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發”的這念“心”,“于此八”種之“中”,究竟是屬那種?是“邪”的還是“正”的?是“真”的還是“僞”的?是“大”的還是“小”的?是“偏”的還是“圓”的?這只要反問自己,立刻就會明白的。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僞、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
怎樣叫做“去取”?真正發菩提心的行者,對于邪心、僞心、小心、偏心,必須毫無保留的去掉。“所謂去邪、去僞、去小、去偏”,正是指此。反過來說:對于正心、真心、大心、圓心,必須無條件的采取而發。所謂“取正、取真、取大、取圓”,正是指此。唯有在去取間,“如此發”菩提“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
乙、正說
一、略標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爲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本文的緒說,已經講完;本文的正說,現在來講。所謂正說,就是正式的說明發菩提心的因緣,亦即告訴我們以何因緣發菩提心。以佛法說,不論做什麼,都有其因緣,具備了因緣,然後才可做成你所要做的什麼。發菩提心,自亦缺少不了因緣,如果沒有因緣,不會發菩提心。
在未解說發心因緣之前,先來贊歎一下菩提心的殊勝。初二句是贊歎菩提心,次二句是說菩提心要因緣才得生起。“此菩提心,諸善中王”。王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如古代的國王,能自由自在的統治國家的一切,沒有誰能超過國王的權力,所以稱王。菩提心在一切善法中,的確具有自由自在義,沒有一個善法可以超過它,因此稱王。其所以稱之爲王,是約它特別殊勝的意義說。在世間的一切善法中,要以菩提心的這一善法,爲最殊勝最高超的。諸善,不用說,是包含著很多善的,然而,大體上可分爲世間善法與出世間善法。善法雖說很多,但當我們發了菩提心後,一切善法無不爲這菩提心之所統攝。換句話說:菩提心能領導一切善法,而一切善法卻不能領導菩提心。是即菩提心爲諸善中王的意義。在大乘經典中,常說到菩提心是由大悲心所觸發的,因此二者有著密切而不可分離的關系。觀音大士一次曾向佛陀這樣表白過:一個菩薩行者,不必廣修一切法門,只要修學大悲法門,其他一切法門都將隨大悲心而轉。因爲你能抱持一念大悲心以等視衆生,由于大悲心的驅使,一切善法自然跟著而來。以布施說:如果具有大悲心,縱然自身很困難,但因抵抗不住大悲的動力,使你自然而然的去實踐布施這一善法。再以持戒來說:假如具有大悲心,看到衆生的苦痛不已,你自然就會守持不殺生、不偷盜等戒。以忍辱來說亦然,你如具有大悲心,即使蒙受衆生的淩辱,或遭遇重重的打擊,可是因悲心的在抱,那你就能容忍這些淩辱與打擊。可見一切善法,都是隨逐大悲心而轉的。如果不是大悲菩提心,縱然能修善法,也是狹小而不廣泛的,是間斷而不常恒的。本此可以了解,菩提心在一切善法中,是能率領群善的領導者,一切善法莫不在菩提心的統領下而得完成,所以稱爲諸善中王。
“必有因緣,方得發起”,是表示菩提心的發起,並非是無因無緣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這是我們常聽到的兩句話。一切事事物物的生起,必各有其條件,而這有主要的條件與次要的條件之分,以此主要與次要的因素配合,然後一切事物方得生起。這主要與次要的條件,在佛法說,就是因緣。因是菩提種子,如不具有菩提種子,即使遇到外緣,亦不會發菩提心。由于內在具有菩提種子,一旦與外緣接觸,立即就發起菩提心來。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更可知道發菩提心的因緣不可缺少。
講到發菩提心的因緣,自然是很多的,如要一一的說出來,事實是屬不可能的。省庵大師爲此,特簡括的提示十種,所以說:“今言因緣,略有十種”。在這十種因緣中,前五種是屬外在的因緣,後五種是屬內在的因緣。“何等爲十?”這是征問。以下就列出十種因緣,而這十種因緣,是有其必然次第而不容有所混亂顛倒的。
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不論是在家出家的,最重要的莫過于時常思念佛陀所給與我們的深恩重德而思有以報答,所以“一者念佛重恩故”發菩提心列爲第一。
要報佛恩,當然是要運用我們的生命體,而這生命體是由父母賜給我們的,對于父母的恩德,自亦不能不報,所以“二者念父母恩故”發菩提心列爲第二。
吾人的生命體,雖由父母而來,但能得到各種知識,乃至了解一些佛法,都由師長教導而來,假定不是這樣,你將一無所知,所以“叁者念師長恩故”發菩提心列爲第叁。
以出家學佛者說,父母生我,師長教我,固然不錯,如沒有施主的財物供養,就不能安心辦道,住持佛法,度化衆生,是以出家學佛者,必須還要時時刻刻念施主恩,所以“四者念施主恩故”發菩提心列爲第四。
人與人間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世界人類交織成一種非常密切的關系網。衆生,似與我們沒有什麼關系,但從無始以迄于今的長時間來看,同樣有著親屬的關系,所以“五者念衆生恩故”發菩提心列爲第五。
如上所說的念五種恩,是修學佛法者所應具有的觀念。但修學佛法的終極目的,是爲了脫生死的大苦,假定不是爲了這個終極目的,那又何必學佛?學佛又有何意義?所以“六者念生死苦故”發菩提心列爲第六。
了解生死是一大苦,而想解決這大苦時,必須尊重己靈,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假如一個人不尊重己靈,那他在世間就會造作種種罪愆,爲人不善,怎麼能夠了脫生死?所以“七者尊重己靈故”發菩提心列爲第七。
尊重己靈爲的是出離生死,要出離生死苦,還得如法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得順遂無礙的前進,必須忏除業障。因爲業障是修行道路上的大障礙,必須予以忏除,所以“八者忏悔業障故”發菩提心列爲第八。
在這惡濁的世間修行,障道的因緣是很多的,如欲獲得理想的清淨環境,順利的了脫生死,並且還學得很多的度生方便,這唯有求生淨土。因爲在淨土中最易修行的,所以“九者求生淨土故”發菩提心列爲第九。
在未去到淨土之前,如了解到佛法,不但對自身有利益,且對人類有利益,甚至對叁界五趣中的一切衆生有利益,那就必須努力,使如來的正法,得永恒的住在世間,所以“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發菩提心列爲第十。
以上十種因緣,看是各自獨立,實則有著互相連鎖的關系,不容我們改變其前後次第的。省庵大師從經典中,取出這十種的發心因緣,亦可看出他老的悲智深廣。
二、別釋
念佛重恩發菩提心
【雲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爲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複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于我,心無暫舍。】
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從這段文看,可知大聖釋迦牟尼,對于我們這班一直在生死中流轉的衆生,其恩德是如何的深重,所以一個真正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對自己所信奉的佛陀深恩重德,如果不知思念酬報的話,那就不夠資格稱爲真正的佛教徒了。
然而“雲何念佛重恩”?答覆這個問題說:“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這裏說的釋迦如來,是專指娑婆教主而言。如擴大說:十方諸佛,無不對我們有大恩德,但我們現在生于娑婆世界,所以能夠知道修學佛法,完全是由本師釋迦如來告訴我們的。但釋迦如來對于我們有恩,不是在二千五百年前成佛後來度化我們才有恩,早在他老人家最初發心行菩薩道時,就已度化我們而有恩了。
釋迦如來,這是聖者之名,而爲諸位所常聽到的。釋迦是姓,爲刹帝利種的一族。本來是姓瞿昙氏,後來由于分族,才稱爲釋迦的,義譯叫做能仁。釋迦佛陀的最初發心,根據如來在經典中的自我介紹,是在古釋迦佛那個時候開始發心的。如以叁大阿僧祗劫的時間說,是在叁大阿僧祗劫前的那時;如以無量阿僧祗劫的時間說,是在無量阿僧祗劫前的那時,在那時候,有佛出世,名釋迦佛——爲揀別不是我們現在所信奉的釋迦,所以經中稱爲古釋迦佛。當古釋迦佛出現于世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還是一個做陶器的陶師。古釋迦佛以天眼觀察,得知這個陶師的學佛因緣已經成熟,于是就去到陶師家裏,並在那兒借宿一宵。陶師見到佛陀的莊嚴感到非常歡喜,生起恭敬信心,很樂意的供養他。古釋迦佛也就在這個時候,爲陶師說法。陶師聽了佛法,就發起菩提心,而且心中這樣的默忖:“願我未來成佛時,亦如釋迦如來”。當時在陶師旁,有四個幫忙做工的工人,見到這一情景,也心生歡喜,並作這樣默禱:願將來陶師成佛時,作爲佛的四大弟子。所以到陶師成爲釋迦佛時,這四個工人也就成了佛陀座下的四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由此可知這裏說的最初發心,是約佛在古釋迦前初發菩提心說的。如依法華經的開迹顯本說,佛陀早在久遠劫前已經發心,自是又當別論。
釋迦牟尼在古釋迦佛前發心,是爲他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開始。菩薩發心無非爲的度化衆生,所以說:“爲我等故”。爲了使諸衆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薩不辭艱苦、不厭疲憊的“行菩薩道”。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行者,仍然是在生死之中,于生死往來中,度化各類衆生,“經”過“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真可說是“備受諸苦”。初心菩薩所受的諸苦,與現實人生所受的諸苦,是同樣的。除了現實人生所難避免的痛苦外,菩薩在度化衆生時,還得備受衆生所給予的種種痛苦。
以入深山潛修與入社會度衆比較來說,前者較後者爲易。因爲前者只…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