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名號,和歸命漢土衆和尚,船任風而去,得以無傷和損壞,經過了十幾天,達耶婆提風,停留了五個月,後來隨搭商人的船東還達到廣州。(高僧傳初集)
★唐朝有位姓岑名叫文木別號景仁,是棘陽地方的人,少年就信佛很虔誠誦念普門品,時常乘坐小船往江蘇的吳江去,行至中流船翻覆,同船的人均已被淹死了。文本也沈沒在水中,忽然聽見有人說,能夠誦持普門品的人,水難應當免除如是聽到所講的有叁次之多,于是他浮出水面,不一會兒抵達岸上,安然得救。一天在家裏設齋,有一個和尚對他說:“天下今日方大亂,你因爲有善緣,幸而不及于難,終歸逢到太平,以致于富貴”。話一說完就不見了,到了撤齋的時候,又于碗中得到舍利子兩粒。後來他在唐朝做官,做到中書令的官職。(佛祖統記)
★唐朝有位不空叁藏法師,他本來是天竺國的婆羅門人,搭船往舶南海,遇到了大風浪,一群商人無不惶恐畏怕,各各都作本國法永禱毫無效驗,大衆皆膜拜哀求,乞彼加以救護。空說,我今有一法,你們不要憂愁,于是他右手拿著五股菩提心的木杵,左手拿著般若經的夾子,誦念觀音大悲求咒一遍,當時風平浪靜。後來又遇到一只大鯨浮出水面,口噴水浪,若排山倒海,更甚于前次患難,大衆都只好聽天由命,空又如前做法,會慧辯虔誦婆羯龍王經,所有患難都已平息。(高僧傳叁集)
★宋朝徽宗崇甯年間,有一位戶部侍郎(官名)姓劉名叫達的,和同事中姓吳名叫拭的兩人,同時出使前往高麗國。等到他們回來的時候,從群山島經過了四天四夜,烏雲月黑,冥冥蒙蒙中,不知所向,駕船的人大爲恐怖,在船頭上遙叩寶陀,(稱爲觀音菩薩之住處)忽然神光滿海,四面矚亮,如同白晝,馬上見到寶山,于是安然登岸。(普陀山志)
★宋朝有位姓徐名叫熙載的母親程氏,平素敬奉觀世音,在紹興四年,熙載設館于彭大任的家裏,他攜著兩個兒子同住,等到他們回來的時候,乘船遇著了暴風雨,怒濤澎湃,白浪沸空,他于是率領同船的人,齊聲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很久,遇到大桑樹一根,大衆齊力挽著,急忙系以繩索,于是停泊下來,到了第二天一清晨看見船則停在沙灘之上,沒有看見大桑樹了。回到家裏,他的母親出來迎接笑著說:昨晚夢見一位老太婆引導你們父子歸家,今日果然你們回來了,始信菩薩靈驗垂救。(夷堅志)
★明朝有個曹姓的童子,是江蘇省江陰縣人,從幼持戒很精勤嚴厲,時常發誓舍身,若有積蓄,每布施同裏中的貧窮饑餓的人,在萬曆庚戌年二月間;隨同莊長老前往普陀進香,到了梅岑山,瞻禮觀世音金容,他于菩薩座前默默的發誓,願舍身以報佛的恩典,既而船出了海口,到了大蓮花洋,風浪大作,行童馬上合掌憑空籲禱,跳入波心,長老回到山裏,便撰擇了個日子和衆僧廣爲修度。七月中,行童尋到莊長老處,述說他所經曆的情形:他初跳入海洋的時候,忽于下流數步外,見到一位胡僧從水上乘坐一只船板來,口稱說我是來渡你的,船行駛得很快,不久到達舟山淺沙,攜他投到一漁翁家裏,便要求寄宿,一會兒胡僧就不見了。漁翁家裏推詢緣由,互相怪異驚歎,知道是菩薩顯示靈驗于世間的,到了明天,送他于舟山鎮海寺,從首座披剃削發爲沙彌,教他學習諸品經咒。後來回到故鄉庵中不接納他;他于是尋到長老處攜他還到願山庵,他的父母看見了悲喜交集,于是遠近的和尚凡夫,都來皈依。(滄園筆記)
★明朝有位姓劉名叫谷賢,黃州地方的人,隸屬于虎贲左衛軍(武官名)時常隨從鄭和太監,出使海外很多番屬國家,有一次當船經過大海洋的時候,他忽然失腳墮落水裏,當時有風船上揚帆,行的很快,沒有法子可以救援,鄭和命令人爬到桅竿上遠遠的遙望,見有一人,隱隱出沒于波濤之中,相去約有幾十裏,大衆都說他沒有再能生存的道理,不久之後,劉追到船邊,船中的人大爲歡喜,急忙放繩索把他救上船來,見到一條大魚約一丈多長,悠悠然遊去,大家都覺很奇怪,劉說,就是這條魚把我載來的,幾次要沈沒到水裏,魚都用翅把我負起,所以水不會進到口裏,船上的人問他,你平時做了些甚麼善行,得到這種好的報應,劉答道:平常我不過持念觀音經,從不間斷。(善余堂筆記)
★明朝有個和尚法名弘濟,別字同舟又號天岸,是浙江余姚縣人,俗家姓姚,從小就出了家時常修習法華金光時等忏,屢屢感到神異。元泰定元年,住在萬壽圓覺(寺名)第二年,監官海岸被毀壞,居住的人民日夜都惴惴的不安,丞相(官名)脫歡很爲憂愁,請濟祝禱于上竺大士前,又就近在海岸建起水陸齋,濟入于慈心叁昧,取沙誦念大悲神咒,然後統率大衆將沙遍撒到海岸,只要他的足迹所到的地方,海岸無不恢複堅固,大衆欽佩他有若神明一樣。(高僧傳四集)
★明朝福建省福州省城有個南臺寺,塑造觀世音菩薩聖像,將要把舊像毀棄,塑像工人是一個姓林的老頭子,要求將舊像給他,他拿回家供奉,過了幾個月後,他自己駕船入海,船壞溺到水裏,他急忙大聲急呼觀世音菩薩說:“我常救菩薩,菩薩何不救我!”話將說完,身體便自己浮起來,得到一塊木板乘著,在驚濤駭浪裏,約行了一百裏,隨飄流入一小浦中獲得遺物一箱,內儲有很多金銀財寶,攜之而回,成爲一個大富翁。(喜余堂筆記)
★清朝有位姓潘名叫國章,是廣州順德地方的人,歸依奉信叁寶,到端州地方做生意,丙戌年回鄉,行至叁水,遇著風浪,船也翻了。國章一心念大士聖號他既不善于浮水,一直沈沒到海底,茫茫然無有涯際,惟一心誠虔笃念聖號,踏著海底信步而行,片時之間,到達岸上,所攜的路費還在掌中,他回頭一看,才曉得他的身體已從茫茫的海波中走出來了。章後來出家于日親山,法號玄虬。(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位姓彭名叫一乘,是廣東省南海佛山地方的人,皈依信仰法門,奉持六齋,康熙丁未年臘月間,從廣州回家,同船共有六個人,行至中途遇到暴風,船被翻覆,衆人均善于遊泳,得以救濟回到岸上,惟一乘一個人獨自困在船裏,不能夠逃出,但是他一心虔誠的念觀音大士聖名,不久水已經淹到半腹,一乘莫可奈何,只好隨流隨念,忽然覺得有人來牽他的手逃出水上,于是挽著船篷,順風飄流抵岸,岸上的人都一同向他說:剛才我們看見一位白衣人到船上和你挽著蓬,現在只獨見到你一個人上岸,他豈不是被水淹沒了嗎?乘答說:船上並沒有別人,只有我一個呀!再叁詢問,他們始悟到白衣的人,是大士垂憐來救他。一乘自己錄了這段故事,要求附入集內。藉此可以傳給後人,這是一件真實的故事。(觀音慈林集)
★清朝秣陵地方黃土山上有個劉姓的孩子,是他母親在四十八歲的那年,求得的兒子,子出世後即茹素,以母尚茹素,故不吃母乳,他是以粥湯糕粉喂得長大的。己醜年劉朝南海,他在船中發願求見觀世音菩薩。忽然之間,于海面上先出現兩朵蓮花如車輪一般大,一花中立著一個童子,一花中立著一個女孩,隨即見到觀音坐在一朵大蓮花之上,劉當即禮拜,拜起來仰上看,則菩薩與花朵都已不見了,一會兒風浪大作,船也翻了,劉將進到水裏覺
得眼前通紅,有一個和尚攜他的手同行,頃刻之間,忽忽的已到了自己家裏門口,衣衫一點都沒有打濕,和尚即刻也不見了,他進到屋內母親出來接他,他還是昏昏沈沈的,如喝醉了酒,如做了夢一般似的,他的母親給他喝茶,才醒了過來,告訴母親這般情形,方才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救濟拔苦的力量。(唐宜之已求書)
★清朝江西省廣豐縣有位姓葉名叫枚生的人,時常述說其叔嶽父陳廷堉,平素供奉觀音大士很虔誠,每天必須念大悲咒,雖在很忙迫的時候,絕不少停。道光癸已年的秋天原以郡司馬(官名)被擢升爲永昌守(亦官名)由漢江進京。一天偶然出到艙外眺望,剛剛榜人轉風帆,一失足墜到江裏,正是風緊浪大,一轉瞬之間,船已離去一裏多遠了。他自己說墜到江裏的時候,浪花如同掀雪一樣,但是水不深,僅可及膝,兩只腳好像有物件夾住似的。不能馬上沈下去,也不能夠動,惟有衣服蕩在水面,急忙誦念大悲咒,不及叁遍,而救濟的人趕到,自身以上竟沒有沾濕?(怆栗庵隨筆)
★清康熙二年間,有只捕魚船停泊小孤山下面,在夜間聽到山神命令他的屬下說:“明日有艘鹽船經過這裏,你們速去收拾它。”到了早晨,果然看見一艘鹽船,揚帆而來了,忽然之間,風浪大作,幾次幾乎船要翻覆,久之終能獲免,那天晚上,漁船仍然停泊原來的地方,又聽到山神厲聲責備鬼卒違抗命令。衆鬼答曰:“我們奉命前往收拾的時候,看見鹽船尾上有觀音大士,所以大家不敢前近動手。”到了第二天,漁人追問鹽船上的人,則爲一個操舵手,持守觀音齋的原故。(萬善先資)
★清朝有位孝廉(即舉人)姓程單名叫昭是江西省浮梁縣人,因爲生瘧疾很久,他發願持誦心經,瘧疾果然立刻痊愈。以後他早晚都默念心經絕不間斷。在道光癸巳年北上京師,考中孝廉,乘船回鄉,行至大江,怒濤洶湧,船被翻覆,隨舟飄蕩十余裏,蒼惶之際,他一心惟念心經,于是他得著船舷在覆舟的下面,若有個物件在他的腳下,藉以正襟微坐,手得有力量毫不疲勞;及聽見同伴在岸上的聲音,急忙大聲呼救,得以安然無恙登岸了。(南海一勺)
★江甯縣有位姓徐名叫方端,他嶽母莊氏,在方端家裏持觀音經回去,他的丈夫和她的兒子都不相信,于是她領導女兒輩誦念。後來遇著征南兵經過,搶虜她家裏的資財,一群女兒惟恐受征兵的侮辱,均投于水,飄浮于灘上皆得以不死,征兵四個人攜著資財回到船上,夜半之間,船也覆沒了,人也溺死了。(敬信錄)
★東臺縣有位姓王的老太婆,年紀已六十多歲了,抱著孫兒渡河,一失足落到水裏,當時河水正漲湍湍急流,老太婆抱著孫兒站在水面上,好像如履平地一樣,大衆很奇怪,急忙呼舟…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