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7年10月15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叁天
導師:今天我想談談慈心。之後,如果大家有關于慈心的問題或修習慈心上的困難,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
我在志蓮淨苑也講過慈心這個題目,所以在這裏不再重複曾探討過的內容。今天講的是修習慈心的益處,在大家收到了的《慈心的修習》那本書內也有論及的。我想談論一下這些益處的含義和它們的實用性。
第一個益處是,慈心能讓我們睡得安甯。睡得安甯與睡得好是有分別的,這和第二個益處有關,就是能平靜地醒來;這又和第叁個益處有關連,就是不會造任何不愉快的夢或惡夢。
究竟這些夢是什麼?我認爲它們跟壓抑了的情緒及放不下的心靈創傷有關。慈心能治療心靈的創傷,平服了心靈的創傷後便不會有不愉快的夢境,之後便能夠睡得安穩並能平靜地醒來。
在斯裏蘭卡,有時我去幫助一些失眠病患者,我教他們在睡前修習慈心禅這個簡單的方法。我覺得很有趣,因爲這大多數都能奏效。
慈心的另一個益處是會令你受別人的愛戴。爲什麼別人會喜歡你呢?因爲你對別人友善,別人自然也對你友善。如果你對別人不友善的話,別人亦不會友善地對待你。你友善待人,別人自會以同樣的方式待你,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常常攪不好人際關系,與人相處時總是出現很多問題和困難,因此這一點非常重要。假若我們能夠善待自己和別人,定能帶來很多快樂和喜悅。
慈心不單使人們喜歡你,還令「非人」都喜歡你。非人指的是什麼呢?大家對這個詞語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非人可指一些存在于這世界但我們看不見的衆生,或許我們可以把動物和植物都包括在內。事實上,動物確實能感受到人類的慈心,也能對慈心作出友善的回應。斯裏蘭卡有些僧侶在住滿野生動物的森林中禅修,雖然這些動物會傷害人,但卻和僧侶們和平共處。這些僧侶和動物相處的方法委實有趣。我知道其中一處的住持比丘會和這些野生動物講話,對于住持比丘的要求和指令,它們看來都服從呢。所以當我們對動物感到驚恐時,是會打擾到它們的,但當我們以慈心,友善地對待它們時,它們是能夠感受得到的。
有人做過研究,原來植物也可以感應到人類的情緒,並且會對這些情緒起反應。所以我們的慈心或多或少亦都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它們。
現今世界上出現許多自然環境的問題,例如生態危機等。依我看來,這些問題其實是由人類自我毀滅特性的顯現所帶來的。若果人們有慈心,就會對自身、對四周、對自然環境都有一份敏銳的觸覺,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不是跟環境疏離。跟大自然結合起來就是保護自然環境的最簡單方法。
慈心的人面容安詳,這是另一個益處。我不曉得面容是否會變得漂亮。在中文裏,安詳這個詞語有什麼含義呢?好美的詞語啊!我們可以看看一些佛像,這些佛像都能捕捉到那份安詳的神韻。這顯示了我們內心的狀態能夠影響我們的面容,如果內心狀態能夠影響面容的話,它亦能夠影響我們的身體。當你擁有一張安詳的面容時,就用不著化妝品了,那你可省回買化妝品的錢了。慈心帶來的安詳面容是化妝品所裝扮不來的。慈心是能夠感染他人的,同樣地,憎恨亦是會感染他人的。當你擁有一張安詳的面容時,是能夠感染別人的,這是慈心美好的地方。
慈心的另一項益處,是與禅修有關的。有慈心的人會較容易進入禅定。這就是爲什麼我如此強調在禅修時要友善的原因,因爲在禅修時如果心中有憎惡、抗拒或鬥爭的話,是很難有一顆平穩心的。如果是友善、柔和及開放的話,內心自然而然就會平靜下來。禅修時緊記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無論我們以哪一種方法來禅修,都必須要友善及柔和。
慈心還能夠保護我們,這是另幾項益處之中所提到的。慈心的力量可以非常強大,它能在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保護我們。慈心能保護我們,是因爲它能帶給我們安全感和信心的原故。在一篇經文中提到,有慈心的人無論他身在何處,都會像在自己的家裏一樣。因爲有慈心,所以不會有不安或有受威脅的感覺,當面對自己或和別人相處時都會感到像在家裏一樣。
有慈心的人臨終時內心清明,不會頭腦混亂,這是另一個益處。爲什麼死時神志清醒是一個益處呢?大家能否說出一些理由來呢?
SH:是否因爲死前最後一念會影響我們死後投生到那裏呢?
導師:對,可以這樣說。還有其它理由嗎?
RC:我們不曾經曆過死亡,所以臨終時會生出恐懼。慈心能使我們脫離恐懼和痛苦。是這樣嗎?
導師:很有趣。還有其它嗎?
臨終時,我們仍有一個開悟的最後機會。在死亡那一刻,如果能夠禅修,內心清晰地死亡的話,這使我們有一個獲得解脫的大好機會。我們要把這個機會看成是禅修的一部分。
西藏有一部很有意思的書,叫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西藏度亡經》)。這部書有中文譯本嗎?
JC:有。
導師:有人閱讀過這本書嗎?
JC:我讀過一部分。
導師: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書,它讓我們知道,我們平時的生活是怎樣影響臨終那一刻的。
簡單來說,依我所理解的,就是我們的不愉快情緒會在死亡那一刻以不同形式在心內浮現出來,那時刻如果我們無法辨認出這只不過是一些情緒的顯現,便會誤以爲它們是一些外在的真實現象,並對其作出反應。現在大家明白到死亡和禅修的關系吧,亦明白到認識心是如何運作及如何去處理情緒問題等是何等重要的。有趣的是,書中亦提到導致開悟的現象亦會浮現出來的,我們要去認出它來,否則便會錯失這最後的機會。在實修方面來說,我們禅修時要懂得辨別出正面的內心狀態,知道它們的存在。如果你做得到的話,當這些正面的內心狀態出現時,你就會知道這是解脫心和覺悟心的顯現了。這直接顯示出一個道理,若臨終時能保持正念,內心清醒的話,你便能夠把各種內心浮現出來的境象辨認出來,因此能把握解脫的最後機會。
臨終時浮現的不愉快情緒在某程度上是和我們背負的心靈創傷有關的。我對臨終和死亡這個課題非常關注,所以在外遊時會跟一些服務臨終病人的工作者見面,我曾經做過一些末期癌症病患者的服務工作,發覺臨終者最大的難題是過往所忽視,所逃避,所壓抑的心靈創傷以極強烈的方式浮現出來。爲什麼會這樣呢?
NA:是否因爲那時候我們的心識最薄弱?
導師:對,死亡時我們的身心都變得虛弱。平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不愉快情緒推開,否認和壓抑它們,或讓自己過一些極度忙碌的生活來逃避它們。可是臨終時當它們在心裏呈現的時候,我們就無力逃避了。所以我強調我們須在平時,在自己壯健時正視自己的心靈創傷,並嘗試把創傷治愈。有趣地,在佛教的古代文獻中也有提到這些事情呢。總之,能夠內心清晰地死亡就是第十個益處了。慈心和死亡竟然扯上關系,這真有意思。
最後的一個益處是,我們死後會投生天界,天界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但我們要緊記,現世的益處才是最重要的。以上所說的都是在經中提及到的益處。現在讓我們看看,從我們的實際經驗中,能否在這份「慈心的益處」的清單上加上其它的益處呢?
大家有什麼建議嗎?
SK:有慈心的人沒有敵人,跟任何人都合得來,不會憎恨別人。
導師:說得非常好。這點在某程度上跟剛才「別人會喜歡你」的益處有關。因爲別人不喜歡你才會與你爲敵。總之依你所說,沒有敵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有朋友、沒有敵人,這樣的生活多美好啊!
SK:有時候,他們雖然不是朋友,但也不是敵人。
導師: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這樣的話你不會觸惱他們,他們也不會觸惱你,大家都能相安無事。
SK:雖然他們來觸惱我,但我也不會觸惱他們。
導師:對,這些事情是會遇到的。但即使你不是真的對他們友善,而只是中立的,他們就不跟你糾纏下去。從這方面來理解慈心的益處是很有趣的。
還有其它建議嗎?
EL:慈心能幫助我作出清晰的抉擇。若果我心中是充滿忿怒的話,就只會從自己的觀點去做決定,根本不會理會別人的想法,那往往令我作出錯誤的決定。
導師:說得極好。當你心中有憎恨或忿怒時,請不要做決定。因爲那決定將會是來自于一顆混亂的心,而不是一顆清明的心。不單只作決定是這樣,說話亦一樣。所以我建議大家,當我們在生別人的氣時,看看自己能否閉上嘴巴,因爲那時候不論我們說什麼,都不是源自一顆清明的心,這只會令事情變得更糟更壞。在這種情況下,內心處于何種狀態是極之重要的。有些人因別人做錯事而生氣,跟著又用忿怒心來糾正這個做錯事的人。我認爲在忿怒的情緒反應下而去糾正別人往往是不會奏效的。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時會遇到的實際情況。
還有其它建議嗎?
PL:在修習慈心禅之前,我很容易生別人的氣。修習之後發覺自己生氣的時間縮短了,然後慢慢地氣就消了。另一個益處是,當繼續修習下去時,愈發覺到憎恨別人是一件傻事,因爲生氣會令自己很辛苦。所以會叫自己不要發怒。
導師:非常好,兩個非常好的要點。第一點尤其重要:情緒起了,要多久才能恢複過來呢?我想我們不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我不會生氣」的要求,如果我們對自己有要求的話,這個要求應是「看看我要多久才能從生氣中回複過來。」在經中…
《1997年 禅修營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