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法的存亡?
法増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正法的沈没
现在离佛灭已两千五百年,许多伪经出现于世,许多僧众行为不符于律,许多法师所教的不符于法与律。对认真的修行人来说真是迷惘极了。
在[大般涅槃经](长部16经)里佛指示说:「若某某比丘说:我亲从佛处听言,我亲从佛处得到,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法!这位比丘所说的话不要同意或反驳。不要同意或反驳后,仔细将他所说的用法与律对照,用法与律对照后,若发现他所说的不符合法与律,你们能下结论:这位比丘所说的不是世尊的话,他误解了。---那你就要舍弃它。但是---若他所说的符合法与律,你们将能下结论:这是世尊的话,这位比丘正确地明白法与律。」因此每一位认真的修行人都应学习法与律。
虽然[经分别]与[犍度]已经足够详细,但它们还是不能包含人事间每一种的情况。因此[大品]里佛订下四条标准:
「比丘们!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
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
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
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
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关于正法灭亡的征象:「尔时长老优波离(Upali)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几法正法灭亡没
佛言:优波离!有五法正法灭亡没。
何等五
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
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
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个原因∶「1.不敬佛陀。2.不敬法。3.不敬僧伽。4.不敬修道。5.不敬修习禅定。」
在[相应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于未来,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众人不听,不恭听,不解,不诵,不修习。
然诸弟子所著诗文,繁文杂句,与修道无关;于此众人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
诸比丘!如此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将消失于世间。
因此,诸比丘!你们应如此修习,于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
在[杂阿含906经](卷32,大正藏2册, p226b)中佛说∶「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
所以正法不是为为地界所坏,或为水、火、风界所坏;而是为佛教徒所坏,恶知识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教导恶法,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因此如来正法则于此亡没。
如何使正法久住呢?
护持律
第一我们要护持律藏及持律者。这在[善见律毘婆沙] (卷1,大正藏24册,p0675a)记载∶「毘尼藏者是佛法寿,毘尼藏住佛法亦住。」正是这个道理。
佛陀制戒是为了十种利益,这记载于[增支部V.70]佛对优波离(Upāli)的答复∶
(1)为了僧伽的和合与福利,
(2)摄护修行的僧众,
(3)调伏恶人,
(4)使惭愧者得安乐,
(5)断现世漏,
(6)灭后世漏,
(7)令未信者生信,
(8)令已信者增广信心,
(9)使正法久住,
(10)推广毗尼使梵行久住。
佛言∶「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佛也曾说过应度的人天众他都度了,未能度者他都为他们种下得度的因缘,这即是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之意,[清净道论]指出:「别解脱戒即是学处戒,因为(别别)守护(此戒)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苦,故名别解脱。」它是僧团里最重要的戒律,它是用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因学戒而生起正念,因正念而修习增上心学,因增上心学而起慧观,因慧观而导至解脱。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为如上的十句义,它们可以归纳为对内保护僧团内的清净,安乐与和合;对外显现庄严的形象,令所教化的信众得起净信,护持僧团,和帮助信众断除烦恼,以达到正法久住的理想。
总结制戒有三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推广毗尼,令僧欢喜和合。);
(二)是助成僧众证果(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
(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
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也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因此僧团必需要有令其不腐败的法律,这即是比丘戒经!
护持佛的正法
第二我们要护持佛的正法及恭敬法。在[杂阿含906经]中佛说∶「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诤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众生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
亲身证取道果
第三我们更要致力去听正法及亲身证取道果。在[大毘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中分析正法和修行人(有持教法者和持证法者两者)以及如何使正法久住于世的精辟见解:「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经)、毘柰耶(律)、阿毘达磨(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Sutra)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由此可见,欲要正法久住,执持教法者和证取法者同样重要。
一个修行者先得于思想上欲求解脱。然后寻求皈依,然后寻找善知识指导修行。具足正见,对善知识的指导依正见常如理作意思择自己所遇到的困扰、疑惑、烦恼等。然后修八正道,这就是戒定慧学的开展,更细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
学戒能使我们时时处处防范自己的烦恼,不令身口意造恶业,强大的正念得以培养起来,再深入观照名色法或造业者是谁的真相,每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都能早证圣果。从七觉支来说,正念是初支,舍是末支,这七觉支都属于“道”,“寂灭”是“果”。出家众要成就道果就要先圆满地修好戒,从在家众的七佛通戒,五戒丶八关斋戒,十善业道,一直修增上戒到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三十戒,乃至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等。通过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习以达到正念的圆满修习,依正念而达到能时时观照,时时舍的念的寂灭,故此在南传的课诵本里佛言∶「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是苦,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法无我,那个时侯,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能以智慧时时观照,他将能见到起心动念的过患,因此他才能修无量的舍,而将心导向清净之道,达到寂静涅槃之境,因此就算是微细戒也不应舍弃,都要持守它们!
定学是修行的三学之二,它是从戒学的基础圆满成就之后才修习的。修定使心澄净,通过修习四十业处中的一种或多种业处,培养起定根与定力之后,然后修习慧学。
修行者若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
《佛教正法的存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