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97年 禅修營第四天

  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7年10月16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四天

  

  葛榮:聆聽有關情緒的問題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我清楚知道這一點:情緒的生起是由我們如何跟自己相處、如何跟別人相處或如何跟外在環境相處而來的。所以,這顯示出要跟自己、別人和外在環境好好相處確實是生活中的一項挑戰。許多人遇到的問題都和別人相關,他們執著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尤其害怕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我想問問大家,爲什麼自己的快樂與不快樂要由別人來決定呢?爲什麼我們讓別人對自己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

  

  NA:因爲我們要和別人相處。

  

  葛榮:還有呢?

  

  SK:因爲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知道怎樣去掌握自己的命運。

  

  葛榮:這似乎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缺乏自信,缺乏應有的修習,這使我們依賴別人。今天我還有一個疑問,爲什麼對我訴說有關的問題,如缺乏自信,害怕別人批評,害怕做錯事遭人指責等等的都是女性呢?至少我遇到的都是這樣。在香港這裏,究竟只是女性普遍有這種問題,還是男性也有這種問題,只是他們不好意思說出來呢?

  

  PL:其實男性在這方面的問題更大,只是他們會找方法來宣泄,例如找朋友一起飲酒,趁有醉意的時候,就把所有的心底話說出來。他們是用這類方法宣泄的。

  

  葛榮:我見有許多人,我想無論男的或女的,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情緒都是一個人們需要去面對的現實問題。只是我不知道,原來飲酒是男性用來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不過,飲酒會造成惡性循環,飲酒會引致更多的負面評價,而負面評價又引致更多的飲酒,因此而沒完沒了。讓我們來看看禅修怎樣幫助我們應付這些問題吧,這對于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有幫助。

  

  我認爲慈心禅的修習很重要,因爲借著慈心禅的修習,你學會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若你能真正地和自己連系,並感受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時,就沒有那麼倚賴別人對你的看法了;你需要別人給你的都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你會從自己的身上得到滿足。

  

  此外,禅修有助我們看清楚評價的本質,使我們有能力應付剛才說到的那些情況。這亦是很有趣的,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們總是慣性地對事情給予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卻從不停下來質疑這些評價的意義和我們是究竟根據什麼來作出評價。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成爲這個評價機製的受害者,但卻從不探究這些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是怎樣運作,它們在什麼條件之下産生,它們怎樣製造出來,是什麼因素引發它們出現等等。如果我們去探究這些問題,就會明白到這是跟社會長期灌輸給我們的思想和觀念有關的,之後我們看到這些思想和觀念支配著我們,看到自己對這些思想和觀念習以爲常。

  

  我們運用思想的方式是很有趣的,大家都知道,從早上醒來那一刻到晚上入睡,我們的思想一直在進行,不會停止下來。如果有正念,對心裏經過的思想有覺知的話,那麼你就會知道思想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在給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當我們看清楚這一點之後,這種給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的習慣將會減弱下來。之後我們會明白,有時候只是單純的念頭生起,如“某人可能不喜歡我”,“某某或許在批評我”,“某某可能會覺得我愚笨可笑”…… 若我們是醒覺的話,便會知道這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而誰曉得這個念頭跟事實是否一致呢﹗念頭有它虛妄的一面,幻想跟現實是兩回事。用正念去探索和審視有助我們看清事物,有助我們對治和處理自己的思想,那麼這個給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的習慣就會減弱了。

  

  另一點很有趣的是,由于我們的思想,由于我們的身份,我們爲自己和別人製造了各種的形象。我們每個人都爲自己投射了一個形象,認爲自己是某一類型的人。當別人認同自己的形象時,便感到惬意自在。我們也常常爲別人投射一個形象,把這個形象強加于別人身上。有位西方心理學家說過,當兩個人在一起時,卻會有六個人出現。你們知道兩個人怎樣變成六個人嗎?

  

  SK:兩個真實的人和四個投射出來的人。

  

  葛榮:對,就是這樣。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形象和真實之間有沖突,事實上沖突其實只是源自我們所投射的形象,而真實的情況卻是另一回事。透過禅修和正念,無論任何時候,當有沖突生起時,我們能夠明白到生起沖突的整個過程。有些沖突是源自于對別人投射形象的,例如忿怒的生起就是和別人的行爲有關,我們是怎樣生起氣來的呢?爲什麼我們會生氣呢?那是因爲我們對別人的行爲有預期。當別人的行爲跟自己所投射的形象不吻合時,我們就會忿怒。我們對自己的行爲也有預設的形象,當自己的行爲跟心中的形象不相符時,我們就會感到內疚、忿怒、失望。我們因爲自己的行爲不符合自己所投射的形象而使內心受到傷害。

  

  有一項有趣的修習,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你感到苦惱、失望或沮喪的時候,看看能否知道當下內心在投射什麼樣的形象來跟現實發生沖突。這就是爲何佛陀強調我們要如實地觀看事物的原因,但我們卻想看到事物順著自己的心意來發展。在另一角度來說,我們一直在要求自己和別人該怎樣怎樣,甚至要求人生該要怎樣怎樣。一旦如願,就覺得人生是過得去的、美好的、美滿的,如果不能如願,則苦惱、挫敗、失望、傷痛等種種情緒就會出現。因此我認爲一個覺悟了的人就是放下一切形象的人,他是永不會苦惱的。

  

  另一點與此有關的,就是若你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質的話,就會明白到我們實在是無法爲生命作出定論,認爲生命理應怎樣。在佛法中有一個非常深入的教導:坦誠面對生命的“沒有主宰”── 無我。我們以爲所有事物都受控于人,所以才會認爲生命有主宰。

  

  事實上,當我們想深一層,就會知道生命中的事物不受我們控製。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些地方的事情運作得很妥善,從不出亂子。因爲事物都操作完美,毫無問題,一切都在控製之中,因而爲那裏的人帶來一種安全感。而住在印度、斯裏蘭卡等國家的人,就得要開放地面對“沒有主宰”了。舉一個我自己的經驗做例子,有一次我在歐洲的火車上,當聽到一遍當地語言的廣播後,便見到車裏其他的人都表現得很焦慮,大家都拿起一些小冊子來看,並議論紛紛,一派失望的樣子。于是我問他們剛才的廣播說的是什麼,他們告訴我火車將會遲到七分鍾。若是在斯裏蘭卡,有火車來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意想不到的事經常發生,這是一種很好的訓練。你去到巴士站,那裏的人會告訴你:現在沒有巴士。你走到火車站,那裏的人會說:現在沒有火車,火車要遲一個小時才到。我印象中,這些事情不會在這裏發生,對嗎?凡事都受控就給人一種安全感;若然意外發生,人們就感到失望和痛苦。在這樣的文化中生活自然會使人趨向做事要妥善完美。因爲從來都不曾出錯,所以人們害怕犯錯。由于這個“要完美”的觀念,因此希望別人認爲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怕別人給自己負面的批評,因爲這會令自己完美的形象受損。這就是爲什麼我時常強調要開放地面對自己的人性弱點和開放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原因。因爲當我們能夠更加開放地接受自己的人性弱點,自己的不完美時,就算受到別人批評,也不會覺得驚訝,因爲你能明白到:自己還受一些條件所製約,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而已,這是可以接受的。

  

  到這裏我想暫停下來。我想大家對剛才所談到的內容一定有些問題或需要作一些討論吧。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就讓我們來一些討論,去探討一下我們情緒上的問題及如何實際地以禅修的方法來對治它們。

  

  當我們要發問的時候,會擔心自己的問題是否問得好,別人會否取笑自己的問題,別人會否認爲自己愚蠢等等。這是很有趣的,就好像PL也曾問過:我們是否愚蠢呢?現在我希望聽到一些“愚蠢”的問題,我不要那些深奧、完美的問題。讓我們來個改變,我的意思是說,你們問一些愚蠢的問題,我亦樂于給你們一些愚蠢的解答。一群善知識聚在一起是美好的,最低限度我們能開放給任何事情,容許自己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像這樣的禅修營是很美好的。

  

  PL:我想提出一個愚蠢的問題,在香港,我們真的是活在一套既定的模式當中,而且總是依循著這套模式來做事情。例如當我們走進一間茶樓,叫了一壺普洱茶,但侍應卻來錯了壽湄茶的時候,如果要我們接受當時的處境的話,那就要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地接受了。

  

  葛榮:確是這樣。有時候我們的接受是由于希望自己符合在別人心裏的形象,所以裝作接受。而我認爲真正的接受是視乎我們能否完全真正地對當時的處境說OK地接受;又或者即使是不OK,但能夠接受。

  

  PL:我想說的是,假如我真的是接受的話,一定是要甘心情願的。

  

  葛榮:噢!你說的話一點也不愚蠢,而且深奧得很,教我攪不懂你的問題!…… 我只是跟你開開玩笑罷。

  

  還有別的問題嗎?請將和日常生活中對治情緒有關的困難或問題提出來。今天曾有人說過,住在這裏是不會生起情緒的。

  

  PL:我們要止語,所以不會生起情緒。

  

  SK:不說話就不起情緒。他明白這一點,要比我們強呢。

  

  葛榮:請大家把日常生活中所生起的情緒說出來,這樣我們才可以去討論一些禅修的方法幫我們去應付那些情緒。

  

  EL:讓我來舉個例子。在辦公室裏我非常努力,希望達到客戶的要求。我這樣做不是因爲我在乎他們對我的評價。事實上,只要做妥自己的工作我就滿意了。但在現實方面,如果我不符合客戶的期望,他們就會投訴,結果我要花許多時間向他們解釋,這給…

《1997年 禅修營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