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正法的存亡?▪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证四圣果。

  如果每一个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三点,那正法必然会长住于世。

  恭敬头陀法

  此外我们更要恭敬行头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经] (大正藏2册,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记载∶「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纳衣随时乞食,快乐无比。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坐贪着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雕落,是时,众生无复精光,以无精光,寿命遂短,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叶!当知,吾般涅槃后千岁馀,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亦无乞食,着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但着馀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着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尔时,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

  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八正道)及七种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于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现在佛经都谱为歌来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

  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

  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馀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一不可称计,然不嘱累。

  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

  护持明师

  因此,当此年代,我们更应以佛所制戒律修持身心,清净三业。我们更应修习正法,从经藏里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师的指导,这明师须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于法与律学皆应具足。

  [律二十二明了论](卷1,大正藏24册, p672a)列出五十种五德依止师的功德∶「偈曰:了义能显明了德,谓五五十尊师德,此人圆满佛所赞,毗那耶师德相应。释曰∶优波陀诃(Upa-jjhāya戒师)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随得一五德,此人堪作优波陀诃及依止师。五种五十者(五十种类的戒师与依止师五德资格)∶

  (1)一解罪相,二解罪缘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离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

  (2)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

  (3)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三五。

  (4)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令出离有难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

  (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离恶作忧悔,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五五。

  (6)戒,(理)病,(离)恶作,诸见,十夏,是第六五。

  (7)戒,(理)病,(离)恶作,多闻,十夏,是第七五。

  (8)戒,(理)病,(离)恶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

  (9)戒, (理)病,诸见,多闻,十夏,是第九五。

  (10)戒,(理)病,诸见,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

  (11)戒,(理)病,(离)难方,多闻,十夏,是第一五。

  (12)戒,(理)病,多闻,大智,十夏,是第二五。

  (13)圆满戒,正行相应,正见相应,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

  (14)戒,(理)病,多闻,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十夏,是第四五。

  (15)戒,正行,正见,诸见,十夏,是第五五。

  (16)戒,正行,正见,难方,十夏,是第六五。

  (17)戒,正行,正见,多闻,十夏,是第七五。

  (18)戒,正行,正见,大智,十夏,是第八五。

  (19)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十夏,是第九五。

  (20)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心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

  (2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慧学,十夏,(亦五)是第一五。

  (2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二五。

  (23)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慧学,十夏,此即第三五。

  (24)(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四五。)

  (2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五五。

  (26)(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六五。

  (27)(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七五。

  (2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八五。)

  (2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九五。)

  (3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三五十。

  (3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戒,十夏,是第一五。

  (3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定,(十夏),是第二五。

  (3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慧,(十夏),是第三五。

  (3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

  (3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

  (3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戒),十夏,(是第六五。)

  (3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定),十夏,(是第七五。)

  (3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慧),十夏,(是第八五。)

  (3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

  (4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

  (4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一五。

  (4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二五。

  (4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三五。

  (4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

  (4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

  (4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六五。)

  (4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七五。)

  (4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八五。)

  (4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

  (5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

  如此五五十功德,能显明了人。若人能了别如此义,此人学佛所说,具足律师功德相应。」

  总结[律二十二明了论]里讨论的修学方法有下列十八项∶(1)依波罗提木叉学持戒(解罪相,解罪缘起相,解非罪相,解出离罪方);(2)多闻;(3)照顾病人(指病僧);(4)能令脱离困难方法;(5)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6)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不杀不盗不淫);(7)能简择令离诸见(能自心择法离诸见,具正见);(8)能教弟子于依戒学;(9)能教弟子于依心学(修习定);(10)能教弟子于依慧学(有大智);(11)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心解脱于贪瞋);(12)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心解脱于痴);(13)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14)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15)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16)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17)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18)有十夏,若人圆满修习,具足律师功德。

  出家众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为出家众能成就五法∶一见道谛;二漏尽;三灭尽定;四四无量心;五无诤三昧。

  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册,p547b)所说∶「凡有五事,能与众生作现世福田∶一入见谛道;二大尽智;三灭尽定;四四无量;五无诤三昧。

  出见谛道,所以令人得现世福。已从无始已来,为邪见所恼,今证见谛,尽一切五邪,皆悉无馀,不坏信见今始成就,以此因缘,令人现世得福。大尽智生,所以令人得现世福者。众生从无始来,为痴爱慢所恼,今得尽智三垢永尽,以此因缘令人得现世福。若出灭尽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又言,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涅槃)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又言,若入灭尽定,必次第从初禅乃至非想处,然后入尽定,若出定时,必从非想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入散乱心,以心游遍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众生得现世福。四无量者,以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以此因缘故,令众生得现世福。无诤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无漏也。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诤。一切罗汉二种诤尽,烦恼诤丶斗诤,此二诤尽。五阴是有馀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有无诤三昧,能灭此诤。一切罗汉虽自无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一切灭故,能令众生现世得福。」

  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愿正法长住,利益人天。

  法増比丘, 澳洲悉尼

  

  

《佛教正法的存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