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97年 禅修营第三天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5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三天

  

  导师:今天我想谈谈慈心。之后,如果大家有关于慈心的问题或修习慈心上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

  我在志莲净苑也讲过慈心这个题目,所以在这里不再重复曾探讨过的内容。今天讲的是修习慈心的益处,在大家收到了的《慈心的修习》那本书内也有论及的。我想谈论一下这些益处的含义和它们的实用性。

  

  第一个益处是,慈心能让我们睡得安宁。睡得安宁与睡得好是有分别的,这和第二个益处有关,就是能平静地醒来;这又和第三个益处有关连,就是不会造任何不愉快的梦或恶梦。

  

  究竟这些梦是什么?我认为它们跟压抑了的情绪及放不下的心灵创伤有关。慈心能治疗心灵的创伤,平服了心灵的创伤后便不会有不愉快的梦境,之后便能够睡得安稳并能平静地醒来。

  

  在斯里兰卡,有时我去帮助一些失眠病患者,我教他们在睡前修习慈心禅这个简单的方法。我觉得很有趣,因为这大多数都能奏效。

  

  慈心的另一个益处是会令你受别人的爱戴。为什么别人会喜欢你呢?因为你对别人友善,别人自然也对你友善。如果你对别人不友善的话,别人亦不会友善地对待你。你友善待人,别人自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你,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常常搅不好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时总是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因此这一点非常重要。假若我们能够善待自己和别人,定能带来很多快乐和喜悦。

  

  慈心不单使人们喜欢你,还令「非人」都喜欢你。非人指的是什么呢?大家对这个词语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非人可指一些存在于这世界但我们看不见的众生,或许我们可以把动物和植物都包括在内。事实上,动物确实能感受到人类的慈心,也能对慈心作出友善的回应。斯里兰卡有些僧侣在住满野生动物的森林中禅修,虽然这些动物会伤害人,但却和僧侣们和平共处。这些僧侣和动物相处的方法委实有趣。我知道其中一处的住持比丘会和这些野生动物讲话,对于住持比丘的要求和指令,它们看来都服从呢。所以当我们对动物感到惊恐时,是会打扰到它们的,但当我们以慈心,友善地对待它们时,它们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有人做过研究,原来植物也可以感应到人类的情绪,并且会对这些情绪起反应。所以我们的慈心或多或少亦都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它们。

  

  现今世界上出现许多自然环境的问题,例如生态危机等。依我看来,这些问题其实是由人类自我毁灭特性的显现所带来的。若果人们有慈心,就会对自身、对四周、对自然环境都有一份敏锐的触觉,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不是跟环境疏离。跟大自然结合起来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最简单方法。

  

  慈心的人面容安详,这是另一个益处。我不晓得面容是否会变得漂亮。在中文里,安详这个词语有什么含义呢?好美的词语啊!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佛像,这些佛像都能捕捉到那份安详的神韵。这显示了我们内心的状态能够影响我们的面容,如果内心状态能够影响面容的话,它亦能够影响我们的身体。当你拥有一张安详的面容时,就用不着化妆品了,那你可省回买化妆品的钱了。慈心带来的安详面容是化妆品所装扮不来的。慈心是能够感染他人的,同样地,憎恨亦是会感染他人的。当你拥有一张安详的面容时,是能够感染别人的,这是慈心美好的地方。

  

  慈心的另一项益处,是与禅修有关的。有慈心的人会较容易进入禅定。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强调在禅修时要友善的原因,因为在禅修时如果心中有憎恶、抗拒或斗争的话,是很难有一颗平稳心的。如果是友善、柔和及开放的话,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平静下来。禅修时紧记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无论我们以哪一种方法来禅修,都必须要友善及柔和。

  

  慈心还能够保护我们,这是另几项益处之中所提到的。慈心的力量可以非常强大,它能在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保护我们。慈心能保护我们,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安全感和信心的原故。在一篇经文中提到,有慈心的人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因为有慈心,所以不会有不安或有受威胁的感觉,当面对自己或和别人相处时都会感到像在家里一样。

  

  有慈心的人临终时内心清明,不会头脑混乱,这是另一个益处。为什么死时神志清醒是一个益处呢?大家能否说出一些理由来呢?

  

  SH:是否因为死前最后一念会影响我们死后投生到那里呢?

  

  导师:对,可以这样说。还有其它理由吗?

  

  RC:我们不曾经历过死亡,所以临终时会生出恐惧。慈心能使我们脱离恐惧和痛苦。是这样吗?

  

  导师:很有趣。还有其它吗?

  

  临终时,我们仍有一个开悟的最后机会。在死亡那一刻,如果能够禅修,内心清晰地死亡的话,这使我们有一个获得解脱的大好机会。我们要把这个机会看成是禅修的一部分。

  

  西藏有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叫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西藏度亡经》)。这部书有中文译本吗?

  

  JC:有。

  

  导师:有人阅读过这本书吗?

  

  JC:我读过一部分。

  

  导师: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平时的生活是怎样影响临终那一刻的。

  

  简单来说,依我所理解的,就是我们的不愉快情绪会在死亡那一刻以不同形式在心内浮现出来,那时刻如果我们无法辨认出这只不过是一些情绪的显现,便会误以为它们是一些外在的真实现象,并对其作出反应。现在大家明白到死亡和禅修的关系吧,亦明白到认识心是如何运作及如何去处理情绪问题等是何等重要的。有趣的是,书中亦提到导致开悟的现象亦会浮现出来的,我们要去认出它来,否则便会错失这最后的机会。在实修方面来说,我们禅修时要懂得辨别出正面的内心状态,知道它们的存在。如果你做得到的话,当这些正面的内心状态出现时,你就会知道这是解脱心和觉悟心的显现了。这直接显示出一个道理,若临终时能保持正念,内心清醒的话,你便能够把各种内心浮现出来的境象辨认出来,因此能把握解脱的最后机会。

  

  临终时浮现的不愉快情绪在某程度上是和我们背负的心灵创伤有关的。我对临终和死亡这个课题非常关注,所以在外游时会跟一些服务临终病人的工作者见面,我曾经做过一些末期癌症病患者的服务工作,发觉临终者最大的难题是过往所忽视,所逃避,所压抑的心灵创伤以极强烈的方式浮现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NA:是否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心识最薄弱?

  

  导师:对,死亡时我们的身心都变得虚弱。平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不愉快情绪推开,否认和压抑它们,或让自己过一些极度忙碌的生活来逃避它们。可是临终时当它们在心里呈现的时候,我们就无力逃避了。所以我强调我们须在平时,在自己壮健时正视自己的心灵创伤,并尝试把创伤治愈。有趣地,在佛教的古代文献中也有提到这些事情呢。总之,能够内心清晰地死亡就是第十个益处了。慈心和死亡竟然扯上关系,这真有意思。

  

  最后的一个益处是,我们死后会投生天界,天界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但我们要紧记,现世的益处才是最重要的。以上所说的都是在经中提及到的益处。现在让我们看看,从我们的实际经验中,能否在这份「慈心的益处」的清单上加上其它的益处呢?

  

  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SK:有慈心的人没有敌人,跟任何人都合得来,不会憎恨别人。

  

  导师:说得非常好。这点在某程度上跟刚才「别人会喜欢你」的益处有关。因为别人不喜欢你才会与你为敌。总之依你所说,没有敌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有朋友、没有敌人,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啊!

  

  SK:有时候,他们虽然不是朋友,但也不是敌人。

  

  导师: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这样的话你不会触恼他们,他们也不会触恼你,大家都能相安无事。

  

  SK:虽然他们来触恼我,但我也不会触恼他们。

  

  导师:对,这些事情是会遇到的。但即使你不是真的对他们友善,而只是中立的,他们就不跟你纠缠下去。从这方面来理解慈心的益处是很有趣的。

  

  还有其它建议吗?

  

  EL:慈心能帮助我作出清晰的抉择。若果我心中是充满忿怒的话,就只会从自己的观点去做决定,根本不会理会别人的想法,那往往令我作出错误的决定。

  

  导师:说得极好。当你心中有憎恨或忿怒时,请不要做决定。因为那决定将会是来自于一颗混乱的心,而不是一颗清明的心。不单只作决定是这样,说话亦一样。所以我建议大家,当我们在生别人的气时,看看自己能否闭上嘴巴,因为那时候不论我们说什么,都不是源自一颗清明的心,这只会令事情变得更糟更坏。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处于何种状态是极之重要的。有些人因别人做错事而生气,跟着又用忿怒心来纠正这个做错事的人。我认为在忿怒的情绪反应下而去纠正别人往往是不会奏效的。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慈心时会遇到的实际情况。

  

  还有其它建议吗?

  

  PL:在修习慈心禅之前,我很容易生别人的气。修习之后发觉自己生气的时间缩短了,然后慢慢地气就消了。另一个益处是,当继续修习下去时,愈发觉到憎恨别人是一件傻事,因为生气会令自己很辛苦。所以会叫自己不要发怒。

  

  导师:非常好,两个非常好的要点。第一点尤其重要:情绪起了,要多久才能恢复过来呢?我想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我不会生气」的要求,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要求的话,这个要求应是「看看我要多久才能从生气中回复过来。」在经中…

《1997年 禅修营第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