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關齋戒的受持與功德

  八關齋戒的受持與功德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八關齋戒的修習

  八關齋戒是在家人修習梵行的最好方法,八是指八條戒,關是指關閉根門,齋是指過午不食,戒是指受持八戒斷惡修善。它是在家人的增上戒學,盡一日一夜之中,遠離家居,著白衣親近叁寶而住,于每月在陰曆的初八,十四,十五日,廿叁,廿八,廿九,卅日(小月廿八,廿九,大月廿九,卅日)(Pakkha-uposatha)六齋日受持,但八關齋戒也可以在其它的日子裏持守。八戒內容有∶(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欲,(4)不妄語,(5)不飲酒,(6)不非時進食,(7)不唱歌、不歌舞、不奏樂、不觀看娛樂,不以鮮花、香水、及化妝品裝飾美化身體,(8)不坐睡高貴奢侈大床。求受八關齋戒時應在齋日早晨在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前受,若沒有,則找一位沙彌或沙彌尼前受,若不能,可在佛前自受。行者可以自己的語言受戒。

  八關齋戒有叁種∶牧牛齋,尼犍齋,和佛法齋。根據[齋經]所說∶「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複往。若族種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家居,利欲産業,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犍齋者: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齋者: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齋經]提到齋日應修習五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

  學習並受持這八戒能使行者速得成就佛道,其福不可計量。「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衆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一阿含]卷二,廣演品第叁。)「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檅、離脫、智者所贊,不執取,成就能發叁摩地(Samadhi)之戒。」([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預流相應,第一經,王。) 在[律藏]的[附隨](12.2)裏提到:「戒是爲了防護,防護是爲了免於後悔,免於後悔是爲了喜悅,喜悅是爲了輕安,輕安是爲了心靜,心靜是爲了心樂,心樂是爲了心定,心定是爲了正知見,正知見是爲了厭離,厭離是爲了不愛染,不愛染是爲了解脫,解脫是爲了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爲了完全無取無系縛。」佛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脫」。([長部.涅槃經]) 因持戒心便得清淨,心清淨便得不悔,生起定力,得定便得生起觀照的智慧,而能解脫于生老病死苦。

  根據[別譯雜阿含經](四六)指出∶「爾時佛告諸比丘∶月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伺察世間,有慈孝父母,敬順尊長,奉事沙門婆羅門,修于善法,及行惡者,是故宜應修行善法,滅除衆惡,撿情守戒。至十四日,四天王複遣太子案行天下。至十五日,四天王自案行伺察,亦複如是。時四天王,既伺察已,往帝釋善法堂上,啓白帝釋並語∶諸天世間人中,多有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者,不奉事師及家尊長,乃至無有多持戒者。

  爾時帝釋,及諸天衆,聞斯語已,慘然不樂,諸天鹹作是言∶損諸天衆,益阿修羅。若世間中,有人常能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乃至多能持戒。四天王上啓帝釋,時諸天等。極大歡喜。鹹作是言。世間人中。修行善事。極爲賢善,作所應作,增益諸天,損阿修羅。」因此每月六齋日,四天王會派使者,太子,甚至親自來人間巡察,若人們布施、持戒、孝順父母,諸天就歡喜,不然就不悅。因此,佛陀要我們于六齋日持守這八戒。

  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的戒,次日就舍。若有人半途要舍戒,只要跟一個人說就成舍戒。根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裏說∶「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從五衆(戒師)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

  有關經文∶

  南傳[八關齋戒經](Uposath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召集衆比丘,告訴他們說∶諸比丘!

  衆比丘答言∶世尊!

  這時,諸比丘從世尊受此八關齋戒教法。

  諸比丘! 八關齋戒包含八條梵行聖者應遵守之戒條,能得光榮,殊勝果報及無量功德。

  諸比丘!何爲梵行聖者應遵守之八關齋戒,能得光榮,殊勝果報及無量功德?

  (1)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無有殺意。不以刀殺,無怨恨心,常懷慚愧,有慈心憐憫一切衆生。

  汝等不殺生,棄舍一切殺器,無怨恨心常懷慚愧,有慈心憐憫一切衆生。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一齋戒。

  (2)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無貪取意,離不與而取。僅受與取物,作意爲與取之物。彼等非盜賊,行爲無有瑕疵。

  汝等無貪取意,離不與而取。僅受與取物,作意爲與取之物。汝等非盜賊,行爲無有瑕疵。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二齋戒。

  (3)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不做不淨行。汝等所作如梵天。汝等遠離世俗之淫欲。

  汝等不做不淨行,持清淨梵行,所作如梵天,行遠離淫欲。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叁齋戒。

  (4)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 不妄語。汝等唯真實語,思念真實。汝等所言有理。汝等所言不離真實。

  汝等不妄語。汝等唯真實語,思念真實。汝等所言有理。汝等所言不離真實。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四齋戒。

  (5)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 不飲用酒品,及一切亂性失智之麻醉品。汝等遠離一切麻醉品。

  汝等不飲用酒品, 及一切亂性失智之麻醉品。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五齋戒。

  (6)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日中一食,不于夜晚進食。汝等不非時食。

  汝等日中一食,不于夜晚進食。不非時食。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六齋戒。

  (7)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 不歌舞戲樂及往觀聽,而自清淨身心。不著紋飾、花鬘,不香熏塗身。

  汝等不歌舞戲樂及往觀聽,此乃善法之障。不著紋飾、花鬘,不香熏塗身。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七齋戒。

  (8)諸比丘!梵行聖者作是念∶

  諸阿羅漢盡形壽, 不坐臥高廣大床。只用低床草席。

  汝等不坐臥高廣大床。只用低床草席。如是盡一日一夜受持,如阿羅漢之清淨,守持此第八齋戒。

  諸比丘!以上八關齋戒, 梵行聖者之所奉持,能得光榮,殊勝果報及無量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歡喜踴躍,信受奉行。」

  北傳[佛說八關齋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一時,婆迦婆(Bhagava)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聖八關齋,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於是比丘。若信族姓子,族姓女,欲知聖八關齋。便教某甲當作是說,

  (1)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無怨恨心,當懷慚愧,有慈心愍一切衆生。我字某名某,爲阿羅漢所教,自今日始,隨意所欲,不複殺生,無怨恨心,常懷慚愧,有慈心愍一切衆生。

  (2)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盜,好施,亦不教人盜,常樂閑處。如是我字某名某,爲阿羅漢所教,隨意所欲,不複盜竊,常懷惠施,樂閑居處。

  (3)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習不淨行,常修梵行,清淨無穢,而自娛樂。如是我字某名某,爲阿羅漢所教,自今已後,不複淫劮,清淨無穢。

  (4)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妄語,常行審谛,最尊最貴,諸尊長爲世所貴。如是我字某名某,爲彼阿羅漢所教,自今已後,更不複妄語,亦不教人使習妄語,當行審谛,爲世尊長不行妄語。

  (5)猶如阿羅漢,亦不飲酒。如是我字某名某,自今已後,隨意所欲,亦不飲酒,亦不教人使飲酒。

  (6)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犯齋,隨時食。如是我字某名某,今一日一夜,隨意所欲,亦不犯齋,亦不教人使犯齋,隨時食。

  (8)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於高好床坐。如是我字某名某,今一日一夜,不於高廣床坐,亦不教人使坐。(此戒與下戒掉換位置)

  (7)猶如阿羅漢,盡形壽不習歌舞戲樂,亦不著紋飾香熏塗身,今一日一夜,不習歌舞戲樂,亦不著紋飾香熏塗身。(此戒與上戒掉換位置)

  如是修行聖八關齋,於是八關齋中,功德不可限量。言有爾所福,爾所功德,爾所福報。如是衆多福不可稱計。

  諸比丘!譬如五大流水皆同一處,所謂∶恒伽(Ganga River)謠婆奴(Yamuna River)新頭(Sarabhu River),阿脂耶婆提(Aciravati River),摩棄(Mahi River),彼水所流處不可限量。言有爾所水,有爾所瓶水,有爾所千瓶百千瓶水。如是聖八關齋福不可稱量。言有爾所福,爾所功德,爾所果報,此大福不可稱計。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戒條的持守

  犯戒最重要的考慮是動機,佛言∶「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惡行,惡語惡身行,則苦必隨彼,如輪隨獸足。」([南傳法句經]1偈)持戒波羅蜜是以思爲主要因素,它還包括叁離(離身惡行,離語惡行,離邪見),無貪,無瞋,無癡,念,慧,精進,諸心與心所。戒的相是防護人的身語業,使之導向善處;它的作用是防範;它的現起是身語意之清淨,當智者省察戒時,會知覺它是清淨叁業;它的因是慚(羞…

《八關齋戒的受持與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