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正法的存亡?▪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厭離,因爲厭離,所以不會執取,喜貪則斷,心則解脫,心解脫者,則能證四聖果。

  如果每一個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叁點,那正法必然會長住于世。

  恭敬頭陀法

  此外我們更要恭敬行頭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經] (大正藏2冊,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記載∶「世尊語迦葉曰∶汝今年已朽邁,無少壯之意,宜可受諸長者衣裳及其飲食。大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納衣隨時乞食,快樂無比。所以然者,將來當有比丘,形體柔軟,心貪好衣食,便于禅退轉,不複能行苦業。又當作是語∶過去佛時,諸比丘等亦受人請、受人衣食。我等何爲不法古時聖人乎?坐貪著衣食故,便當舍服爲白衣,使諸聖賢無複威神,四部之衆漸漸減少,聖衆已減少,如來神寺複當毀壞,如來神寺已毀壞故,經法複當雕落,是時,衆生無複精光,以無精光,壽命遂短,是時,彼衆生命終已,皆墮叁惡趣,猶如今日衆生之類,爲福多者皆生天上,當來之世爲罪多者,盡入地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爲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葉!當知,吾般涅槃後千歲馀,當有比丘于禅退轉,不複行頭陀之法,亦無乞食,著補納衣,貪受長者請其衣食,亦複不在樹下閑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亦不用大小便爲藥,但著馀藥草,極甘美者,或于其中貪著財貨,吝惜房舍,恒共鬥诤,爾時,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財物,是時,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盡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中。如是,迦葉!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保。

  又迦葉當知,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須發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筝箫在街巷乞食。爾時,檀越施主受福無窮,況複今日至誠乞食者。如是,迦葉!一切行無常,不可久停。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舍八種道(八正道)及七種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于叁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爲歌曲(現在佛經都譜爲歌來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衆人中乞食以自濟命,然後檀越施主飯彼比丘衆,猶獲其福,況複今日而不得其福乎?

  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善念誦持,使不斷絕,流布世間,其有遏絕聖人言教者,便爲墮邊際。是故,今日囑累汝經法,無令脫失。

  是時,大迦葉及阿難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經法付授二人,不囑累馀人乎,又複如來衆中,神通第一不可稱計,然不囑累。

  世尊告迦葉曰∶我于天上、人中,終不見此人,能受持此法寶,如迦葉、阿難之比。然聲聞中亦複不出二人上者。過去諸佛亦複有此二人受持經法,如今迦葉、阿難比丘之比,極爲殊妙,所以然者,過去諸佛頭陀行比丘,法存則存,法沒則沒,然我今日迦葉比丘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由此因緣,今迦葉比丘勝過去時比丘之衆。又阿難比丘雲何得勝過去侍者?過去時諸佛侍者,聞他所說,然後乃解,然今日阿難比丘,如來未發語便解,如來不複語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緣,阿難比丘勝過去時諸佛侍者。是故,迦葉、阿難吾今付授汝,囑累汝此法寶,無令缺減。」

  護持明師

  因此,當此年代,我們更應以佛所製戒律修持身心,清淨叁業。我們更應修習正法,從經藏裏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師的指導,這明師須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于法與律學皆應具足。

  [律二十二明了論](卷1,大正藏24冊, p672a)列出五十種五德依止師的功德∶「偈曰:了義能顯明了德,謂五五十尊師德,此人圓滿佛所贊,毗那耶師德相應。釋曰∶優波陀诃(Upa-jjhāya戒師)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隨得一五德,此人堪作優波陀诃及依止師。五種五十者(五十種類的戒師與依止師五德資格)∶

  (1)一解罪相,二解罪緣起相,叁解非罪相,四解出離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

  (2)一有戒,二多聞,叁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

  (3)一有戒,二多聞,叁大智,四能簡擇令離諸見體用,五十夏,是第叁五。

  (4)一有戒,二多聞,叁大智,四能令出離有難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

  (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叁能令離惡作憂悔,四能簡擇令離諸見體用,五十夏,是第五五。

  (6)戒,(理)病,(離)惡作,諸見,十夏,是第六五。

  (7)戒,(理)病,(離)惡作,多聞,十夏,是第七五。

  (8)戒,(理)病,(離)惡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

  (9)戒, (理)病,諸見,多聞,十夏,是第九五。

  (10)戒,(理)病,諸見,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

  (11)戒,(理)病,(離)難方,多聞,十夏,是第一五。

  (12)戒,(理)病,多聞,大智,十夏,是第二五。

  (13)圓滿戒,正行相應,正見相應,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叁五。

  (14)戒,(理)病,多聞,能令離已生未生惡作憂悔,十夏,是第四五。

  (15)戒,正行,正見,諸見,十夏,是第五五。

  (16)戒,正行,正見,難方,十夏,是第六五。

  (17)戒,正行,正見,多聞,十夏,是第七五。

  (18)戒,正行,正見,大智,十夏,是第八五。

  (19)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戒學,十夏,是第九五。

  (20)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心學,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

  (21)(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慧學,十夏,(亦五)是第一五。

  (22)(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戒學丶心學丶慧學,十夏,是第二五。

  (23)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慧學,十夏,此即第叁五。

  (24)(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戒學丶心學丶慧學),十夏,(是第四五。)

  (25)(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學,十夏,是第五五。

  (26)(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學,十夏,是第六五。

  (27)(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波羅提木叉學,十夏,是第七五。

  (28)(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正行學,十夏,是第八五。)

  (29)(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梵行學,十夏,是第九五。)

  (30)(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波羅提木叉學,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叁五十。

  (31)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有學戒,十夏,是第一五。

  (32)(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有學定,(十夏),是第二五。

  (33)(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有學慧,(十夏),是第叁五。

  (34)(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有學解脫,(十夏),是第四五。

  (35)(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有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五五。

  (36)(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戒),十夏,(是第六五。)

  (37)(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定),十夏,(是第七五。)

  (38)(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慧),十夏,(是第八五。)

  (39)(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解脫),十夏,(是第九五。)

  (40)(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

  (41)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無學戒,十夏,是第一五。

  (42)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無學定,十夏,是第二五。

  (43)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無學慧,十夏,是第叁五。

  (44)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無學解脫,十夏,是第四五。

  (45)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于依無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五五。

  (46)(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無學戒),十夏,(是第六五。)

  (47)(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無學定),十夏,(是第七五。)

  (48)(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無學慧),十夏,(是第八五。)

  (49)(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無學解脫),十夏,(是第九五。)

  (50)(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于依無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

  如此五五十功德,能顯明了人。若人能了別如此義,此人學佛所說,具足律師功德相應。」

  總結[律二十二明了論]裏討論的修學方法有下列十八項∶(1)依波羅提木叉學持戒(解罪相,解罪緣起相,解非罪相,解出離罪方);(2)多聞;(3)照顧病人(指病僧);(4)能令脫離困難方法;(5)能令離已生未生惡作憂悔(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學);(6)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學(不殺不盜不淫);(7)能簡擇令離諸見(能自心擇法離諸見,具正見);(8)能教弟子于依戒學;(9)能教弟子于依心學(修習定);(10)能教弟子于依慧學(有大智);(11)能教弟子于依有學解脫(心解脫于貪瞋);(12)能教弟子于依有學解脫知見(心解脫于癡);(13)能教弟子于依無學戒;(14)能教弟子于依無學定;(15)能教弟子于依無學慧;(16)能教弟子于依無學解脫;(17)能教弟子于依無學解脫知見;(18)有十夏,若人圓滿修習,具足律師功德。

  出家衆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能令衆生現世得福,因爲出家衆能成就五法∶一見道谛;二漏盡;叁滅盡定;四四無量心;五無诤叁昧。

  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冊,p547b)所說∶「凡有五事,能與衆生作現世福田∶一入見谛道;二大盡智;叁滅盡定;四四無量;五無诤叁昧。

  出見谛道,所以令人得現世福。已從無始已來,爲邪見所惱,今證見谛,盡一切五邪,皆悉無馀,不壞信見今始成就,以此因緣,令人現世得福。大盡智生,所以令人得現世福者。衆生從無始來,爲癡愛慢所惱,今得盡智叁垢永盡,以此因緣令人得現世福。若出滅盡定,亦令衆生得現世福。又言,從滅盡定出,正似從泥洹(涅槃)中來,以此因緣故得現世福。又言,若入滅盡定,必次第從初禅乃至非想處,然後入盡定,若出定時,必從非想次第入無所有處,乃至初禅入散亂心,以心遊遍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衆生得現世福。四無量者,以心緣無邊衆生拔苦與樂益物深廣,以此因緣故,令衆生得現世福。無诤叁昧,此是世俗叁昧,非無漏也。诤有叁種∶一煩惱诤,二五陰诤,叁鬥诤。一切羅漢二種诤盡,煩惱诤丶鬥诤,此二诤盡。五陰是有馀故未盡,有此五陰能發人诤,唯有無诤叁昧,能滅此诤。一切羅漢雖自無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無诤羅漢,能令彼此無诤,一切滅故,能令衆生現世得福。」

  因此我們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願正法長住,利益人天。

  法増比丘, 澳洲悉尼

  

  

《佛教正法的存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