀照色、受、想、行、識;于色、受、想、行、識味、患、離修習,生起智慧如實知見。

  貪欲的生起作用,乃是因爲五根接觸五塵時,心識對可愛之境産生的貪著。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爲了竭止欲,佛陀曾說過∶“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貪欲是廣義的對叁界裏一切的愛執。這在[雜阿含752經]裏佛說:「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爲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爲欲。然彼非欲,于彼貪著者,是名爲欲。」因接觸境之後心中所生的思念,對這思念常去引欲是貪欲,爲何去思念它呢

  這是因爲對所觸境的愛樂。

  人的心生起欲的過程,佛在[雜阿含64經]中解釋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識)在接觸到境時連續發生的四個心意的路程(四識住):那就是: 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五蘊的每一蘊都會發生識住,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認清它發生的過程,解除心對色相的愛縛,對受想行識的愛縛,那時識就無所住,無所攀緣,無可愛樂增進,無能廣大生長。

  世尊說:對可愛可喜的目標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貪欲增長及增強之因。 ([相應部]覺支相應)若一個行者能觀察心中的貪欲,通過如理作意與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會帶來苦,知苦就會想斷苦。

  在[一切都在燃燒經Āditta Pariyaya Sutta]裏佛說∶「比丘們應如是觀,聖弟子于眼生厭、于色相生厭、于眼識生厭、眼觸生厭、眼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識、意觸、意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生厭。生厭故遠離,遠離故解脫。」

  在[雜阿含22經]裏佛言∶「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在[雜阿含經9經]∶「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

  對貪欲的過患,佛把欲形容爲∶我說欲有障礙。我說欲如骨鎖。我說欲如肉臠。我說欲如火炬。我說欲如火坑。我說欲如毒蛇。我說欲如夢。我說欲如假借。我說欲如樹果。平常的人根本對欲就不認識!凡夫縱容自己,貪欲久習的結果就形成習氣,比如貪色,貪淫,貪吃,貪玩樂,貪飲酒,貪錢財,貪利得,貪名,貪贊許等等;它再加強我慢之心。這些貪欲以許多不同的形態和方式生起,凡夫往往不能察覺,而不知不覺地已經落入貪欲的魔爪中。

  世尊對梵行者馬幹地亞(Magandiya)說:「通過我自己親身體會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滅,欲的樂著,欲的過患,從而生起對欲樂的出離,我舍離對欲樂的渴愛,我心住于無貪愛,我住于內心的平靜。我見到別的衆生不能解脫于對欲樂之貪愛,爲欲樂之貪欲所吞沒,我不羨慕他們(的享樂),我也不欣喜于他們所在之境。爲何如此呢?馬幹地亞!因爲我知道有一個比這欲樂的欣喜,比這凡夫的不淨之境,更爲快樂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悅。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會羨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說欣喜于他們所在之境」([中部1])

  對貪欲的遠離,這是由於防護、收攝自己的六根而遣除煩惱。當我們的六個根門對著外頭的六境(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身觸之境、法)時,心要能善加防護,修持無常觀不淨觀來斷除對六境所生的欲貪。

  在[南傳大藏經]的六處相應毒蛇品第叁[龜]也提到一只野幹沿著河邊覓食,看到一只烏龜,想要吃它,烏龜把頭、尾與四肢縮進殼裏,最後野幹白等一場,沒得吃。這是比喻修行的人于六根門,善于防範,魔不得其便。在[雜阿含279經] 中佛說∶「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于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複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複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于未來世必受苦報。」

  這裏有五個步驟∶修習、執持、守護、關閉、調伏。比如喝酒,先修習少喝幾杯,再抓緊自心堅持做幾個月,再守護自心及持戒不喝,再關閉眼根口根,最後調伏貪酒的惡習。其他的貪欲也如是修。

  在[雜阿含22經]中佛言:「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又在[雜阿含28經]中佛說:「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這是斷欲的成果,法的保護,法的成就。

  其次如何能調伏瞋恚呢?

  瞋恚是指對于我們內外的人、事、物的厭惡想。瞋恚的産生,乃是因爲對所接觸的感官目標心生不喜的緣故。若數數對不喜或可憎的目標作不正思惟的結果就會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長它。這瞋恚或害念要用慈心觀來調服,要修好慈心,還要從業果來思惟瞋恚的害處。

  「我們是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的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

  慈心的修習是一種梵住(Brahmavihara)或是四無量心(Appamany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愛欲,而是平等地普願一切衆生都安樂的善願。慈愛是一種美心所,屬于無瞋心所。佛向五百位比丘開示的[慈愛經]是修慈的根據,雖然此經未說對自己修慈,但這是絕對必要的,因此在[自說經]中佛說:「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見有更甚于愛己,他人都是愛他自己,愛自己的不要害人。」這是常理,只有愛自己的才會愛別人。

  在[慈愛經Metta Karaniya Sutta]裏佛教導說∶「普願一切諸衆生,心常喜悅住安樂。凡有生命強(1)或弱(2),高(3)壯(4)中等(5)矮(6)粗(7)細(8),可見(9)或是不可見(10),居于鄰近(11)或遠方(12),已生(13)或是將生者(14),一切衆生常安樂。」這裏對十四種衆生修慈。

  修時以下列四種願望修習:(1) 願我脫離危難和仇敵,(2) 願我脫離內心的痛苦,(3) 願我脫離身體的痛苦,(4) 願我每天生活安樂,無有困擾。

  修了以後,再修平等慈以破人我之間的界限。這是對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滿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根據《無礙解道》中說,遍滿慈有叁種:(1)無限遍滿慈心解脫(五種);(2)有限遍滿慈心解脫(七種);(3)十方遍滿慈心解脫(十種) 。這些差別是心證安止而得成就。

  無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五種行相即:對(1)一切有情 (sattva);(2) 一切有息 (panya);(3) 一切生物 (bhuta) ;(4) 一切個人 (puggala);(5)一切有五蘊身(attabhavapariyapanna)修慈心。

  有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七種行相即:對(1) 一切女人; (2) 一切男子;(3) 一切聖者;(4) 一切非聖者(凡夫);(5) 一切天神;(6) 一切人;(7) 一切惡道衆生修慈心。

  十方遍滿慈心解脫是依十種行相即 : 對(1)東方;(2)西方;(3)北方;(4)南方;(5)東南隅;(6)西北隅;(7)東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衆生修慈心。這是佛陀在[…

《法隨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隨念的正思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