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要務與清淨之道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講于新加坡佛教顯密研修院素食林午餐開示,5.7.2009
正思惟人生難得的道理
每一個人都有他們自己要作的事,他們都認爲必須先把它們作好,因此他們毫不猶豫的投入時間與精力,把事情辦好了。
人生只是短短的幾十年,試想想若是你只有六十年命,我們都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睡覺,小孩時玩了六年,少年時讀書花了十二年至十六年,接下來爲家庭與事業忙碌而花費了其余的人生,毫無時間修行,死後去了惡道。因此是不是有必要爲自己著想,並以最少的時間,作精密與正確的修行呢?
地獄、餓鬼、畜生道及長壽天神等衆生都無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資格修行,這是佛從兜率天投生人間的原因。因此能生爲人是很殊勝的,佛言能生爲人極爲稀有,就如百年盲龜頸項入于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們生爲人又幸遇叁寶,那又更稀罕了。世間財富權位名譽都是無常,死了又帶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在享盡天界的榮華富貴死後,也難免因善業耗盡而墮落在叁惡道中。
但是因爲多數的人爲邪見所困,因此把不是重要的事先行處理,浪費了精力與時間,結果重要的事反而沒有處理好,還一拖再拖的押後下去,對于認識與學習佛法,許多人以爲可以等到以後才來學,或者等到退休之後才來學也不遲,或者等到兒子大了,或者等到兒子娶了媳婦,或者等到女兒嫁了才來學,或者孫子大了,總之,理由多的是。
爲什麼會這麼想呢?因爲我們的心長期爲邪見所困,爲邪見所指使,不能明智地分析事物,錯誤地認爲一切的現象是常,是快樂,是有我,是清淨的。凡夫所持的錯誤觀念即是四顛倒:把世間的事物的無常看成是常,這叫“常顛倒”;他們甚至要把涅槃想象成是一種清淨國土境界,修行完後去到那兒享受長生不死的快樂。凡夫把世間的衆苦當成快樂,這叫“樂顛倒”;成天到處見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視若無睹。凡夫把身體與種種不淨之物看成是淨,這叫“淨顛倒”;天天洗啊扮啊抹啊掃啊,要把身體與地方清理幹淨,卻忘了思惟這身體與物質的本質是不淨。凡夫把無我的事物當成有我,這叫“我顛倒”。
這邪見(六十二邪見)把我們緊緊地束縛在叁界裏,不得出離,也無能證悟涅槃。錯誤的理解或相信世上的東西,他們不願見到僧人,認爲見到僧人是不吉利的事。世間人缺乏正見,被邪見(Ditthi)稠林所重重圍困住,不能對世間有如實的知見。因此上自國王總統,下至凡夫庶子,常爲自己的邪見所困惑擾亂,言行也因而不正。世間人多具邪信,信奉各種神祉,燒香焚金銀紙,求簽蔔杯,求財求福,若在佛寺前經過,但是就是不要進來。
有些佛教徒雖有皈依,但不持戒,若遇到重大的挫折和苦惱,才來佛寺焚香禮拜,禱告佛菩薩祈請保佑。他們心中對佛的觀念是把他當神一樣看待,而不是把佛當成是覺悟生死苦惱的正等正覺者。
無聞凡夫以邪見故,見五蘊是我,屬于我,每一世從懂事那一天開始,天天以我爲出發點來看世間,分別自我與外在世界兩方,常常因而生起我見與我隨見,想要于變易的五蘊之中,求得安穩,妄想要控製變易的現象,但往往事與願違,于是在逆境時心中産生愁悲苦憂惱。
因爲執取身心是我的結果,由自我推廣到錯誤地認爲世間有我的存在,我在體驗這世間,而妄覺我是不變易的,只有周遭的人或事情或物體在變易,自己是不會變易的,因而不去觀察這身心的變易性。
因爲錯誤的思惟的結果,我們心中長期被欲望所困,不能修道。要知道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爲了竭止欲,佛陀曾說過∶「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這貪欲是廣義的對叁界裏一切的愛執,由此可見欲的嚴重性。佛陀並不是要我們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謀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沒有大礙的,但世人貪求不厭,有了還要多,好的還要更好,縱欲無厭,要死時還不捨得,因此終要回來繼續受苦。
在[一切都在燃燒經Āditta Pariyaya Sutta]裏佛爲事火的叁位迦葉兄弟和他們的一千位徒衆這麼說:「比丘們!一切都在燃燒!是什麼在燃燒呢
眼在燃燒、色相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在燃燒。它是如何點燃起來呢
我宣示它是由貪欲、瞋恚、愚癡、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點燃起來。」
人人都想得到快樂,但是人人卻一直是在追求苦,或在製造受苦的因緣。因爲我們一直是在錯誤的思惟,沒有如理的思惟,在錯誤的思惟的前提下,以身口意造作衆多惡業,給自己帶來苦,所以說是在製造受苦的因緣。我們的苦乃是不能如實明了世間的真相,執著于身體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與我的身體有關的事物上,心中纏綿計較,忘懷不了。然後執著于心是我,當接觸到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時,執著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見),心中纏綿計較,忘懷不了。這種我慢、我見、我想、我欲。使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被系縛住,産生種種的煩惱、有漏、障礙、熾燃、憂、悲、惱、苦。這就是五陰熾盛苦。
世間盲的人何其多,這不是眼盲,而是心盲。他們不去認識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法。因此僅管佛說法,法師也教佛法,但是你盡管說你的,他就是不聽,不作,不修。
佛言:「失眠者夜長,倦困者路長(Yojana由旬,印度古長度,一由旬約14公裏多),愚人不知法,生死輪回長。」 ([南傳法句經新譯]60偈)
一個行者若如實的去觀照五蘊,從而知道它們是無常的現象,才會厭患于色,厭患于受,厭患于想,厭患于行,厭患于識。因厭患而離欲,因離欲故心才解脫,心解脫故才生起解脫智。照著上述佛說的長期持之以恆的去觀照五蘊,不須修定,至少能證初果,七往返天上人間。
正見是能見到五蘊是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而已,只是法而無他物,非人、非我、非我所、非我中蘊、非蘊中我。並以所有五蘊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等十一種情況如實知見這五蘊是因緣生,因緣滅;五蘊是現象而已,並無作者,也無受者。
衆生執著于常見,認爲生命長存,肉體雖然死了,但是精神與靈魂永遠活著,甚至藉由一些宗教師的邪說而相信精神與靈魂可以去到造物主或萬能的神那兒的天國而得永生,所以外道才能大大的擴展他們的鄰域。
但是佛洞察這身心的真相而告訴我們 : 「觀此粉飾身,瘡(九瘡﹕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與骨聚,身病心妄想,無常不久存。」([南傳法句經新譯]147偈)又說 : 「諸行皆無常,以慧觀照時,心厭離于苦(五蘊苦),此道達清淨。諸行(一切造作)皆是苦,以慧觀照時,心厭離于苦,此道達清淨。諸法(五蘊khandhā)皆無我,以慧觀照時,心厭離于苦,此道達清淨。」([南傳法句經新譯]277-279偈) 一切事物的發生與出現皆依賴因緣,一切事物的消失與毀滅也皆依賴因緣。在這世上壓根兒沒有永遠不滅的事物或衆生。
衆人又執著于斷見,認爲人死了就一切都結束了,但是輪回的現象鐵證如山,甚至現代的心理醫生,還應用催眠的方法來套出病人過去世的痛苦經曆,從而爲病人作心理治療。因此說明了輪回的現象而證明斷見的錯誤。新加坡的報紙在2009年叁月報導一則新聞,一個畫家因爲肺積水而心髒衰歇死去十分鍾,但後來經過急救,他活了過來,在那短短的十分鍾裏,他下了鐵樹地獄,那裏的獄卒把罪人用大鐵錘一個個一錘打成肉醬,其他罪人看到怕了,就爬到鐵樹上去,他醒來後把所見到的畫出來,並在病床上馬上要求皈依叁寶。所以人一死,馬上就往生到惡道去的。
一切的現象包括衆生皆應因緣而生滅,佛法的十二因緣是說明衆生輪回的真相,衆生緣于無明,而起造作,造作已把所作善惡之業儲藏于意識裏,因此死後識又再轉世受報去,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業滅盡,沒有儲藏的業識就再也沒有輪回的動力,因此就寂滅而涅槃了。
在[增支部IV.133經]裏提到四種會遇到佛法的人:
一、頓悟者(Ugghātitaññu), 能親自遇到佛陀,並能在聽 聞 短短的開示而自證道與果的行者。
二、解悟者(Vipañcittaññu),聽聞短的開示,不會領悟,但若把開示加以解釋,就會自證道與果的行者。
叁、修悟者(Néyya),不能在聽聞短開示的解釋後證悟,需仔細學習說法與解釋,然後依教奉行修習一段時日,數月或數年之後才能自證道與果的行者。人生又分成叁段時期,青年、中年、老年。少年開始修,若是精進的話,在青、中年可得證悟,若到老年才開始修的話,充其量只可證初果、二果等,不能得到解脫,要是不精進的話,在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教法時代不能取得解脫,還要能遇到未來佛的教法方可能獲得解脫,這要看個人是否累積足夠的波羅蜜。修悟者若是他(她)在今世能好好修持叁十七道品,放棄邪見、邪行與感官欲樂,獲善知識引導,並且不犯五逆罪,是有可能在今世證初果。
四、不悟者(Padaparama),盡管努力學習和修持,也不能在今生獲得證悟的行者,他(她)能做的只是在培養善根或只是在累積資糧而已。不悟者雖不能在今世證初果,若因其善根來世生在人中,而能修持叁十七道品的話,這是有可能在釋迦佛的教法時期內獲得解脫。
佛在世時有一位富家子摩诃丹那(Mahādhanā),娶了富家女,兩人年青時各從父母繼承了八億盧比的財産,夫妻放縱欲樂,揮霍財富,老時變成乞丐,心不…
《人生的要務與清淨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