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叁則很美妙的比喻來形容叁種忿怒。第一種比喻爲刻在石頭上面的字,它不會改變,永不消失;第二種比喻爲寫在沙上的字;第叁種則比喻爲在水面上寫的字,邊寫邊消失,雖有忿怒出現,但馬上會消失,而且不留痕迹,這不是很美妙嗎?你說的第二點亦非常好。生氣確是傻事。緊執著忿怒而令自己受苦,就像向上空吐痰,吐出的痰最終會跌回自己的臉上來那樣。生氣真的很傻,這一點說得真好。你有這麼好的見解,應該給你一個大加號。
我們能具創意地思考,並加長這份清單,真有意思。還有其它嗎?
NB:慈心使我感到溫暖、快樂和舒暢。
導師:的確如是,這種溫暖的感受確實十分之重要。由于不同的原因,現今人類變得愈來愈冷漠。正如我在志蓮淨苑的講座中所談及過的,機械化越是普及,人們便變得越來越像機器。像部機器的其中一點就是缺乏感受。所以,能夠有這份溫暖感受,能夠體會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是極之重要的,亦是十分美好的。
從個別面談時所見過的人之中,讓我知道慈心的另一個益處就是能令人變得更有自信。大家能說一說自信和慈心之間的關系嗎?
PL:當身邊沒有敵人時,這已經是一種力量來的。
導師:的確是這樣,十分有力量。
還有什麼是與自信有關的呢?
SK:有慈心的人樂于助人,常爲人設想多過爲自己的。這樣子的生活教人無憾。能夠對生命無憾的人自然對自己很有信心。
導師:當我們認爲自己是一個做任何事情也不會成功,沒有價值,沒有用或是失敗的人時,這種負面的態度爲我們帶來更多的失敗,我們亦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當培育出越來越多的慈心時,尤其是對自己的慈心,你便能夠明白到慈心所發揮的作用,亦能看到自己的潛能,感到越來越可依靠自己,知道無論有什麼事情發生,自己都能夠應付,這爲我們帶來很大的自信心。事實上,忿怒和各種困難仍會出現,但你會有這信心:當它們出現時,我知道如何去應付,知道怎樣做。
或許我們可以想到更多的益處,這使我們明白到修習慈心的重要,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借著慈心禅的修習,人可以改變自己,而這些轉變亦必然會影響身邊的人。
大家有任何問題嗎?如果有的話,請提出來討論。討論是很重要的。
EL:我修習慈心禅的困難在于生氣時控製不了自己。正如你說過的,忿怒心生起的時候最好不要做決定,甚至不要說話。但在辦公室裏,每當下屬做錯了事,我就立即冒火,訓斥他們。事後我知道自己不對,說那番話只是增添別人的苦惱,于事無補。我應該教他怎樣去處理做錯了的事,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我很努力去改善,但生氣時總是控製不了自己。
導師:不單只你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經驗。所以你提出了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來。我認爲對同事說話,有時候必須要把話說得堅決一點。我到禅修中心之前是一名圖書管理員。我嘗試以慈心來與共事的人相處,但那真不容易。他們知道我修習慈心,就不准時上班,甚至遲了一個小時才起床,告假表也沒交來就留在家裏。最後,我明白到這樣子對待他們是行不通的,因爲有些人是只能夠聽得懂另一種說話方式。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十分清晰地告訴他們,我將會強硬起來。我這樣把話說得堅決,心裏並沒有苦惱,也沒有其它情緒,只不過是把該說的說出來罷了。
問題的第二部分不單重要,而且還很實際。當怒氣出奇不意來襲時,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建議大家不要感到驚訝。我們仍在修行的階段,還未完全開悟,生氣又有什麼出奇呢。所以不要因此而感到失望和內疚,更不要因此而生自己的氣,這是極之重要的。許多人,尤其是一些禅修者,認爲自己是禅修者,又在修習慈心,舉止行爲就該有一套准則,于是就替自己建立起一個形象來。對自己有一個形象並不是一件壞事情,但我們要知道自己所建立的形象是一回事,而現實會是另一回事。所以當自己沒有正念的時候生了氣,可以做的事就是覺知它,不要感到難過,不要給自己負面的評價。請認識清楚這一點是極爲重要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從忿怒中回複過來,或許是五分鍾之後,或許是十分鍾、叁十分鍾,甚至是第二天之後也不要緊,總之在忿怒過去之後,你要用一種很友善柔和的方式去反省自己的行爲。問問自己:“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把心念帶回過去,嘗試客觀地、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所發生的事情,那麼,忿怒就變成我們禅修的對象了。我們的缺點和失敗也都成了學習的經驗。這樣子修習的話,我們就不會害怕犯錯。若果我們過份緊張,事事要求完美無誤的話,就會生出許多壓力和苦惱來。請大家明白,這不是向情緒屈服,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缺點。使用這個方式,不單苦惱減少了,而且也使我們只做該做的事情。這時候,你可以這樣說:“看看下次再遇上同樣情況時,我又會如何面對。”然後等待下次的學習機會。換句話說,即使你生氣,但不會在心內留下傷痕。這可以說你已到達另一個修行的階段,雖然我們是生了氣,但所受的苦會比從前減輕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還有其它的問題嗎?
MC:你說過,我們過往或許因某些事情出了錯而不肯原諒別人或自己,並且往往把事情壓抑了下來,埋在心底。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壓抑了的創傷?如果有的話,又怎樣才能把它們弄出來治療呢?
導師:非常好。讓我們拿個實際的例子來說吧,比方說你曾經對別人做過不當的行爲,然後因此而內疚。首先,你要弄明白創傷是從哪裏開始生起的。當深入去省察這個問題時,便會明白到它源于內心一種想法:自己的舉止行爲要有一個標准。之後你便明白到問題出于要自己的行爲符合這個標准。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對療傷很有幫助。第二點是,你要接受自己仍是個不完美的人,就如我經常所說的,學習去原諒自己的人性弱點,以及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下一點是,我建議大家記著,事情已經過去了,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爲什麼仍要執著過去的事情呢?
另一點是,我們背負著的創傷是存在于記憶之中的,越是想忘掉它,它就越會出現。我們無法控製記憶,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如何去回應記憶,禅修就是在這裏下功夫,禅修就是這樣用實際的方法來治療心靈創傷。當下次曾經做過的事情在記憶中再現時,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對這份記憶的反應,那就是內疚感。這時候,正念就派得上用場了。正念使我們知道自己正在內疚,由于我們有禅修,我們曉得要對內疚這份感覺說OK,還要對它友善,容許它的存在。不久之後,我們或許仍會想起那件事,而且仍會感到內疚,但我們要再次給它空間,讓這份感覺存在。有時候刻意把那份記憶喚回來,看看自己對它有什麼反應也是很有趣的。當有一天我們發現內疚的感覺不再伴隨記憶出現時,就曉得創傷已經痊愈了。之後那份記憶可能再次浮現,但相關的情緒卻不存在,縱使我們刻意把記憶喚來,也不再找到那些相關的情緒了。
最後的一點,請大家要明白到,執著心靈創傷是非常之自我毀滅性的。以上說的都是治療心靈創傷的方法。不論你的心靈創傷是內疚、哀傷、或是忿怒,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治療。
MC:今天我刻意去想一些事,看看內裏可有傷痛存在,結果是什麼反應也沒有。會不會是錯覺呢?有這種事嗎?
導師:這顯示你的傷痛已經痊愈了,所以不用擔心。不必去問自己爲什麼沒有創傷,你應該給自己一個大加號,因爲大部分人都有過去的創傷而自己沒有,應對自己說:“真好!我沒有心靈創傷。”
記得在某次場合中,我曾經請那些沒有心靈創傷的人爲正在療傷的人散發慈心。我從協助禅修者的經驗中得知,有些人被心靈創傷所纏擾而在苦苦掙紮,他們的傷痕深刻而且強烈,須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治療。
ML:對治愛和對治恨是否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呢?
導師:你可以給大家舉些例子嗎?
ML:例如是爲了一些事情犧牲自己來爲人。這在回憶當中該有很深的情緒吧,可以用對治忿怒的辦法來對治它嗎?
導師:不需要用的。當你有心或無意想起這些事情,都應該生起愉快的情緒來,你應該替自己曾爲別人犧牲而高興。我認爲有時候我們也該想想一些自己做過的好事,這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喜悅、快樂和輕快,並能激勵我們做更多慈心的行爲。斯裏蘭卡有個古老習俗,人們把自己做過的好事或善行記錄在一本功德冊上。這人臨終時,其他人就會把功德冊的內容宣讀。這習俗如今已經沒有了,但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習俗,因爲人們通常都執著于自己的過失,而少有去想及自己的優點或所做過的善行。事實上,佛法中也提及過,要刻意地去反思自己正面的質素,並如實地感受所生起的正面情緒。
現在來說說明天的修習吧。明天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盡可能去保持止語,這不是說一些有作用的和重要的話也不可以說,但讓我們盡能力去保持整天的靜默。今天是慈心日,讓明天是充滿情緒的一天吧。明天我們將努力讓各種不同的情緒出現,讓愉快的、不愉快的情緒都出現。愉快的情緒會帶來歡欣、喜悅,我們由得它出現;而當不愉快的情緒出現時,我們學習對治它和利用它。我知道我們當中仍有人被不愉快情緒所困擾,希望你們明天不要把不愉快情緒趕走,也不要嘗試去控製它,或是否認它,它需要出現時,便讓它出現。當不愉快情緒出現時,我們能夠喜愛它嗎?是否能夠跟它交個朋友呢?從不愉快情緒中,我們能夠學習到些什麼呢?明天讓我們試用一下今天說過的方法,看看會怎樣。到了晚上的研討,便能夠有一些關于情緒的實際經驗來討論,可以探討更多關于情緒的問題。
靜默跟情緒很有關系。人越是靜下來,情緒就越容易出現,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都會出現。讓我們看看明天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吧。
《1997年 禅修營第叁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