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領受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
念佛開智慧消業障
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平等、無條件的救度。當然在無條件中,要說有條件也有條件,就是你要有願生極樂世界之心,而專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但是這樣的條件,也等于是沒有條件。因爲願生極樂世界,是我們起了這樣的念頭,對我們來說毫無損失,完全不用費時間、費精神、費金錢與費勞力。而念佛對我們來說,也沒有任何付出或損失,我們只是把一向散亂、雜想紛飛的念頭,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已。而且不但沒有付出或損失,還能讓我們身心輕安。
沒有念佛的人都會隨煩惱、習氣而起心動念,這樣會使人感到身心沈重,心情不愉悅。念佛不但能開智慧、消業障,且因爲沒有妄想雜念,而感覺身心輕安。念佛久了,因爲有寂靜的體會,人的氣質、個性、習慣、娛樂就會改變,一個原來急躁、暴躁,凡事與人計較、執著的人,個性會改變,對世間的是非會看淡。所以念佛不但不用付出,還會得到種種的利益。
尤其是生病的人,身體的病以及心理上的煩惱,都是互相影響的。一般身體的疾病,往往是由于心中有某一些不平、不滿、氣忿、煩惱所引起。生病的人,尤其是癌症重病,有念佛平常痛苦會減少很多;一般癌症病患臨終時會劇痛無法忍受,但念佛痛苦會很輕,往生時也較安然自在。這點在醫院服務或經常參加助念的人,應該都有經驗。
專心念佛與散心念佛
我們這個法門稱爲「易行道」,只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多少時間念多少佛,閑暇或工作,都可以念。
念佛有兩種,一種「專心念」,一種「散心念」。
在佛堂念佛,不必工作也不用動腦筋,可專心一意念佛,一句接一句,較無雜念,這叫「專心念」。
「散心念」,就是在工作或需要動腦筋時,可能身體是忙碌的,但嘴巴一樣可以念佛。
所以除了睡覺以及動腦筋,其余時間都可以念佛。念多、念少,每個人情況不同;念佛時心清淨否,每個人也不同;雖然各人情況不同,但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都不增不減,到極樂世界也都在同一境界,不分高低。
善導大師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四種念佛方式
另外念佛有四種方式: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
大聲念就是出聲開懷暢念;小聲念是聲音雖小,但附近的人也聽得到;金剛念是不出聲音,但嘴巴會動;默念則是在心中念,沒有聲音也沒有嘴巴的動作,外表看不出你在念佛。大家可以隨當時的心境及環境來決定。
比如在佛堂可以先大聲念,念到累了就小聲念;平常用金剛念,比較不會累,也不會吵到他人,在家裏、坐公交車都可以這樣念,細水長流,綿綿密密,相續不間斷;如果環境不方便動嘴念佛,就在心中默念。
金剛念及默念兩者相較,以金剛念較能提起念佛的心。因爲從出生到死,我們的心都是妄想雜念,如果沒有刻意將念佛培養成習慣,只認爲「我心裏有在念佛」,其實未必真的如此。
熟處轉生 生處轉熟
有句話說:「熟處轉生,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是說我們對妄想雜念本來就非常熟悉,就將它轉爲生疏;而我們並不是一出生就會念佛,對念佛較生疏,就將他培養成習慣。這樣生轉熟,熟則生巧,習久成性,自然就成爲個性、習慣。腦筋不動時,就會不假思索生起念佛,心就會在佛號上。
每個人根機不同,是專心念的時間多,或是散心念的時間多,各人情況也不一樣。善導大師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也就是說,在士農工商、行住坐臥中,不管時間長或短,都念佛,念念不舍,如果能這樣,這個人已經不是生死輪回的凡夫,已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
殊勝又容易的法門
就好像書院壁上所挂的這幅「二河白道圖」,圖上的人走在白道上,這條路很窄,路的左邊是火,右邊是水,他不可能再往後走,而是向著西方直進不退,因受阿彌陀佛護持著,雖然兩旁的水火非常猛烈,而白道(願生心)只有小小的一條,我們將不會墮入水火之中。水火代表我們貪欲、瞋恨的心,也表示地獄,因爲阿彌陀佛的護持,我們將不會墮入地獄之中,時間一到,就會到達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超越任何品位階級,這都是因爲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之故。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表示只要我們專念彌陀,其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如果隨緣雜善想要往生這個境界,就比較困難;這個困難會變成什麼現象呢?就會落入品位階級的環境當中。這個法門的殊勝和容易就在這裏。「容易」是說只要稱名念佛;「殊勝」是指只要時間到,我們就能到達極樂世界的涅槃境界,而且現在就不退。所以印光大師也說:
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叁乘。
「善導流」特色
我們這個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本願稱名」是指稱名念佛。念佛有四種:第一種是稱名念佛;第二種是實相念佛,沒有念佛號,也沒有觀佛像,只是將心安住在沒有念頭的境界上,這種念佛沒有聲音、語言、文字、符號,只是安住在一種無我寂靜的狀態;第叁種、第四種是觀想念佛及觀像念佛。
其它的念佛我們都做不到,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做得到。我們不但做得到,而且境界比觀想、觀像或實相念佛高,因爲其它念佛都是靠自力,靠自己的心運作、觀想,而念佛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有一句話說:「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意思說阿彌陀佛以五劫思惟、兆載永劫所修行的萬德萬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這就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正覺,以果地所成就的「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以果地覺),送給我們還在因地輪回修行的凡夫(爲因地心)。我們有這些功德,就可以往生成佛。
要離開叁界六道,達到成佛的目的要修行。修什麼行呢?有句話說:「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意思是說,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累積福德與智慧,也就是六度萬行;然後再經過一百劫的時間,修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這樣內心的功德、外相的功德、說法的功德,要經過叁祇百劫,才能成就成佛的功德。但這屬于自力,我們是無法做到的。不說其它,只說五戒圓滿,將來出生在人道,不墮入叁惡道,就非常困難。因爲五戒中,我們有哪一戒可以持清淨呢?何況要脫離叁界,達到成佛,所以才稱爲「難行道」,難如登天。
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易如反掌,大家都做得到。所謂「不用叁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只要我們專稱彌陀名號,因爲稱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叫做「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是說,使我們這樣有貪瞋癡、有業力的凡夫,在沒有斷除貪瞋癡的情況下往生極樂世界,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可以很快成佛。「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平生」是指現在,現在往生的業已成就,表示我們已不是生死輪回的凡夫,已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只是肉體的壽命未到,所以還在這個世界,只要壽命一到,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雖然未到極樂世界,但已往生有份,就如考上大學,雖未入學,已是那所大學的學生,所以說「平生業成」。
就如同「二河白道圖」中的念佛人,他合掌蓦直走在白道走,這個人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因有阿彌陀佛的護持,他就不可能掉入水火的地獄之中。所以這個人雖尚在白道上,但可說已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了,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說「現生不退」。不用等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不退轉了。
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特殊的教理,即使同樣是淨土法門,若不是宣說這樣的教理,就不是「善導流」的法門。現在學淨土、說淨土法門的也很多,但若沒有接觸善導大師的思想,或是有接觸但不徹底,所理解的就有缺陷。或是以其它法門的教理來解釋「善導流」的法,則「善導流」的法就不純了。
我所說的這些文句、道理,都有經典的來源與祖師的傳承,並不是我個人的見解,上次大共修的講稿也有簡明的表達。
今天就講到這裏,現在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
問:現在我們都念佛,過著念佛的生活,以我個人來說,覺得過得很充實,內心也感到很安心。在這之余,我會想到「宗風」俗谛部分,最後一則所說:「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想請示上人,是不是我們在一心念佛之後,接下來應有「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的心情。隨緣隨喜去爲別人做一些事,譬如參與助念、淨身、追思法會等等。
答:我們都自稱是「學佛」,學佛所要學習的對象就是「佛」,學佛就是要成佛。佛是怎樣的心?怎樣的境界?佛是大慈大悲、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冤親平等,將宇宙萬物所有的衆生視爲一體。佛既是這樣的內涵,我們學佛豈不是也應培養這樣的內涵。
可是這是非常難的,如果百分之百培養成這樣的內涵,那我們就是佛了。但雖然很難,可是我們就是要學,仰望那樣的境界,往那個方向前進,能學幾分就幾分。
「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我們根本做不到,阿彌陀佛是如何爲我們的?剛才有談到,阿彌陀佛是經過五劫的思惟,才思考出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六度萬行,才完成四十八大願的力量。這我們絲毫、一點點都做不到,不過總是學就是了。
我們若能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自然會因感動而主動隨緣隨份隨力去…
《念佛衆生 攝取不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