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95年 一日禅( 下)

  “95葛榮居士禅修講座錄(四)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地點:佛教黃鳳翎中學

  

  第叁講:一日禅 ( 下)

  

  瑜伽

  

  坐禅

  [坐禅的導引]

   你可以張開眼睛或者合上眼睛,兩者都可以。這節禅坐,你可以選擇一個舒適的坐姿來坐。姿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放松。……

  請容許你的心做它喜歡的事情。如果思想生起,讓它生起──想過去的事情或想未來的事情。……

  你能夠只是觀照思想嗎?你能夠對思想保持正念嗎?……

  無論是一個好的思想,是一個不好的思想,是一個快樂的思想,是一個美妙的思想,都只是保持觀照,不作判斷。看看你能夠做到甚麼程度。……

  

  開示

  

  今天我們修習過不同的方法,我們會重溫這些方法。其中一點就是培育正念,從只是覺知身心正在發生的事情開始來培育正念。大家都知道,正念是禅修中一個很重要的面向。接著我們修習坐禅、站禅、行禅,我說過我們也可以修習臥禅,所以我們可以用行、住、坐、臥四種姿勢來禅修。請記著坐禅並不是唯一的姿勢。無論是坐著、走動、站立還是躺臥,身體的姿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內心發生的事情,有沒有覺知,有沒有正念,這便是日常生活的禅修。日常的生活我們不是行便是坐,不是坐便是站,不是站便是臥,這表示我們日常生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行住坐臥。所以禅修的理念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保持覺知,保持正念。

  

  接著我們嘗試修習的是,對一個所緣境保持覺知,那個所緣境是──我們的朋友──呼吸。我說過我們主要的所緣境是呼吸,次要的所緣境是身心內外生起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修習,你無需製止任何生起的事情,你無需製止思想,你無需製止聲音,你無需製止感覺。我們一般都認爲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應該只有呼吸,不應該生起其他的事情,這樣的想法可以帶來很多苦惱。因爲當我們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思想生起,我們會認爲修習錯誤;如果聽見聲音,我們會認爲修習不正確;如果覺知到身體的感受,你會想我應該覺知呼吸,不是覺知身體的感受。正如我昨天所說的,修習出入息念的目的是培育正念。所以當你與主要的所緣境──呼吸──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你與主要的所緣境在一起;當你與次要的所緣境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你與次要的所緣境在一起。如果你學習以這種方式生活,你怎會感到苦惱呢?所以,當你以這種方式禅修的時候,你會立刻體驗到內心某程度的自在。

  

  有些人禅修是爲了獲得將來的某些成果。但是,如果你以上述的方式修習,你現在便能看見成果。另一樣我們嘗試修習的是瑜伽。瑜伽導師教授瑜伽的方式,我看了很高興。我肯定你會體驗到瑜伽與禅修的關系。透過瑜伽覺知身體,學習友善地對待身體,學習覺知身體所發生的事情,令身體變得靈活輕松。因此,你的身心在那個時刻感到舒適和放松。我看見大家在瑜伽之後的禅坐顯得輕松自然,不費力。

  

  我們亦嘗試學習食禅,學習盡量覺知地進食,學習盡量以禅修的心來進食,同時亦體會止語進食的重要。因爲止語地進食,所以你能夠使進食的過程成爲禅修的所緣境。進食是人類相當重要的功能,可是我們卻吃得像機器一樣。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體會覺知地進食是怎樣的,我希望你們能夠從覺知地進食當中發現到這一點。我希望這樣能夠使你們明白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禅修。很可惜的是,我們認爲坐禅的時候我們在禅修,下座的時候禅修便完結。坐墊上的人與坐墊以外的人變成兩個不同的人,那麼哪一個人與生活扯得上關系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興趣禅修,你不適宜這樣修習。禅修必須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在斯裏蘭卡的禅修中心,來禅修的人就像你們一樣,大都是在家人。他們都有家庭,有各種人際關系,所以禅修中心的作用是讓禅修能夠融入日常的生活。我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他們確實能夠把禅修融入日常的生活。無論他們是在坐禅、煮食、乘坐公共汽車或者工作,都沒有甚麼分別,他們都能夠保持覺知。這便是正念的重要之處;這就是覺知的重要之處;這就是探索、學習以及讓自己去發現的重要之處。

  

  我亦很高興能夠與禅修者個別或小組會面。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所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禅修者所遇到的疑難都一樣,都是一些老舊的問題。例如:當我專注呼吸的時候,有這麼樣的思想,我可以怎麼做?當我坐禅的時候,身體有一些不尋常的感覺,是否有問題?那是正常的嗎?至于現實生活所遇到的問題都是人際關系和工作上的困難。我們都是人,所遇到的困難都是一樣的。正如我早上說過的,禅修的時候,學習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不愉快的經驗,這是很重要的。人們會想禅修的時候,應該會獲得愉快的經驗、平靜的經驗,這樣才算正常。請記著──正如我今天經常強調的──禅修當中很重要的是,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不愉快的經驗,把那些不愉快的經驗作爲禅修的對象。所以當你在這裏禅修的時候,如果你能夠學習如何對待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以及預計以外的經驗,那麼在日常生活之中,當你遇上這些經驗的時候,你會記得今天你所做過的,你會知道應該怎樣做。

  

  下午的瑜伽之後,我們修習無所緣境的禅修方法。你會看到有兩類禅修:一類是有所緣境的禅修,例如:以呼吸爲所緣境;一類是無所緣境的禅修。我想談一談有所緣境的禅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反思:當我們專注于一個所緣境的時候,我們不希望有思想,思想倒會生起;我們讓思想生起,思想卻不生起。爲甚麼呢?當我們不想不愉快的情緒生起的時候,它們卻會生起;當我們讓不愉快的情緒生起的時候──很多時候──它們並不生起。有時候在大概十日的禅修營的最後一日,我會說:「讓我們來一個怪物派對!」大家都知道這些不愉快的情緒叫做怪物。所以我說:「最後一天,我們與這些怪物來一個歡樂派對!」這一天,我叫他們邀請所有他們不喜歡的怪物到來。大多數禅修者告訴我他們邀請那些怪物到來,它們卻沒有來;但是如果害怕它們的到來,不喜歡它們,它們卻變得鮮明,膨脹起來。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這個故事記載在古老的佛教典籍裏,是一個關于一只惡魔的故事。這只惡魔依靠人類而活,以人類的忿怒作爲食物。你可以想象,因爲人類的忿怒,這只惡魔時常有很多食物。漸漸地這只惡魔對同樣的食物感到厭悶了,他要到天界去看看能否找到其他食物,看看天神會不會生氣。他到達天界的時候,守護天界的保安員看見他,不喜歡他到天界來,生氣了。于是這只惡魔便第一次在天界裏嘗到他的食物。接著他繼續走,他看見天界主神的寶座空著,于是他便走上前坐上去。他坐下去的時候,他的身體還是很細小,但是當天界的神衆知道有一只惡魔坐在主神的寶座上,祂們都忿怒了。于是這只原初很細小的惡魔突然長大起來,越長越大……越長越大。主神知道一定是發生了甚麼事情,于是便走出來看個究竟。當祂看見這只惡魔的時候,祂很友善、柔和地跟他談話,這個時候,脹大了的惡魔漸漸縮小……越變越小。以上這個故事對禅修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給予能量這些微小的怪物──不愉快的情緒──令他們變得強大,當我們不希望它們出現的時候,它們卻等著出現。這就是我強調要對它們友善的原因。

  

  我最後講述的一種方法是:讓任何事物生起,不推開它,不控製它。但是要這樣做,你必須要有一顆強健的心。所以,當我們禅修的時候,例如以一個所緣境來修習,我們培育強健的心,平靜、穩定的心。當我們的心變得強健、平靜、穩定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任何事物生起,讓所有的事物生起。所以禅修不只是會經曆愉快的經驗,也能夠讓任何不愉快的經驗生起。當它們生起的時候,我們只是觀照,如實地了知,就像是一面鏡子。佛教裏對于「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教法:學習去看事物的實相,不是去想它們應該怎樣。日常生活之中,苦惱是這樣生起的:我們有一個事物應該怎樣的見解,如果事物發生的情況與我們的預期不同,苦惱便會生起,我們也因此而忿怒起來。所以透過禅修,你改變你內在的心,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人生中任何發生的事情,沒有甚麼應該發生,甚麼不應該發生的成見。用這個方法修習的時候,我們沒有甚麼應該發生,甚麼不應該發生的預設,所有發生的事情,無論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只是如實地觀照。這樣做,你可以立刻體驗內心的自在。你的內心一旦有了這個轉變,你也用相同的方式來面對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透過禅修我們了解到,我們預期事物應該如我們的意願發生。所以如果你有一個躍進,一個內在的轉變,外在發生的任何事情能夠困惱你嗎?我說的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然而正如早上我說過的,你必須持續地修習,當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成爲你禅修的所緣境,那個時候,你的轉變是極大的。

  

  我就說到這裏,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提出來。

  

  怎樣找出藥物來治療自己製造出來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請發問實修上的問題,不是理論的問題。大家亦不必認同我所說的,你們有自由不同意我所說的,有自由質疑我所說的。這正是佛教一個很美好的特點,沒有權威。我們都是心靈道路上的朋友,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尋找處理苦惱的方法。所以,請提出你的問題,如果你不懂,便說你不懂,無需感到害羞。

  

  問答

  

  聽衆:我們可以怎樣在日常生活之中禅修呢?

  

  導師:我會簡略地說一說作爲在家人,我們可以怎樣在日常的生活禅修。早上起床之後──如果你能夠早一點起床──用一些時間做瑜伽,然後開始禅修是很好…

《1995年 一日禅(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