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把苦惱看作爲自己的導師,並感謝它們,因爲如果它們不出現的話,我們怎可以學習去對治它們呢?
還有其他問題嗎?
問叁:這是我第一次禅修。導師說坐禅的姿勢自然便可以了,而我用傳統的盤腿方法來坐,有時候雙腿會發痲。當雙腿痲痹時,我該立即停止還是繼續下去呢?另一個問題是我怎樣才知道應該要坐多久?要坐多久才足夠呢?
導師:關于第一個問題,我曾說過,當你雙腿痲痹時,只要覺知到雙腿痲痹,跟它們說聲OK便可以了;假如腿痲痹得不能忍受時,你可改變姿勢。某程度上問題不是出在痲痹之上,而是在于我們怎樣去與它相處,以及對它作出什麼反應。所以我們應該對發痲感恩,因爲它的出現使我們有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即使發痲存在時也不對它生起情緒反應。所以我說一切不愉快的經驗都是我們珍貴的導師,因爲如果你沒有痲痹,你就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它,如何去對治它了。
至于第二個問題,事實上,禅修應該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一點我將會在講座裏告訴大家。禅修是沒有開始亦沒有結束的,禅修不應局限于某個姿勢或某個時段,因爲從我們睡醒的一刻直至入睡,我們的內心都在活動,有各樣的思想,産生不同的精神狀況。所以,最理想的就是我們能整天都對這些心念保持正念、警醒和審視。這樣子,如我先前所說,禅修就成了一種生活的方式。生活和禅修不是兩樣事情,它們是同一回事。
問四:你提過我們要喚起一些不愉快情緒來跟它做朋友,然後送走它。所以在禅修時我嘗試想起一個我十分憎恨的人,嘗試去令憤怒出現,但結果憤怒卻沒出現。這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裏去嗎?如果我繼續禅修,到後來我會沒那麼憎恨那個人嗎?
導師:好多謝你跟大家分享這經驗。這就是我在說及情緒時所提供的方法之一。多麼有趣,當我們邀請這些厭惡的情緒來時,它們偏偏不來;但當不想它們出現時,它們卻出來了。這顯示出心靈開放的重要。我們越是開放地等待這些情緒的出現,它們就不會出現。所以非常之高興你有這份重要的內觀。你可以應用同樣的道理去處理思想。當我們不想有思想時,它們就會出現;但如果你去邀請它們,不論什麼樣的思想也好,你會發現它們偏偏不會出現。就如你所說的,我肯定這樣的練習會使你對那人的恨意越來越輕。之前我談過慈心禅,我建議你多去想起那個人,嘗試去原諒他,接受他人性的一面;否則,你會繼續背負那個人給你的傷痛。我們應該學習寬恕這一種重要的心靈質素——原諒自己亦原諒他人,因爲一切都發生在過去,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爲什麼還要背負著過去的重擔,爲自己帶來不必要的苦惱呢?
問五:今早禅修時,我發覺背部冒許多汗,整個人都濕了。第二個問題是,當我集中注意力在呼吸時,它就變得很急速;當我嘗試把注意力放到別的地方時,呼吸就回複正常了。
導師:關于背部出汗的問題,你只需覺知到它在冒汗就行了,跟它交個朋友吧。至于第二個問題,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就變快;把注意力放到別的地方去,它就回複正常。所以在剛開始時我便建議大家讓身體自然地呼吸。無需在意呼吸,就只單純地坐著,讓身體愛怎樣呼吸就怎樣呼吸好了。這叫作“不做作”,請用一點時間去修習,讓身體用它喜歡的方式去呼吸。不要視這爲“禅修”,只把它看成是一個練習就好了。只是不做作,讓身體自行呼吸就好了。有一位斯裏蘭卡的禅師說過:“當我們把坐禅看成是一項特別的事情,我們就會有特別的問題。”所以當你特別去注意呼吸時,它就表現得不正常,當你不理會它時,它就回複正常了。所以不要把禅修和呼吸視爲一些特別的事情,內心只需安住在呼吸上就是了。即使你離開了這裏,認爲自己沒有在禅修,你都可繼續和呼吸保持連系,在其他的任何時候亦可對呼吸保持覺知。
十分感謝叁組朋友問了很多實際和有用的問題,亦感謝那些和我們分享正面經驗的朋友。能夠這樣一班善知識坐在這裏,分享大家的經驗是十分美好,十分珍貴的。
現在大家可以預備做瑜伽。希望你們在做瑜伽時會遇上挑戰和困難,然後視它們爲禅修的對象,就如我之前所說那樣。同時希望你們做瑜伽時能使身體放松,那麼到坐禅時,就能以放松的身心去坐,看看會怎樣。多謝大家。
【瑜 伽】
【坐 禅】
〔在坐禅中的導引〕
現在請讓我們的心喜愛怎樣做便由它怎樣做。任由思想升起,關于過去的也好、關于將來的也好。讓我們學習去觀察它們而不對它們評價,沒有正面評價,也沒有負面評價,只有思想的呈現和消失……
請時刻保持警覺和清醒。……
學習跟自己的思想交個朋友,學習給自己的思想一些空間。……
要是你被思想所困擾的話,請認識到若你能夠有正念,若你能明白思想只是些生生滅滅的東西的話,那麼有思想出現是沒有問題的。……
在這一節禅坐中,不需要製止思想,也不需要控製思想;請騰出一些空間讓任何思想升起。……
我們現在學習去培育一顆對思想不作反應的心。……
現在讓我們學習去和不喜歡的情緒交朋友。請容許那些不喜歡的情緒出現,看看能否像和思想那麼樣,和它們交個朋友,騰出一些空間給它們,並容許它們的存在。……
要是你感到睡意或昏沈,請張開眼睛,因爲保持警覺和清醒是十分重要的。……
學習不去推開,不去控製不愉快情緒,容許它們的出現,和它們交個朋友,給它們一些空間這是十分重要的。就讓我們來作這項重要的修習吧。……
現在讓我們學習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不愉快的身體感覺,包括剛才在研討時提到的感受。容許不愉快的感受在身體出現。……
讓那些你認爲是奇怪的,不尋常的或不正常的感覺生起。在身體任何部位生起都可以。……
我們可否不給這些感受負面評價嗎?我們可否視它們爲只是一種感受嗎?……
學習看待思想、情緒和感受就只是思想、情緒和感受,不給與它們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這樣是學習以慈心去對待自己的思想、情緒和感受,使它們不再是我們的難題而變成了我們的朋友。這亦是在這一節禅修中我們所做的事情。……
〔響 磬〕
現在我將談及如何把禅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請用心細聽。
我們必須弄清楚在日常生活之中重要事情的優先次序,並認清楚禅修是放在這次序中的哪一個位置。一個人若下定決心去禅修,就決不會說沒時間去禅修。所以請先弄清楚這一點。
第二點是對身心上所發生的事情保持覺知,這也就是今天我們嘗試去做的事情,亦是我今天一直所強調的。否則你會愈來愈像機器。機器亦可以十分有效地運作,但是機器不知道自己正在運作,對自己全沒理解,也沒有認識。要知道和理解自己的身心如何運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那些我們慣性、機械式地做的事情,例如擦牙、梳頭、打扮等微細的動作,請大家都用心、有覺知地做,全心全意地去做這些事情。不論你在家中,或是在車上,或是在工作間裏,都盡可能持續地覺知自己身心當下所經曆著的事情。這是把禅修融入生活中的唯一方法。
另一點我要強調的就是思想。在一日當中我們要覺察到:現在我有些什麼思想?是關于過去的還是關于將來的?是關于自己的還是關于別人的?從醒來後直到入睡,這些思想一直在我們的心裏出現,從不間斷。所以我們必須作出努力去從中學習。通過學習,我們能夠了解自己是哪一種性向的人,從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禅修中這是極之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情緒。不愉快的情緒爲我們帶來苦惱和沖突。除非我們是禅修者,否則我們不會知道這些情緒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對于那些正在受情緒困擾而受苦,但卻不知道自己怎樣受苦及爲什麼受苦的人來說,他們將一直在這世界繼續受苦。假如你明白了這些情緒産生的模式,當中的關系和條件,以及它們是如何直接和思想有關的話,你就能夠對治情緒。令情緒成爲你的禅修對象了。
我一直強調的另一點,就是去找出和認識那些使你不愉快和困擾著你的事情,並使它們成爲你禅修的對象。這在日常生活中是極之重要的。或許你仍記得今天我們禅修時外面有些很大的聲響,那時候我建議大家細聽那些聲響,就如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響一樣。否則,如果我們視它爲噪音或是騷擾,我們或許會變得憤怒,會因外面的聲響而受苦。當我們將它看作是禅修的對象時,我們就能從生活裏任何的情況和經驗中學習。我們亦可以把這個道理應用在跟我們相處不來的人身上。人際關系是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在家裏有人際關系,在工作的地方也有人際關系,我們逃不開人際關系。就讓我們拿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令自己生苦惱的人來做實驗吧。一個有趣的和他相處方法就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導師。利用他去審視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對他的反應。然後你會發現問題不是在那人的身上,而是在于你怎樣看待他以及你對他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就是佛陀教導的美好之處,假如苦是外在的,我們就永遠不能擺脫它了;正因爲苦是我們自己製造的,所以我們才能夠將自己從苦惱之中解脫出來。有時候我形容禅修爲“替自己製造出來的疾病尋找藥物”。既然病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就必須自己去找解藥了。當發現了禅修就是解藥之後,我們就得服用它,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都知道,藥物不一定是甜的、好吃的,有時是會很難入口的,但如果你要治療自己的疾病,就得要吃下去。這些不愉快的經驗——身體上或心靈上的痛苦一定是不好受的,正…
《1997年 禅修一日營﹙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