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P12

  ..續本文上一頁動山靈,靈泉湧出,凡遠近生瘡的病人都來一飲而愈,獲得布施很多,其塔一年之內即落成。(寶光塔碑文)

  ★唐朝潭洲地方華林庵有位名叫善覺禅師,裴休(當時名人)曾往訪問,問及有無侍候的人,師答有一兩個,于是喚大空小空二虎從庵後面出來,師囑咐的說,有客人前來汝等應當暫避,二虎咆哮而去。又問你精進何法,能夠感動獲得如此的效果?師提起念佛的數珠說,山僧(和尚自謙虛)只念觀世音。(山堂肆考)

  ★唐朝僖宗光啓叁年丁未時間,中原大亂,黃巢李克用等人,相繼造反,屠殺戮害人民,戰爭不停,浙江省杭州臨安地方人,有位姓錢單名叫做镠,氣力絕人,大有保衛兩浙的意思,起自草野,奮勇挺身一呼,骁勇之士大家雲集誅殺賊寇,江蘇浙江安然無恙,從此屢次建立大功,朝廷爲順從民意,立镠爲杭州剌(官名)即拜爲官,更加砥砺立圖上進,衆人更加欽佩擁戴,發誓安定東南,不使有一個人受到侵擾,尚在猶豫未決之際,忽然夜間夢見觀音大士曉谕開導他說,你本有心發慈悲,不忍賊寇殺人,將屏藩保障一方,百戰不停,中原天子雖然更易了五姓,但是你所守的疆土鞏固一點沒有更動。你的福祿是永遠不斷,子孫也綿綿不絕,爵位不僅得以蟬聯,還可封王拜相,沒有止盡的。二十余年之後,你當到天竺山來找我好了。镠醒來覺得奇異,從此以後他所向無敵,屢次均有神功,種種的回應都獲勝利如操左券,所以他均一一記在簿冊,以昭示給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崇敬祀奉觀世音。他果然經過了四世五王,與五代相終始,一切無不靈驗。而大江南北所有鹿苑寶坊,寺院廟宇,數以千計,都是錢氏一人所手創。上天竺看經庵就是他開始所發心創辦的。(天竺志)

  ★後唐朝長興叁年,壬辰叁月間,吳越武肅王錢镠死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名叫元璀繼立王位。平素畏懼朱全忠的殘酷暴虐凶狠,不能安甯相處,于是出居別館,齋戒二十一天,徒步天竺山上拜叩大士,希望得一個夢兆,以破其迷惑。夜間忽夢見所屬地區的山林,都披上錦繡绮麗,光彩晃耀和白日樣,璀歡喜的跳起來說,這是我們先王的時事,我們可以安枕鼾睡了,彼胡怎奈我何。(天竺志)

  ★宋太祖建隆元年,吳越王錢俶,以太祖就位,進與不進尚未決定的時候,于是祈禱大士以求得指示迷津,齋戒宿于殿宇中,夜間夢見穿紫衣的神人,命穿著金魁盔甲的將官校尉約有數十百人,拿著彩繩由揚子江北岸,以繩隔界,一直抵達豫章閩越(以上皆地名)而止,急忙呼喚越王錢俶說,這就是你所管轄的地帶,更給他一些袍笏冠冕(以上均是王公衣帽等物)無算。他醒來後而歡喜的說我不怕了,當即擇期上表,貢獻圭壁(古時諸侯朝賀貢物)儀物道賀。太祖大喜賜宴,對派來的使者說:你回去告訴你的大王,我將依靠他屏藩,以輔助贊勸治理朝政,當不致辜負從前的功勳。果然如夢所示,絲毫不假。王由是更加感激敬念大士垂示,恭敬崇拜益爲虔誠。于是建造殿宇聖像供奉,以報答大士靈驗所示的厚贶。(天竺志)

  ★明朝萬曆年間有位姓包單名叫做憑,別號信之,是浙江省嘉興縣的人,學識廣博才氣不凡,但是累以應試不第,他雖然留心孔孟二氏之教,尤其信仰持念觀音經。有一天,他去遊柳湖,偶到一村莊寺內,看見觀音像淋漓露天立著,即掏荷包只有十金,交給住持僧重行修建,僧告訴他工程浩大,非少數銀錢可以完成,他又拿出松布四疋,衣服七件都是新做尚未開褶的,一並交給住持僧,說請留著但願聖像得無恙。住持僧流淚的說,舍銀錢和布衣都不是難事,只此一點心真可是不易啊!待工程完成後,偶然住在寺中,夢見一伽藍告訴他說,觀音菩薩賜給你的子子孫孫世代享受祿位。後來兒子叫汴、孫子叫聖芳果然都登科及第,做了達官顯要。(鞭心錄)

  ★明朝有位姓沈名見泉的人,他的祖父遊江蘇省吳江縣屬黎裏的羅漢寺,看見後殿毀壞倒塌,觀音聖像頭頂著鬥笠,于是他歎息的說,菩薩能夠給人以智慧,我願意重修這座殿宇,只求我的子孫有一二讀書的于願足矣。回家和他的妻子商量,妻子說現在有米幾百石(百斤爲一石)速急賣掉換成銀錢,獨力來完成這項功德不可以嗎。不久之後,棟梁殿宇法相都煥然一新。後來他的孫子名叫堯中,曾孫名叫夢鬥,都相繼登科及第了。(鞭心錄)

  ★宋朝有個和尚名叫求那跋陀羅,是罽賓國的王族,學問淵博、深入經藏,尤其經通大乘佛法,在元嘉年中,東遊來到中國,想宣講“華嚴經”以弘法,但以不通華語,因此深懷慚愧慨歎。所以朝夕禮佛拜忏,虔誠祈禱觀世音菩薩,求其于冥冥中加以感應,一夜忽然夢見一位神人拿著寶劍,另手持一人頭爲之交換,豁然中即便醒覺,從此以後,對于華語無不通曉。于是講說“華嚴經”數千遍,聽經大衆莫不傾誠佩服。(高僧傳初集)

  ★唐朝有個和尚名叫元康,在貞觀年中遊學到京城,首先居住在曠野山間,經常持誦觀世音,求其加被智慧理解,于是在山中獲鹿一頭,鹿角分成八歧,其形狀特別怪異絕倫,康當撫摸而使順伏,于是豢養它,有時乘騎外出,頗能致遠,從來沒有一點疲倦的神色。康的辯才無礙,常常在京中安國寺內宣講“叁論”,于是注疏解釋“中觀”的道理,特別又編撰“玄樞”兩卷,總能明了“中百門”的宗旨。(高僧傳叁集)

  ★宋朝有位名叫智覺亦稱永明禅師,別號延壽,他從天公韶國師而得法,經常舉行法華忏二十一日。一天夢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口,因此得到無礙辯才,著有“宗鏡錄”壹百卷,融會貫通諸法,共同納入心宗,又著有“萬善同歸集”叁卷,發明空有性相之旨趣,提策真修,歸之中道,每日課誦佛名十萬,專修淨土,居住永明寺約十五年,弟子有一千七百人,當給衆人受菩薩戒,施食放生,悉皆回向淨土,在開化八年二月廿六日,預知時至,是日清晨起床沐浴齋戒,焚香告訴大衆,作跏趺坐而往生。(武林高僧事略)

  ★宋朝有位名叫義寐的法師,俗家姓胡,浙江省溫州人,講諸經論,並著疏注,居住四明育樂寺,一日夢見登臨國清寺上方,有寶莊嚴幢座,提名爲文殊臺,以木頭交互遮攔阻隔,想求進入而不得,忽然看見觀音菩薩,從堂上徐徐的出來,似相接待,一會兒覺得己身已與觀音身混合不分,因此而驚醒,從此樂于說法沒有止境。(高僧傳叁集)

  ★宋朝有位名叫遵式的禅師,是臺州葉家子弟,他的母親曾經很虔誠的祈禱觀音所生的,學問高深,又能行苦,專心志至“安養”時常功行“般舟叁味”,以九十日爲期,素行苦學,以致于嘔血,常處在道場中,兩腳皮破流血,師以死自誓,無所畏懼,一日忽然如在夢中看見白衣觀音,以手指其口,引出幾條蟲來,又于指端流出甘露,注于口中,頗覺身心清涼,他的宿疾因此而痊愈,愈後出忏,頂相高約寸余,雙手下垂過膝,聲音如同洪鍾,都與以前不同,大衆皆贊歎欽仰,師曾經建造天竺寺殿宇僧房數百間,建立光明忏堂,每次架設一柱加蓋一瓦,必定親誦大悲咒七遍。叁次經過寇賊災難火都自己熄滅,此皆師之願力堅固所致。著有“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及“淨土忏法金光明觀音”諸本忏儀行世,所以當時號稱師爲慈雲忏主。(武林高僧傳)

  ★宋朝有位名叫蘊齊的法師,是浙江省錢塘人,俗家姓周,別號清辯,時常患染時疲,百藥不治,于是他力行日課觀音聖號,一日夢見一人以鑿子打開他的胸部,更換了他的心,以手摩了幾下而去,待他驚醒之後,病已痊愈。從前他所閱覽過的經典,莫不通通記憶猶新,走筆成章悉歸雅典,故此都稱他爲辯才無礙之證。(佛祖統記)

  ★宋朝杭州靈隱寺有位明教大師,名叫契嵩字仲靈是廣西省藤縣镡津地方李家裏的子弟,七歲出家,受具足戒,經常頂戴聖像,誦念大悲觀世音名號,每日十萬聲,博覽經典,健全記憶,曾經著作有“輔教論”十萬余言,及“禅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並輔教諸篇。韓忠獻公歐陽文忠公均皆稱道。在熙宵四年六月示寂,阇維,六根不壞者有叁,一眼,二舌,叁童貞。以及頂骨數珠五物均存在。所燒出來的舍利有紅色白色,均皆精光亮潔,狀如大菽,遺有“镡津文集”二十卷行世。(佛祖統記)

  ★宋朝熙甯時,有名叫重喜的法師,是會稽地方的人,家境窮苦,少年失學故不識字,但是每日誦觀世音菩薩不稍休息,後來不但能夠讀書,而且能夠作偈,其偈有曰:“地爐無火一囊空,靈似楊花落歲窮,乞得苎麻縫敗衲,不知身在寂寥中。”誠乃得自觀音智慧力而解悟的。(堅瓠集)

  ★清朝有個和尚名叫樹庵,江南地方的人,少年時候,粗野無識,嘗居住在揚州禅寺內,因與飯頭相爭吵,出言無禮大罵,主持僧當大衆喝止譴責他,並且對他說,如果今後你不速即改變態度,當揍你一頓把你趕了出院,師憤恨不能安睡,想到如何報複主持僧。到了中夜,忽然自己悔過,想及洗雪恥辱的方法,惟有自己修持,力求學道方術,自願設法,于是輾轉終夜,天將明忽然悟道,我常聽說,至誠護心持念大悲神咒者,無有不明澈法源,證得上果的,我雖然無知還能誦念,奈何無術以自修呢?到了第二天,他去拜谒主僧陪禮道謝,自己陳說願閉關叁年,專心持念神咒,乞求假給一靜室,並助其衣食費用。主僧甚喜,當即應允,師于是移居藏經閣,朝夕持誦不稍懈怠。胸前懸一木牌,上面寫著「禁語”二字。凡有人登上藏經閣,想要和他講話的,他即以手指牌示之,如是者叁年,乃出關,神色風采頓與前殊,抑抑自下,彬彬有禮,見者皆驚異敬重,常有人解析經籍疑義于側師的,相與诘難甚苦,師一一答之各誦所論諸書,且誦且解娓娓不已孜孜不倦,客相贊駭然,無不佩服,乃知道師于內外方策九流百家,下至小說雜書,凡一切文字,不待過目無不能熟谙誦念,當時儀阮文達公退職家居,聞師名識與之談論,師亦一一酬答不倦,文達公驚異贊歎。謂師所證道理,超然于人天之表率,非淺學的人所能測度的。…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