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在傳戒的衆師前,一切應行的儀式照作一番,就算受了戒了。可是戒雖受了,要想守持清淨,卻是相當困難。所以佛說:在這南閻浮提,如有五個如法清淨比丘,正法就可住世。在末法的今日,不說要找五個如法清淨比丘是不可能,即使想找個把青年發心出家都不容易。本來,在世俗上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佛法上說:“人未證果,孰能不犯戒禁”?問題在于能不能改過和忏悔。“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罪當忏悔,忏悔則清淨”。站在佛法的立場說:能不犯戒,當然是最好的,一旦犯戒,就應生慚愧心,認爲這是自己的業障,時刻要求忏悔清淨。如果犯了戒,還自以爲是,那就罪不容誅了!

  【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吾人的身心行爲活動,從朝至暮的“一日”之中,“所犯”的各種不同罪惡,已是“無量”無邊的那麼多,“何況”是“終身”所造的罪?更何況是“曆劫”所造的罪?總說一句,在生生世世中“所起之罪”,是不可說不可說的那麼多,所以說:“更不可言矣”。衆生所造的罪,是沒有體積的,假使有體積的,誠如佛在普賢行願品中說,盡虛空遍法界,亦容不了所造的罪,試想罪有多少?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爲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佛爲七衆弟子製有各別不同的戒,現在“且以五戒言之”:所謂五戒,是指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爲在家佛子所受持的戒。受五戒的人,盡管是爲數不少,但“十”個受五戒的“人”,恐怕就有“九”個會毀“犯”的。能守持清淨的,真是少之又少,且對所犯的戒,“少”有發“露”出來,“多數是覆“藏”起來。“五戒名爲優婆塞近事男戒”,尚且“不”能圓滿的“具足”守持,“何況”比五戒更難守持的“沙彌、比丘、菩薩等戒”?自“又不必言矣”!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菩薩有叁聚淨戒,或如梵網經中所說十重四十八輕戒,或如優婆塞戒經中所說六重二十八輕戒等。以上所說的種種戒,都是難以守得如法清淨的。尤其是菩薩戒,與比丘戒比較,大體上說,菩薩戒似不拘小節,而實際上,比比丘戒更難守持,爲的是比丘戒要通過身語才算犯戒,而菩薩戒是論心的,只要心裏動了一個不正當的念頭,就算是犯戒了。以日常極平凡的事說: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絕對不可說四衆過,但放眼看去,今日受菩薩戒的人很多,能守持這條戒的人又有幾個?持戒的困難,于此可見,不過諸位不要因持戒困難以致不敢受戒,須知受戒有受戒的功德,受而能持,其功德則更是無量。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爲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

  這幾句,又是針對出家比丘說的。“問其名”稱,“則”必答“曰我”是比丘;“問其實”際,“則尚不足爲”在家修學佛法的“優婆塞”。如是有名無實,名實不相符合,難道不感到羞愧嗎?所以說:“豈不可愧哉”!這種現象,在佛教中,一直是存在著,不過如今尤烈而已。佛教到了今天,可說衰敗已極!推究根本原因,實由于僧品的日趨低落,而僧品的所以日趨低落,實源于戒學的廢弛。長期這樣下去,佛教前途,實在不堪設想!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璎珞本業經說:“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所以做個佛弟子,特別是做個出家佛弟子,必須要受戒持戒。這如進入社會任何團體,皆須遵守其法規一樣。而且佛在遺教經中,特別告誡我們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佛陀所以一再的教誡弟子受戒持戒,“當知佛”所製的“戒”禁,我們“不受則已”,如果“受”了,那就“不可”予以“毀犯”。因爲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關閉惡趣的大門,是人生向上的起始,是趣向解脫的正因。如果受戒而又犯戒,“不犯則已”,一旦“犯”了,最後“終必墮落”叁惡道中去,受叁惡道的苦果,永難脫離。

  智度論中曾說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貧困的人,由于窮極無聊,就天天向天祈求財富,前後一共祈求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時間,不是一個太短的日子,因而感動了他所祈求的天,天神一天忽然顯現在他面前,並且問那窮人說:“你每天這樣虔誠的求我,究竟想求什麼”?“我生來窮苦,現在唯一的要求,是怎樣的轉貧爲富,讓我享受一點快樂生活”。窮人這樣回答天神。天神聽了他的所求,立刻賜他一個美妙寶瓶,寶瓶妙在能變化無窮,心裏想要什麼,寶瓶立即就能爲他變化出什麼,從來沒有使他失望過。于是這個幸運的窮人,不久,不但有了美奂美輪的華屋,亦複有了七珍的麗服,真如天人一般,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思屋得屋,思車得車,因而立即成了一個富有的富翁。他的暴富,引起他的親友注意,大家感到非常詫異,乃異口同聲的問他在短期內所以致富的原因,他也很歡喜的將天神賜他寶瓶的經過告訴他們,且更得意忘形的站在寶瓶上手舞足蹈起來,哪知正在他跳得興高彩烈時,寶瓶忽而拍的一聲爆裂開來,所有的華屋、麗服以及一切財寶,頃刻之間化爲烏有,使他的美夢歸于幻滅。這個譬喻是說:一個人受了戒,一切功德法財,都可因而生起;可是一旦犯了戒條,一切功德也就隨之消失。所以受了戒後,如果又犯于戒,必然會要墮落。持戒是這樣的困難,誰也沒有把握絲毫不犯,那麼犯了又當怎樣來謀補救?曰: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衆生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爲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受戒而又犯戒的唯一補救辦法,就是求哀忏悔,亦唯求哀忏悔,始得罪業消滅,假定不是這樣,那就很難清淨。然則如何忏悔?首當“自”己憐“愍”自己,爲什麼會造出這麼多的罪業?由自己推及他人,憐“愍他”人同自己一樣的造了很多罪惡。進而“自”己哀“傷”自己,爲什麼這樣的迷惑顛倒?由自己推及他人,哀“傷他”人同自己一樣的迷惑顛倒。爲了自己,爲了衆生,生生世世在迷惑顛倒中所造的罪業,現在必須在叁寶前,身則虔誠禮拜,口則發露罪愆,如是“身口”二業一“並”懇“切”的,並且“聲淚俱下”的,“普與衆生求哀忏悔”。身口並切,是顯示叁業的同時懇切。因爲身口二業的活動,必須由于意業的推動,所以身口之中含有意業。聲淚俱下,是形容懇切的狀態。文中“若非”兩字,意謂假定不是這樣的求哀忏悔,那你的罪業就不能消除。罪業消除不了,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就“千生萬劫”,墮在苦趣之中,長期受諸“惡報”,要逃也“難”以“逃”得了的。在這世間,逃債、逃國法的製裁,是都可以做得到的;唯有業報,是無法可逃的,“唯有忏悔,可以消除業障”。唯有業障消除,始得不受惡報。爲此,佛在很多經中,都要各人忏悔,不僅爲自己忏悔,亦要爲衆生忏悔,使自他忏悔清淨,而得身心解脫,“是爲發菩提心”的“第八因緣也”。

  求生淨土發菩提心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

  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九種因緣,亦即求生淨土發菩提心。淨土,是對照我們現在所居住的穢土而言。依大乘經典說:“十方世界悉有淨土”,但這裏所說的淨土,是專指西方極樂淨土說的。一般以爲求生淨土是屬于自了的,不須要發菩提心,這是錯誤的。當知求生淨土的真實意義,絕對不是自了的,含有大乘的積極精神。印順導師說:“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既然如此,修學淨土,怎可不發菩提心?所以淨土行者,如真想要求生淨土,則必須以發菩提心爲第一義。

  觀無量壽佛經,佛曾這樣明白開示說:“欲生彼國者,常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發菩提心爲修淨業的叁大要素之一,更可看出發菩提心的重要。徹悟禅師亦道:“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蓮池大師發願回向文中更透切的說:“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一切功德悉皆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當知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普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普令一切衆生舍染取淨,是以發菩提心爲修淨土的行者所絕對不可少的條件。假定不發大菩提心,不特不能修成淨業,亦複不得上品上生。

  這如娑婆穢土有種種不如理想的地方,經中稱爲穢惡充滿的五濁惡世。如欲轉此穢土成爲淨土,將不理想的環境變爲理想的環境,在這世界是無能爲力的。唯有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彌陀教主,從阿彌陀佛學習嚴土熟生的本領,學習到了相當的程度,就可挾著嚴土熟生的本領,懷著大悲的心願,回到這娑婆世界來,一方面弘法度生,一方面莊嚴這娑婆國土。以這樣的純正思想求生淨土,不但不違背大乘的實義,且正是大乘精神的積極表現。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決不可視爲消極厭世,我們修學淨土,應讓大乘佛法的慈光,照耀在這多苦多難的人類世界。

  不過應當記住的是,即念佛求生淨土,不是爲個己的安樂,而是爲度化一切衆生,亦即不違安養而入娑婆的。真正能夠做到:雖生于淨土,而不舍娑婆,雖處于娑婆,而願和衆生同生極樂。如此發心,是真大乘。

  “雲何求生淨土”?就是爲什麼要生淨土?當知“在此”穢“土修行”,並不是不可以,不過于修道過程中,有…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