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軀殼了。到第二天一早,聽到叁只犬當夜俱已斃命,桂年過了七十尚無大恙。(自求集)
★蘇州有一位姓王單名叫建,自持很爲嚴謹,忽然一天白晝無疾而死。隨著兩青衣到達冥府,閻王審訊後認爲系誤捕,應當逮捕的是一位山東王建。建由是得以複生,走出冥殿看見地獄黑煙火焰蔽空,嗥叫的聲音好似雷霆怒吼。有叁位老僧作跏趺坐在大樹底下,每一獄中囚犯痛苦聲音沸騰的時候,即以淨水灑之聲即停止。建走近前問訊,則知是觀音普賢地藏叁位大士。建與報國茂林律師系舊識,看見他在冥府仍穿著袈裟手持錫杖,如同生時一樣,建因是著有回生記。(現果隨錄)
★清朝光福縣崦東村有一位姓李的某某,在康熙叁十叁年正月間,忽然發出妄語,他生平所作所爲無一不吐露出來,有時爲自己言說,有時則爲神鬼言說,空中聽到揭紙的聲音,有人問他答曰:在看簿子,其惡簿內記有一事,有個姓王的女子已經嫁了人,夫婦不和,是李唆使離開的另嫁給西華人,女出門時恐怕鄰人家來需索敲詐,更換衣服雜于男子之中,亂走亂竄因此驚懼而生病,過了九天就死了。李說這件事另外尚有爲首的人,冥官說:你應于某月某日自有報應,翻閱惡簿完畢,即問可行有善事?又聽到揭紙的馨音說:某年月日可以掩護,事不須審訊辯護,早已明悉無可遁逃形迹。傳給世上一切的人,切勿作惡,即惡念亦不可起,神明一一都能看到的。(陰骘文新編)
第六篇 普示現
★中天竺摩竭陀國(在印度)迦布德伽藍(地名)南二叁裏路到孤山,其山崇高峻嶺,樹木森林蔥郁茂盛,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面有很多精舍、寺廟,頗極雕刻之工能,正中有一精舍供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體雖然很小但是威神嚴肅,手持蓮花頂上戴著佛像。時常有人斷食,在這裏一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凡有感應的人見到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赫,從像中出來安慰及曉谕其人。從前南海系伽羅國王,一日清晨以鏡照臉卻看不到身體,知道竭陀國多羅林中一小山上,有此菩薩像,王深爲感動慶幸發心尋求,既而到達此山確實很爲肖似,因此建立精舍,興立種種供養。從此以後,很多國王尚想這種遺風,于是于側邊空曠地上,更添建了許多精舍,香花伎樂供養不絕。(西域記)
★印度有一位清辯論師,于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即咒)。絕食飲水經過了叁年。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問他有何志願?答曰:願留此身以侍慈氏(彌勒菩薩)成佛。菩薩命他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論師前往持誦了叁年,菩薩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岩石內有阿素洛宮,你如法請求石壁當開,開即進入其中可以待見。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又經曆了叁年,起初毫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裂開了。那個時候百千萬衆觀看忘記返回,師跨戶告衆曰:我久已祈禱,等待見到慈氏,聖靈警戒保佑,我的大願斯乃得遂。宜當可進入同見佛興。聽到的人莫不驚恐害怕,都以爲是蛇窖,恐怕喪失生命,再叁的告訴他們,唯有六個人隨他進入,待他們進入後石壁即開起。(唐西域記)
★劉宋時代有一尼姑僧端,廣陵地方的人,其家世代奉佛,姊妹都笃信佛。發誓願意出家,但其母和兄已將她許配富室人家,在婚期前數天,虔誦觀世音經淚如雨下,晝夜不休。過了叁天之後,于禮拜中見到佛像對她說,你的夫婿命盡,但你須更加精勤勿要心懷憂愁。到了第二天,其婿果爲牛所觸而亡,因此得以出家。(比丘尼傳)
★唐朝有一個名叫法常的法師,是南陽白水地方的人,每日課業行道,六時刻刻自勵,時常于中夜到佛堂中,看見觀音菩薩從外面進來,身相如琦玉佩服著璎珞,發出希有晃光很久很久才滅。(高僧傳二集)
★唐朝有一個名叫普明的禅師,本名法京是會稽地方的人,隨從智者大師,到廬山東林寺舉行觀音忏法會,冬月身不棉絮苦節行道,遇見一僧對他說:你的名字叫法京不太好,可以改名普明,這個名字曉朗照了叁世,忏訖啓請智者大師後,于是改名。(高僧傳二集)
★唐朝有個法師法號昙藏,俗家姓楊名叫弘農,華陰地方的人,年十五歲時有占卦星相的人謂其壽短,他的雙親非常哀痛,即早爲之成婚,既非其本願于是逃亡山林川澤之間,莫知所之但虔念觀音菩薩聖號。適有一人前來告訴他,向西行不遠有一座寺廟,當時聽到有鍾聲尋聲而至,果然見到一座寺廟有僧衆,因此求其爲之剃度,便遂其心願。即遣其出門行走不到百步,回首探望則不見其廟了,行走了很久天乃明亮。(高僧傳二集)
★中印度羯若鞠阇國的王子名叫喜增,將要繼嗣王位,于克伽河岸觀自在菩薩像前,斷食祈禱,感應菩薩形像,面論其興隆佛法,應以慈悲爲懷,不久果然當了五印度境內王,王子自受教即位後,號曰“戒日”廣弘佛法勤修善政。是時唐玄奘大師曾經受到戒日王之邀請,親自到過該國。(西域記)
★唐朝有位法師法號忍,俗家姓史是沛國陳留地方的人,誦讀大悲經究尋四十二臂,至無畏手因有疑惑而結壇,虔誠十余日祈禱懇求,從空中發現其正印,雙手曆曆可以看見,于是令畫工繪寫,有人紛紛議論甚至加以譏謗,忍再叁精勤虔誠禱告,畫工在洗筆的銅碗中,忽然看到寶性花一朵枝葉都很鮮豔明朗,凡看見的人無不驚奇贊歎。(高僧傳叁集)
★唐朝有位姓陳名叫玄範的妻子張氏,精心奉佛常常想自己製造觀世音像,終身供養,但是力不能從願,專心日久忽然見到觀世音金像,光彩輝煌,長五尺余,發現于高座之上,大衆都贊歎其精誠感應所致。(辨正論)
★唐朝文宗皇帝嗜好食蛤蜊,東南沿海一帶年年進供,人民不勝其苦。有一天,禦庖(皇帝的廚子)獲得一只很大的蛤蜊,用力都劈不開,後來打開了發現裏面有觀音梵相,文宗帝因之驚訝恐懼,命人用金飾檀香盒貯藏。後來以之問于恒正禅師,師曰:物不會虛有其感應,是乃啓示陛下的信心,使仁民而愛物,觀音經上有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爲說法”。帝曰:“我見到菩薩了,但未聞說法”。師問:“陛下信與不信?”帝日:“焉敢不信。”師曰:“如陛下已聞其說法了。”帝大爲喜悅而開悟,永遠戒吃蛤蜊,因此诏示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高僧傳叁集及普陀山志)
★唐朝文宗皇帝又一次于禦膳中烹煮雞卵(即雞蛋)忽聞鼎(鍋子)中很多的聲音呼喚觀世音菩薩,很爲淒怆。監宰(皇帝侍衛官)以之報聞于文宗皇帝,帝即派遣他前往察看,驗之果然。帝乃歎曰:吾不知道佛道神力,乃能若是之靈驗。于是敕令司廚自今以後膳食不得再用雞卵。(宣憲志及感應篇傳)
★五代時梁貞明二年,有個日本僧伽法名慧锷,從五臺山得著觀音像一座,將要回到本國時,所乘之船行至新螺觸礁,周圍皆現蓮花浮在海洋面上,船被擊蔽不能前進,锷祈禱著說:設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之處,建立精舍供養。不久船複能前行不遠,竟停止于潮音洞下,該地居民有一姓張的親眼目睹這般奇異現象,遂舍棄所居房屋築庵供奉,定名爲不肯去觀音院。(普陀山志)
★宋朝有位名叫普明的禅師在崇甯二年八月中旬,居住在天竺獨坐期堂叁個月已滿,忽然見到一老僧來對他說:你當叁乘演暢頓漸齊行,便可廣度衆生,你若這樣方能報答佛恩。師問將甚麼法來度人呢?僧雲:我看本地人與觀世音宿有因緣,可將菩薩行狀略說本末,流行于世,凡供養和持念的人,得福一定不淺。于是盡其所說,說完隱身而去。師因此編撰“觀音本行經”編成之後,忽然見到觀世音菩薩現紫金色相,手上還拿著淨瓶楊柳枝,在彩雲中很久很久才消失,衆人皆已見到無不頂禮贊歎。(觀世音本行經序)
★宋朝有一位姓俞單名叫集,是溧水地方的人,在宣和年中赴任興化尉(官名)攜其家眷乘船而行,江上多蚌蛤,船上的客人每日買來吃,集也買而不吃放之江中,偶然見有一籮筐很重,大家都想把它煮來吃,集便以幾倍的價錢賠償。有次衆人不肯,將蚌蛤放入鍋中煮,忽然鍋中發出很大的聲響,光焰上騰,船上的人都很恐懼將鍋蓋打開一看,見到一大蚌裂開,殼間發現有觀世音像,旁邊有竹子兩竿,相好端嚴衣冠皆是璎珞,竹葉枝幹皆是細珠所綴成的,船上的大衆都恭誦聖號悔罪,後將蚌殼拿回家供奉。(感應篇傳)
★宋朝倭奴(日本)派遣使節來進貢,乘船停泊于普陀洋(海洋名)見到觀音像頗靈異,想載往彼國去,臨行時風浪大作,滿洋海面都開著鐵蓮華,風濤猛烈船不能行,倭奴懼怕而還之,故名蓮花洋。又一次中官(官名)王貴等人奉皇帝旨意運送華幡寶香到山上去,他心中暗自疑惑,汪洋大海之中那裏有菩薩,這都是人自己妄信其說,方將解維起行時,滿海生出鐵蓮華,風濤洶湧船不能行,衆人望著山上呼號叩頭,風浪稍爲平息,忽然發現白牛一頭,從隔山浮至盡食其華,船始可移動,不一會兒牛返回之間化爲白石,至今尚存在故其地名爲石牛港。(觀音感應傳)
★元世祖時至元十叁年,丞相(官名即宰相)伯顔平定江南,部下有一位統帥哈喇歹到普陀山,進谒潮音洞,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船忽見蓮花遍滿洋面,驚異悔過複返山祈禱洞中,慢慢見到白衣大士暨童子綽約而過,于是莊嚴聖像,並且構造殿宇于洞上。(普陀山志)
★元朝成宗時大德五年,有集賢(曆朝有集賢館)學士姓張名叫逢山,到潮音洞見到觀音大士相,彷佛在洞壁之間。次到善財洞,童子忽現于頂上瑞雲之中,複看見大士寶冠璎珞,手執楊柳,護法諸神侍衛在前,張率領衆人頂禮,祥光滿洞很久才消失。(觀音感應集)
★元朝妙岩公主的拜磚(禮佛的拜墊)雙跌(腳背)隱隱,幾乎透過了磚背,此項神物保存在潭拓寺內,相傳妙嚴公主是元世祖的女兒,剃發修淨業就在這個廟裏,日禮觀音大士不停,是時頗顯靈驗。後來明朝萬曆壬辰年,孝定皇太後聽說這件奇聞,想求瞻仰…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