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爲念 以淨爲歸

  以佛爲念 以淨爲歸

  --于淨宗書院爲蓮友閩南語開示(叁)

  

   諸位蓮友、諸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首先我根據經典來說幾個典故,然後再由諸位蓮友問問題。

  「四門遊觀」的典故

   有一個典故叫做「四門遊觀」,就是從四個城門去遊覽觀光,這是佛陀出家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從小就很愛靜坐,思惟、領悟宇宙人生的道理,比較不愛虛華熱鬧。由于釋迦牟尼佛身爲太子,他的父王因此非常擔心,就鼓勵他到外面走走看看。

   東門遇老人:首先從東門出去觀光。他遇到一個很瘦、很虛弱的老人,生命就像風中的蠟燭,隨時都會被吹熄。釋迦牟尼佛一看就很悲愁,心想:「唉!人生總有一天會變成這樣。」

   南門遇病人:出南門的時候,看到一個生病的人,倒在地上哀叫,痛苦的情形看了令人驚嚇。釋迦牟尼佛又想:「唉!人生總不免病苦,沒辦法永遠健康嗎?」

   西門遇死人:再從西門出去的時候,看到出殡的隊伍,送行的六親眷屬哭哭啼啼,釋迦牟尼佛覺得很哀傷,想到「啊!原來有生必有死,而生離死別是非常哀痛、悲慘的事情。」

   北門遇修行人:等出了北門,看到有位出家人,舉止安詳、平靜,好像內心充滿了喜樂、自在,一看內心非常震動。

   釋迦牟尼佛因此思考──人爲什麼會變老、會生病、會死亡?要怎樣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會死亡?如何才能像這位修行者,這樣的安詳平靜,沒有憂愁苦惱?

   這些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促使釋迦牟尼佛最後出家,領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證悟佛性,達到成佛,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羅尼,而說法救度衆生的緣起。

   生老病死是過程,在這個世間,無論富貴貧窮、智慧愚癡,無論是出生在天上、人間或叁惡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沒緣的衆生,一個也沒有。所以有首偈說:「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財子祿,到此成空。」人若是到了眼睛一閉、手腳一伸的時候,不管身爲皇帝,還是宰相、議長、部長,這些地位名望都成爲過去,平生所擁有的包括丈夫、太太、子女,或是動産、不動産,都已經成空。

   所以我們學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領悟這個世間,本來就是苦、無常,最後成空。對世間有這種認識,自然就會走入宗教信仰,求真實、永生的境界。

   要怎樣才能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憂悲苦惱呢?這也是念佛法門的目的。爲什麼?因爲我們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離開了叁界六道生死輪回,就沒有老、病、死,而且無憂悲苦惱。

   《阿彌陀經》爲我們開示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意思是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的清淨喜樂。若論我們的身、心,身是痛苦的器具,受到饑、渴、寒、熱、老邁、病痛的苦;心則有是非得失、貪瞋癡的痛苦,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現象。極樂世界有心有身,但是不老、不病、不死、無憂愁、無痛苦,生命永遠存在,而且又有神通願力能夠救度衆生,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四不久保」的典故

   再來就是「四不久保」的典故。釋迦牟尼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兒,生得端正、聰明,又有口才,在一國之中,可說無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

   父母非常疼愛這個獨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憂愁,見到女兒,心中的憂愁苦惱,當下就消散了。面對女兒突然死亡,父親心中的悲痛難以言喻,每天傷心啼哭,不覺竟然瘋了,整日到處亂走。

   有天來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一見到佛陀,當下神智清醒,並向佛陀頂禮。悲傷的父親說:「我沒有兒子,只有這個女兒,愛惜她如手中珠玉,讓我忘掉一切憂愁。可是忽然重病,在我的面前舍我而亡,喚不醒,叫不答,眼睛一閉,身體就冷掉,呼吸就停止。任憑我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心中的郁悶痛苦,無法形容,難以忍耐,唯願世尊解開我的憂愁。」他的聲音哽咽,淚流滿面,令旁邊聞者也不禁爲之濕袖。

   佛陀就跟他開示說,世間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

   一、有常者必無常。

   二、富貴者必不久。

   叁、會合者必別離。

   四、強健者必歸死。

   第一、「有常者必無常」:

   就是說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繼續保持原貌,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本質會慢慢改變,最後就消失。例如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經過生老病死,最後在這個世間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時時刻刻都在經曆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

   第二、「富貴者必不久」:

   就是說不管怎樣大富大貴的人,最後也會頹敗下來。俗話說:「富不過叁代」,除非代代行善積德,才能保持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但是我們凡夫都有悭貪的心,有了還要更多,多還要永遠。所以,沒有布施,富貴就不長久。

   第叁、「會合者必別離」:

   六親眷屬在一起,或是親戚朋友的往來,有一天都會離散,所謂「無不破之家,無不敗之國」。尤其時代不同,孩子長大往往離鄉背景出外謀生,放年邁雙親守著故鄉田園,即使生活在一起,最後也會生離死別。

   第四、「強健者必歸死」:

   不管多麼年輕、強壯的身體,總有死亡的時候;即使再長壽,也終歸一死。人不論誰,從生下來,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時刻在他旁邊威脅著。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決後生大事,則生亦安,死亦安,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佛陀因此說了四句偈: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生者必死。

   這位婆羅門恭聞佛陀爲他開示這些偈語,心便開解,而作比丘,深觀無常,終于證阿羅漢果。

  「山空海市」與「四不可得」

   再來是「四不可得」的典故。有四個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們預知時至,知道七天後會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個遁入山中,一個沈入海底,一個飛升空中,一個是躲到市區熱鬧的地方,不過七天一到,無常逼及,此四個修行人,終不免一死,再度隨業輪回。

   他們雖然有修行有神通,來去都知道,而且變化自在,能夠飛天遁地,但是也沒辦法永遠不死。一旦死亡,神通跟著消失,自然隨著過去的業投胎轉世,投胎後能否保持修行,再次得到神通,就不一定了!

   所以,修行者最後如果沒有解脫生死輪回,或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只會在六道中輪轉,來來去去。過去的無明引起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業力又引起未來的輪回,遇到善的因緣就行善積德,遇到修行的因緣就修行,遇到壞的因緣就造業,總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來去。

   這四個修行人,一個遁山、一個入海、一個飛天、一個避入熱鬧的地方,最後還是死亡。當時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以神通看到四個修行者的後果,當下開示世間有「四不可得」:

   第一、「常少不可得」,就是說希望達成經常少年的願望是不可能的。

   第二、「無病不可得」,就是希望長年健康無病也不可能。

   第叁、「長壽不可得」,希望長生不老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不死不可得」,想要永生不死,也不可能。

   總之,人都會老、會病,甚至還沒老就死亡,再長壽最後仍不免一死,就像這四位有神通的修行人一樣。

   這個「山海空市」的典故,就是在比喻無常,告訴我們無常時時刻刻都在壓迫我們的身心,如影隨形,不管何時、何地,正在做什麼,無常從未離開我們,而且也沒辦法逃避或抵抗。無常一到,非常猛烈,就像洪水、土石流,沖下來的時候,樓房、橋梁會實時崩塌或斷裂開來;也好像臺風一來,不管多大的樹木,多粗的電線杆,照樣傾倒;又好像閃電,瞬間被擊到,就立即死亡。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總是苦、空、無常,世間只是一時種種因緣的會合,不論夫妻、父子或眷屬,也不論此生是榮華富貴或貧窮下賤的生活過程,既然是因緣的組合,有一天因緣分散,一切就不再存在。

   所以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佛」在這裏是指「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唯有極樂世界,是永恒存在,是清淨無汙染的,所以我們以佛爲念,以淨爲歸。「以佛爲念」就是以阿彌陀佛爲我們所念的對象,「以淨爲歸」就是以極樂淨土做我們歸宿的目標;以阿彌陀佛爲我們生命的依靠者,以極樂世界爲我們安樂的故鄉。

   再來講「臨終叁位」、「臨終叁愛」、「臨終叁隨」。

  臨終叁位

   「臨終叁位」就是說人臨終的時候,心有叁種現象:

   第一、是「心明了位」。

   第二、是「自體愛位」。

   第叁、是「心不明了位」。

   首先「心明了位」,就是臨終還沒斷氣的時候,心還很清醒,眼睛還能看,耳朵還能聽,五官的作用還清清楚楚;慢慢地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四肢也不能動了,只剩下意識,這個時候就是「自體愛位」。

   接著「自體愛位」就是執著自體,執著本身的肉體,也分爲叁種:就是「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這個「愛」,就是「執著」的意思,這就是「臨終叁愛」。

   先是對丈夫、太太、小孩這些眷屬的留戀,以及動産、不動産的執著,因爲就要離開了,因此難分難舍,這就是「境界愛」。

   等到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四肢不能動,只剩下心念的時候,內心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雖然外在的眷屬不能保持,起碼這個身體還能…

《以佛爲念 以淨爲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