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超越了十地的過程,進入等覺的果位。
「蟻王報德」的故事
再來跟大家討論一則「蟻王報德」的故事。
「蟻」就是螞蟻,「蟻王」就是螞蟻王,螞蟻王來報恩,叫做「蟻王報德」。
有本書叫做《古史談苑》,裏面記載一件事迹,就是江蘇富陽縣有位叫董昭之的人,有天坐船過錢塘江,在附近水面看到一只很大的螞蟻在一片葉子上。他想把這只螞蟻救到船上,但船上其它的人不同意,他只好用一條繩子綁著那片葉子,讓船牽著走,直到船靠岸時,就將這只螞蟻救上岸邊。
當晚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黑衣人來跟他答謝說:我是螞蟻王,因爲不小心掉落水面,你好心將我救起,我很感恩,將來若有什麼急難,可以跟我講,我會盡力幫忙你。
十年後,此人無原無故被誣賴偷東西,官府將他關在牢獄,他非常苦惱,就想起十年前螞蟻托夢的事,想向這只螞蟻求助,但不知該怎麼做。有人跟他建議說,你可以抓幾只螞蟻放在掌心,再向這些螞蟻祈禱,這樣試試看。
他就照這樣從地上抓起兩叁只螞蟻,向這些螞蟻祈禱說:
「我現在有災難,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螞蟻王來救我。」
那晚上,他照常作了個夢,夢見螞蟻王來跟他說:
「你先想辦法逃走,暫時躲在余杭山裏面,不久就可以無罪獲赦了。」
之後,他就想辦法逃出牢獄,躲在山裏,沒多久果然得到赦免。
一般人的想法,螞蟻哪有什麼智能?更別說有什麼神通!但卻不是這樣。遠方祈禱,居然可以感通螞蟻,而螞蟻居然也能夠托夢給我們,還會幫助我們,解除我們的危難,這豈非很不可思議?
世間最寶貴的就是性命,最悲慘的就是殺生。螞蟻也有求生的本能,在危難之中救他一命,他一樣有再造之恩的感受。所以活物雖小,我們一樣要對他們有愛心,盡量保護他們,不殺害他們。
誠懇禱告 螞蟻搬家
我有一個親身體驗,也是和螞蟻有關的事迹。
大約十年前,我回故鄉臺南找精舍,暫時住在親戚家裏。沒多久,我的親戚就是舅舅和舅媽,相繼往生了,就只有我以及舅舅的女兒、女婿住在那裏。
那是幾十年的老房子,裏面螞蟻很多,任何角落都看得到螞蟻走動,垃圾桶有螞蟻,洗碗槽有螞蟻,甚至桌上也有螞蟻。我們學佛人首先就是不殺生,所以看到螞蟻就將他吹走,以免被我們不小心壓死。倒垃圾的時候,就特別注意垃圾桶有沒有螞蟻,如果看到裏面有螞蟻,即使只有一兩只,也要先將螞蟻移走或讓他自動跑掉,才敢拿垃圾去丟。平常洗碗或掃地時,如果看到有螞蟻,我們就很小心,甚至拿去別的地方洗,就是怕不小心會造成殺生。
螞蟻是從哪裏來的呢?仔細觀察,原來廚房地面上有個破洞,螞蟻穴就在那裏,螞蟻都是從那裏進進出出。
螞蟻來來去去好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找吃的東西。我們學佛也很同情螞蟻沒得吃,所以就將米剁碎,放在螞蟻穴附近,讓他們搬去吃。
但總覺得這樣很不方便,所以有一天下午,我就對著螞蟻穴說:
「螞蟻螞蟻,我是一個出家念佛的修行人,將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如果往生極樂世界,會先來度你們,但是現在希望你們可以搬家。因爲我雖然無意、也不可能害你們,但是恐怕不小心會踩到或壓到你們,而引起彼此的妨害,所以請你們搬家。希望你們也能夠念南無阿彌陀佛,消除業障,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請跟著我念南無阿彌陀佛……。」
說完這些話以後,我在那裏念幾句佛號,就離開了。
我也不知道這些話講完後有沒有效果?會産生什麼現象?所以講完就忘記了。
但是隔天突然發現,很多螞蟻在蟻穴進進出出,沿著牆角,經過客廳,到外面去,這樣來來去去有多久呢?有五天。
他們大都在搬螞蟻卵,白白小小的,一直進進出出。我當時就想,不講還好,一講螞蟻不但沒減少,反而增加。其實他們是在搬家,只是我不知道。
怎麼知道的呢?因爲到第六天,來回的螞蟻就很少了;到了第七天,就剩下兩叁只;第七天以後呢,仔細看看屋內,已經沒有螞蟻了。客廳沒有螞蟻,房間沒有螞蟻,廚房沒有螞蟻,垃圾桶沒有螞蟻,水槽裏也沒有螞蟻。往外面一找,原來這些螞蟻已經搬家。搬到哪裏呢?搬到外面門邊的一個洞裏面。
這個房子是長形的,從後面的廚房到前面大門的距離,差不多有四丈遠。但是這些螞蟻不惜從那麼遠的地方,搬家搬了五天,這就表示當時向螞蟻說的話,他們聽到了,感受到了,因此決定搬家。
凡事真心 凡事愛心
俗話說「安土重遷」,我們人的慣性就是好靜不好動,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就有感情,不輕易搬遷。但是這不知有幾千只、幾萬只的螞蟻,竟然一起搬家。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卵,如同我們人類最重視的,就是我們的孩子,甚至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人爲萬物之靈,但是沒有想到螞蟻的這種靈性,對自己兒女眷屬的愛心,跟我們人沒什麼差別,都是一樣。
知道他們搬家後,我就去買小米,一個禮拜抓一撮放在洞口,螞蟻就出來將這些小米搬進洞穴。早先我將米剁碎時,是想說米粒太大,螞蟻沒辦法搬進洞穴,必須剁得小小。如果早知道有小米,很小顆,就是喂小鳥的那種,我就會買那一種。
從這裏我們知道,凡事都要真心,我們「宗風」俗谛有一句:「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對任何人、事、物,都要有這種存心。
有因有緣 世間相聚
再說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個村落,村人都非常鐵齒,不信佛法,不信善惡報應,要度他們可以說很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就吩咐目犍連尊者去跟他們說法,去度他們。果然目犍連尊者一去,一跟他們說佛法,他們很歡迎,也很能信受。之後,那個村落的人全部信佛。
有弟子因此非常疑惑,就請示佛陀。
佛陀才說,過去世目連尊者曾是個樵夫,有一天在山上撿柴時,驚動樹上的蜜蜂,全部飛起來,好像很生氣要咬人一般。樵夫就跟這些蜜蜂說,你們不要生氣,你們都有佛性,將來都能成佛,以後我得道時,就先來救度你們。
這樣經過了幾世,那位樵夫已經在釋迦牟尼佛座下,修行開悟證果得道。那些蜜蜂,因爲在同一個蜂巢,都有六親眷屬的因緣,做人的果報一到,也都同時在同一村落出世爲人。
由于目連尊者過去世跟他們結了好緣,結這個互相得度的緣,所以目連尊者一來就受歡迎,所講的佛法他們也會信受。
因此我們跟什麼人有緣,就會來結爲夫妻、做父子、兄弟、六親眷屬,或者朋友;可以出生在這個地球上,同一個國家、城市、村落,甚至同一個家庭,就是過去世有很深的緣。當然那個深的緣是善或是惡,各有不同,但總是有緣才會結合。
俗話說:「夫妻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父子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才來。」
愛生護生 廣結佛緣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就要跟任何人都結善緣,尤其結佛緣。這樣如果我們過去世欠他,現在可以彼此化解冤孽,將來可以互相救度,因爲我們曾結下善緣。
所以家裏面如果有螞蟻、蚊蟲、蟑螂,我們要愛護他,不要傷害他。可以幫他叁皈依、念佛,請他們搬家,或者將其放生。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件功德,將來我們如果得道,就可以救度他們,甚至他們也可以做我們的護法。
在《沙彌律儀》裏,有一首偈語,是早上醒來要下床時,所要默念的:
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衆生自回護; 若于足下喪汝身,願汝實時生淨土。
這首偈的意思,就是從早到晚,希望能保護一切生靈,萬一不小心傷害到你,使你失去生命,希望由佛力使我們化解冤孽,使你當下脫離叁界六道,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學佛念佛的人,也可以照這樣做,不論在家、出家,早晨下床之前,心中先默念這首偈,然後繼續念佛。
今天講到這裏。大家有什麼疑問嗎?
問:這兩個禮拜佛堂外面電子廣告牌的法語,我看了有很深的感觸。這禮拜的法語是:「救一時之苦,當以布施爲要;救曆劫之苦,當以念佛爲先。」上禮拜的法語是:「念佛之人,身在紅塵;其心魂魄,常在名號。」想請上人就這兩句法語,爲大家做更詳細的解說。
答:「救一時之苦,當以布施爲要;救曆劫之苦,當以念佛爲先。」就是說如果對方現在沒得吃,就要餓死了,這時要趕快布施東西給他吃,讓他止饑,讓他可以延長壽命,這就是救一時之苦,布施爲要。或者說這個人欠了債務,不還債可能要坐牢或失去性命,這時候,我們就先布施財物給他。
至于說生生世世輪回的解脫,就是曆劫之苦,要靠念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救我們離開叁界六道,生死輪回。所以說「救一時之苦,布施爲要;救曆劫之苦,念佛爲先。」
苦有「枝末苦」和「根本苦」。譬如說沒得吃、用,或是欠債、感情不如意,或是身體病痛,這些都是枝末的苦,再苦不過幾十年,一旦命終,所有的苦都消失了。
如果壽命一盡,不再輪回,這樣無妨。但如果還要叁途六道繼續輪回,豈不是今生苦過,又再進入另外一個更長、永無窮盡的苦呢?
所以生死輪回的苦,就是根本的苦。只要脫離生死輪回,所有的苦都可以解除。
要解除根本輪回的苦,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再也沒有六道輪回,也沒有生、老、病、死,而且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往生極樂世界,才能解除生生世世的苦。所以說「救曆劫之苦,念佛爲先。」
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如果要超脫六道生死輪回,修其它的法門,以我們力量是不可能的,所以「念佛爲先」。這就是本周電子法語的大意。
上周法語是:「利人甚于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再上上禮拜是:「念佛之人,身在紅塵;其心魂魄,常在名號。」是不是這樣?
「利人甚于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就是說我們利益他人,布施他人,凡事爲他人設想,好像是犧牲自己,利益都給了別人,其實果報是使自己受益,而且是加倍的利益。反過來,我們如果害人,使他人吃虧,結果是害到自己,使自己加倍的損失。冥冥中都有因果報應存在,這就是「利人甚于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俗話說:「吃虧就是占便宜。」這樣說來,占便宜就是吃虧。所以人生在世,甯可吃虧,要讓別人便宜,犧牲自己。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刻意要白白損失,而是以吃虧來償還舊業,以讓人便宜來增長福德。
我當初受戒的時候,戒師都強調說:一個學佛修行的人,要先學吃虧,甯可讓人欺負,讓人騙,也不要處心積慮去占人家便宜。世俗的人會想,我怎麼可以吃虧,吃虧就是自己的利益受損,所以不能吃虧,一定要占便宜、占好處。其實那都損自己的德,損自己的福報,致使將來有種種的苦難産生。
所以,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損害他人就是損害自己。
再談「念佛之人,身在紅塵」,我們念佛人雖然同樣在這世間,士農工商過生活,但心境跟社會人士不同。他們心心念念都在這個紅塵,在追逐五欲,我們不是。我們心心念念都在「南無阿彌陀佛」裏。工作的時候,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可以說我們的整個心、神,都系念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
我們有空閑的時間,或者來佛堂念佛,或者靜靜在家裏專一念佛;就算工作的時候,心也在佛號裏面,不會一邊工作,一邊雜言戲論,閑話是非。
念佛人在一起,沒有其它的語言,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因爲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造罪、造業,一切都是戲論,所以一切都將成空。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理,是真實,不是戲論,有絕對的價值。
念念之中,都在消除我們八十億劫生死的業障;念念之中,都在增長我們八十億劫的功德、福報;念念之中,阿彌陀佛的光明都在照耀我們;念念之中,阿彌陀佛都在我們頂上保護我們,十方諸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在我們周圍,天神地祇也都在護持我們。
因爲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全部精神都系念在這句佛號,不管去什麼地方,做什麼工作,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全心依靠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合在一起,非常親密,沒有須臾離開、放舍。
所以,念佛的人就是「念念不舍」,不管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工作,都念念不舍。而阿彌陀佛是「攝取不舍」,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阿彌陀佛都攝取不舍。因爲我們的魂魄、心神都跟阿彌陀佛結合在一起,心心念念都在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念佛之人,身在紅塵;其心魂魄,全在名號」的涵義。
今天就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講于2006年11月25日)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