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緣,如“不”即“于今日發此大”菩提“心”,試問“更待何日”?總之,當下即是發心之時,不可錯過。

  二、普勸大衆

  【惟願大衆: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此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

  省庵大師說了上面種種勝緣,進而再來普勸大衆說:今我“惟願”在座“大衆”善友,悲“愍我”的“愚”拙和真“誠”,“憐”念“我”的“苦”心和意“志”,在這育王道場,佛陀舍利塔前:“同立此”上求菩提大“願,同發此”廣大菩提“心”,而且是刻不容緩的,“未發”此菩提心願“者”,請即于“今”日“發”起,如“已發”此菩提心願“者”,請使這菩提心願逐漸“增長”,設若“已增長”此菩提心願“者”,請從“今”日“令”其“相續”不斷,千萬不可退失這菩提心願。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發了無上菩提心,必須廣行菩薩道,而行菩薩道是極艱難困苦的,絕對不可掉以輕心。當年佛陀的發心行菩薩道,就是從難行能行的曆程中,懷著大無畏的精神,排除一切荊棘險難,始達到成佛的目的。現在文中舉出八個“勿”,告誡我人對于發菩提心不可大意。

  一、“勿畏難而退怯”:我常說:個人的問題容易解決,大衆的事情難以處理。發菩提心度化衆生,是爲大衆謀幸福的,可是各人根性不同,在與群生的接觸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如畏艱難而不敢前進,那就必然的要退怯下來,失去你爲菩薩的勇氣。所以行菩薩道,第一要不畏難的直向前進,免生退轉怯弱之心。

  二、“勿視易而輕浮”:行菩薩道的大事,認爲艱難固不可以,視爲容易亦要不得。在尊重己靈中曾說過:衆生本具的佛性之寶,必須加工磨琢始能發光,假定視爲容易,而起輕浮之心,那就易于自滿!一個自滿的人,到頭來必會自暴自棄而不會有成就的。試想一下:做世間的小事,尚不容易成就,何況成佛度生的大事?

  叁、“勿欲速而不久長”:菩薩道是長遠的,必須以長時間去行,才能走到菩提道的盡頭,是以不可求速而失久長之心。中國有句老話:“欲速則不達”,這是值得我們記取的。一般世間的工匠,尚須若幹年的學習,始能有所成就,何況是成佛度生的大事?求速成怎麼行?有以爲一生可得成辦,那真是自欺欺人的錯誤見解。老實說:世間的俗事成就,尚且不可取巧僥幸,在佛道上要求僥幸,自是大錯特錯,而爲智者之所不取的。

  四、“勿懈怠而無勇猛”:佛道既是這樣的長遠,就非精進勇猛的不可,絕對不可有絲毫的懈怠。不過勇猛,並非只憑一時的勇猛,亦非暴虎憑河般的勇猛,要能持久不息的勇猛,才是真正的勇猛,要能步步腳踏實地向前邁進,才是真正的精進。惟有精進的向佛道前進,才不會從順利安適中,養成懈怠偷安的惰性。有很多修學佛道的人,不能到達最高無上菩提,根本原因在于懶惰懈怠,所以省庵大師特別要菩薩行者,勿懈怠而無勇猛。

  五、“勿委靡而不振起”:在這現實世間,明白所見到的,凡是振起精神來幹的,都是有很大收獲的,凡是委靡不振無精打采的,都是一事無成的。世事尚且如此,何況無上佛道?是以菩薩行者,定要鼓起精神來幹,千萬不可委靡懦弱,更不可不振起精神。當知精神力量勝于一切,一旦精神力量崩潰,那就一切無可救藥了。

  六、“勿因循而更期待”:今日發了菩提心,今日就得向菩薩道上走去,切勿存抱因循心理,而拖延寶貴的時間。更不可期望于將來,必須本著「今日事今日畢”的精神做去,絕對不可等待明日,要知明日複有明日。如果因循成習,事事待諸明日,不說無上佛道,難望證得,就是世間事,亦難望有成,所以不可因循過日。

  七、“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衆生的根性,有智愚利鈍的差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我們應知:智巧根利人的,固然可以趨向佛道,就是愚拙根鈍的人,亦同樣可趨向菩提。而且愈是愚鈍,愈應修學菩提,因爲這是人人可修,而不揀別智愚利鈍的。所以佛法行者,切勿以自己的資質愚鈍,對于無上佛道,一向無心進取。

  八、“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或有以爲無上佛道,是根機深厚者所修的,我是一個根機淺薄的人,哪有資格修學佛道?于是自我鄙棄以爲無分。殊不知這是錯誤的。佛在經中一再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衆生之一,爲什麼自暴自棄的視無上菩提與己無分?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我爲什麼不能?應有這樣自信。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勿用?】

  省庵大師爲了鼓勵佛法行者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特又舉了兩個譬喻說明,以堅定我們的信心。

  一、“譬諸種樹”:初初種下去的時候,其根當然是很淺的,似乎受不了風霜的打擊,但若“種”得“久”了,假以相當時日,“則根淺而日”見“深”固,“豈可因”其根“淺”,而就“勿”去“種”樹,“任其自枯”自萎。當知菩提樹根亦複如是:初初發菩提心時,其菩提樹根很淺,不能遭受一點磨折的,但若久久的,在菩提樹根,灌以法水,自然堅固起來,不受任何外力的動搖。因此,佛法行人,不能因其根淺,而任令菩提樹根枯萎不生。

  二、“又如磨刀”:在初開始磨的時候,其刀鋒當然是很鈍的,似乎不能發生刀的作用,但若“磨得“久”了,假以相當時間,“則”必將“刀鈍”而變“成”鋒“利”的,豈可“因”其初“鈍”,而就“弗”去“磨”刀,讓刀“置之勿用”?當知智慧之刀亦複如是:初初磨智慧刀時,其智慧刀還很鈍,不能發生斷惑的作用,一旦磨得久了,從有漏慧,引發無漏慧,不但可以運用智慧之刀去斷煩惱,且使天魔外道莫奈我何!因此,佛法行人,如因智慧刀鈍,將之棄而不用,那就未免太可惜了!如上所說,我們每個佛弟子,應有這樣的表現,就是菩提樹根,從即日起加以培植,不要讓其永不生長;智慧寶刀,從即日起,加以磨砺,不要讓其永置不用!

  叁、苦樂相校

  【又若以修行爲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依佛法修行,不論是自利的,或者是利他的,特別是利他的大行,都要勤苦精到的去修,才能有所成就,絕對不是偷安者流,所能修行得成。正因如此,有人畏苦,不敢修行。修行的確是艱苦的,不能視爲快樂之事。其實,“又若以修行爲苦,則不知懈怠”比修行之苦“尤苦”,爲什麼?因“修行”所感受的痛苦,是由勤勞而來,但“勤勞”之苦是“暫時”的,且這暫時的勤勞苦修,卻能換來永劫的安樂,那又何樂而不爲?所以說:“安樂永劫”。“懈怠”雖“則”可以“偷安”于“一世”,但卻換來多生多世的痛苦,所以說:“受苦多生”。這話怎講?因人若不修學佛法,只知一味的在世間造作生死罪業,自難免于墮落叁惡道去,一旦墮落叁惡道去,自要多生多世受諸痛苦!如是苦樂相校,佛法行者,是願勤勞修行而暫時稍受痛苦呢?還是願懈怠偷安而長時期的受苦?稍有智慧的人,相信會善自抉擇的!

  四、至再叮咛

  【況乎以淨土爲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爲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于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于今生?】

  省庵大師進一步的說,我們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況乎”是“以淨土”法門“爲舟航”的,“則”又“何愁退轉”下來?因爲我們一旦往生彼國土中,立即就得“阿裨跋致”,絕對不會退轉的。退轉只有在娑婆世界才有可能。同時,在我們未得無生法忍時,沒有智慧的力量在支援著我們,當遇到各種不同的環境現前,就會感到困難而生退卻之心。可是生到淨土之後,不特不會退轉,且“又”獲“得無生爲忍力”,“則”又“何慮艱難”?當知無生法忍的忍字,是即智慧的意思。不論任何困難,在智慧的透視下,都可迎刃而解,所以無須挂慮道途上的重重困難。世間很多事情不易解決而認爲困難的,不是真的沒有辦法,問題在看我們有無智慧。有智慧的人,對什麼事情,都不覺得困難,可見智慧的重要。得無生忍的行者,具有高度的智慧,當然不覺有什麼困難橫陳在面前。

  發廣大心,立廣大願,不僅人類有情,有這樣的可能,“當知地獄”中的“罪”苦之“人”,“尚發”大“菩提”心“于往劫”,現在我們是人,而且做了佛子,“豈可”既爲“人倫”,又是“佛”的弟“子”,反而“不立”菩提“大願于今生”?果真如此,那不是連地獄罪人都不如?不如地獄罪人的人,不特枉爲了人,更愧做個佛子。關于地獄罪人,于往昔中,尚發菩提大願,于諸大乘經典,到處都有說到。就是過去生中發了菩提心的人,因爲還在凡夫位上,亦即是屬凡夫菩薩,仍不免于在不知覺間,造出墮落惡道的罪業。有了地獄的罪業,自然要感地獄的果報,雖感地獄的果報,但其菩提心未失,所以說:地獄罪人尚發菩提心于往劫,不是說地獄罪人開始發菩提心。

  【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爲痛惜!】

  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在生死流轉中,顛顛倒倒的“昏迷”不覺,不知什麼叫做發菩提心,立廣大願,這是過去的錯誤。然而過去已經過去,再也沒有辦法糾正,誠所謂:“往者既不可谏”,就是追悔亦來不及。但未來是還可追的,且現生中,得聞佛法,出家受戒,可說“而今”已經“覺悟”過來,不若過去那樣的昏迷顛倒,則應對于“將來猶尚可”以“追”求補救,如不急起直追,是就未免太辜負了自己。所以當今覺悟以後,應本佛法所開示的,發廣大心,立菩提願,爲個己的身心解脫,爲衆生的拔苦救濟,向菩提大道邁進。

  “然”于往昔之中…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