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有,唯有大菩薩具有,所以稱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四 普門品流通的原因

  普門品的品字,是類的意思。很多大乘經典,都是有分品的,即凡其類相同者,就將之合爲一品。本品是講觀音菩薩種種救濟種種示現的事,而這種種不同的救濟和示現,都集在這一部份經文來講,所以稱品。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本品在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現在我們所要提出來問的,就是全部法華經,既有二十八品這麼多,爲什麼唯有這品讀誦、講說、解釋、流通得最多?關于這點,當然是有其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觀音菩薩與此土衆生,特別是與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人民,有其深切因緣。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弘通的原因,即在中國曆史上,五胡亂華的時代,在所謂五胡十六國中,有個小國叫做北涼,國主叫做沮渠蒙遜,有次患了一場嚴重的大病,真是到了群醫束手,百藥罔效的地步,除了等死而外,沒有其他辦法。

  可是正在這個時侯,有位譯經弘化的昙無谶法師,來到中國北方,聽說國主有病,就自動的走去對他家人說:你家國主害的病,不是普通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的業障病,世間的醫藥,是治不好的。不過據我看來,國主的壽命還沒有盡,是有辦法可以挽救的。現在我告訴你們:佛教有部妙法蓮華經,經中有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主如能懇切至誠的讀誦,得觀音菩薩的慈悲加被,是可使他消除業障病,而獲得身體恢複健康。國中大臣聽說這樣,立刻就去報告國主,國主與諸大臣,爲了求得病好,就遵照昙無谶法師的指示,很懇切至誠的,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來真是靈驗,沒有經過好久,其病果然痊愈,恢複原有健康!

  這麼一來,不但國主教令大家誦普門品,很多人民亦自動的誦普門品,並且確有很多人,爲念普門品,消除業障病。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本品在中國,就流通得特別廣,講說的特別多,讀誦的特別衆,解釋的亦複不少。本品特別單行流通,完全基于這一原因。

  念普門品得感應的,在我國是很多的,如年二十六寡居無子的元陶氏十六娘,經常持念觀音普門品,忽然夢一白衣人,手持白蓮花一朵給她食,經過叁年的時間,見佛光明,經函上有火團如彈子大,氏恐經被燒,用手去撲它,乃得舍利一粒,而于臨命終時,化佛來迎,別衆而去。

  五 本品品題的略釋

  本品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八字。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本品是以人法立題。

  爲人題的觀世音菩薩五字,前叁字爲別名,只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後二字是通稱,凡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爲菩薩,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是菩薩的德號,有時叫做光世音,有時叫做觀自在,有時亦簡稱爲觀音。觀世音是羅什叁藏的翻譯,光世音是竺法護叁藏的翻譯,觀自在是玄奘叁藏的翻譯。還有叫做觀世自在或聖觀自在的。聖是贊歎詞,觀自在,據法藏的心經略疏解說有二:一、約智解說,謂觀音的智慧,于所觀的事理無礙之境,已達到自由自在,不再有絲毫拘礙。二、約悲解說,謂觀音的大悲,于所應化度的各類機宜,當其前往去救拔時,亦已達到自由自在,不會再感到有何棘手。如觀世界而自在的拔苦與樂,即名觀世自在。至什公所譯觀世音的意義,到下講經文時再爲詳說。雖有種種稱名不同,其實是一個人。以什公與奘公說:一個重于意譯,一個重于直譯,所以譯有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不過國人向所稱念的,是觀音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應叫菩提薩埵,中國譯爲覺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衆生。上求大覺,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有情,是大悲的作用,所以凡爲菩薩,總是悲智雙運。不過佛教所說菩薩,不是專指供在殿堂上的諸大菩薩,而是指已發心並正在行菩薩道于人間的活菩薩。

  爲法題的普門品叁子,現在繼續來說。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于這一類,所謂物以類聚,說名爲品。妙法蓮華經中,佛將觀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到這裏來講,所以稱品。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如我們現見面前的一道大門,有了這道大門,任何人都可自在的出入通過,假定這房沒有一道門,欲從外面進來,固然沒有辦法,欲從裏面出去,同樣沒有辦法。

  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要進那一道門,就可去開那一道門,不開門是不得進去的。舉例來說:譬如地獄之門,本關得好好的,怎麼能得進去?問題很簡單,只要你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你就得到地獄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隨時可以打開地獄之門,自自然然的走進地獄去。假定沒有這個鑰匙,不論你怎樣想要進去,結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從門外進入門內,其門內的苦樂,是大相懸殊的。以世間說:有的門內極爲快樂,如天堂,經常沐浴在欲樂與定樂之中;有的門內頗爲痛苦,如叁惡趣,或受寒熱的痛苦,或受殘殺的痛苦,或受饑渴的痛苦。不過所有鑰匙,握在自己手裏,要想進入那門,其權還在自己。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稱爲普門的,唯有佛道的一門。如世間的六趣之門,是屬有漏之門,要想通于無漏,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稱爲普門。出世的二乘之門,通常稱爲空門,對于生死煩惱,只能了脫一半,所以其門不得稱普。至于菩薩之門,落于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得稱爲普門。佛之所以稱爲普門,因佛于成道後,本其大悲願力,要到地獄去教化衆生,雖說地獄門關得緊緊的,但以悲願的力量,要進去就進去,一點阻礙沒有。入地獄門是如此,入餓鬼、畜生等門,亦是這樣,總是出入自如,而無礙自在的,所以稱爲普門。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既要成佛才稱普門,觀音現是菩薩尚未成佛,怎麼可稱普門?這不妨從本、迹兩方面說:從本說,觀音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具有佛的悲願,當可稱爲普門。從迹說,觀音雖還未成佛,但已到補處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遊諸門度生,所以得稱普門。

  六 普門的別爲解說

  在釋題中,雖已略釋普門兩字,但還有其重要意義,須要別爲解說,所以再爲分別如下: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亦爲佛弟子所常挂在口頭上說的。如請某人幫忙做一件事,假定人家說沒有空,我們就說你慈悲一下;或別人對佛弟子有所請求,就說你們佛徒慈悲爲本,相信定會如我所求。其他還有很多運用慈悲的地方,所以慈悲是佛法的中心,以與樂拔苦爲慈悲的本義。雖同樣稱慈悲,但程度有淺深,佛法大體分爲叁類:

  甲、愛見慈悲:有的經中又稱爲生緣慈悲。世間上的人,可說都有這一慈悲。如做父母的,愛護其子女,可說就是一種慈悲流露。但這慈悲,不但不夠普遍廣大,且還含有染汙性及分別心在內,不能普遍的救濟一切衆生,是有限有量的,所以不得稱爲普門。

  乙、法緣慈悲: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而是二乘聖者所有的慈悲。二乘聖者通達萬有諸法及個己生命體,都是種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緣生無性,法法皆空。可是他們只知其空,不知不空,只能隨緣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衆生,所以其慈悲,仍不是普門。

  丙、無緣慈悲:這是佛菩薩所有的,真可稱爲普門慈悲。如是慈悲,拆開來說,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論是佛或菩薩,都了解這道理:衆生是佛菩薩心中的衆生。以佛菩薩的眼光看來,衆生與自己原是一體的,因而衆生所有的痛苦,就是自己所有的痛苦。衆生沒有快樂,就等于自己沒有快樂。如以中國的儒家話說,就是所謂“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在佛菩薩的立場,本無所謂憂苦,亦無所謂快樂。因見衆生痛苦,所以自覺其苦,因見衆生快樂,所以內心快樂。見到衆生解脫,如同自己解脫。在佛菩薩的心目中,只有衆生,是沒有自己的。

  因爲如此,所以在佛菩薩,絕對不見有人我相的差別,所以終日度生,不見一人爲己所度。將自己與衆生,混然融成一體,于中實分不出,誰是能度,誰是所度。雖不見有能度所度,但仍繼續不斷的,精進不懈的,化度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爲佛菩薩之所救度。是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真正慈悲普門。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是救苦救難的,所以觀音菩薩所有的慈悲,就是無緣慈悲。正因菩薩具有這樣廣大的慈悲心,在這娑婆世界,運用他的慈悲,度化他所當度化的一切衆生,所以亦得稱爲慈悲普門。

  二、說法普門:佛菩薩出現于世,沒有自己的事,多爲衆生的事,爲衆生就要說法。佛爲衆生說法,說來是很多的,所謂大法、小法、空法、有法、權法、實法,有著各種不同。普通人說法度生,因爲沒有智慧,分別衆生根性,所以講大法時,不能兼講小法,設若講小法時,不能兼請大法;講空、有、權、實諸法亦然。說法不得普遍,不得稱爲普門。觀世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于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有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每個聽衆,都覺得好像是對自己說的一樣,都能得到佛法的實際受用,所以稱爲說法普門。

  還有,說法時所用的語言,凡夫與菩薩亦有很大差別。語言,各地有著不同,六道有著差別。如我不會講廣東、福建等的方言,爲粵人說法時要譯成粵語,爲閩人說法時要譯成閩語;不然,這些地方人,就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不得稱爲普門。觀音菩薩已得語言叁昧,“能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容易的事!菩薩發出的音聲只是一個,但在各種不同的衆生聽來,都好像是說的自己話,如閩南人聽來是閩南話,廣東人聽來是廣東話,天龍八部聽來是天龍八部的話,不是佛菩薩,怎能做到這樣?是爲說法普門。

  七 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從法華經中抽出別爲流通,固然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法華經是如來開權顯實的極談,是暢顯究竟一乘的大法。所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