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三)
诸位莲友、诸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首先我根据经典来说几个典故,然后再由诸位莲友问问题。
「四门游观」的典故
有一个典故叫做「四门游观」,就是从四个城门去游览观光,这是佛陀出家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从小就很爱静坐,思惟、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比较不爱虚华热闹。由于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他的父王因此非常担心,就鼓励他到外面走走看看。
东门遇老人:首先从东门出去观光。他遇到一个很瘦、很虚弱的老人,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随时都会被吹熄。释迦牟尼佛一看就很悲愁,心想:「唉!人生总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南门遇病人:出南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生病的人,倒在地上哀叫,痛苦的情形看了令人惊吓。释迦牟尼佛又想:「唉!人生总不免病苦,没办法永远健康吗?」
西门遇死人:再从西门出去的时候,看到出殡的队伍,送行的六亲眷属哭哭啼啼,释迦牟尼佛觉得很哀伤,想到「啊!原来有生必有死,而生离死别是非常哀痛、悲惨的事情。」
北门遇修行人:等出了北门,看到有位出家人,举止安详、平静,好像内心充满了喜乐、自在,一看内心非常震动。
释迦牟尼佛因此思考──人为什么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会死亡?如何才能像这位修行者,这样的安详平静,没有忧愁苦恼?
这些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促使释迦牟尼佛最后出家,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证悟佛性,达到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罗尼,而说法救度众生的缘起。
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人若是到了眼睛一闭、手脚一伸的时候,不管身为皇帝,还是宰相、议长、部长,这些地位名望都成为过去,平生所拥有的包括丈夫、太太、子女,或是动产、不动产,都已经成空。
所以我们学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领悟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苦、无常,最后成空。对世间有这种认识,自然就会走入宗教信仰,求真实、永生的境界。
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不死、无有忧悲苦恼呢?这也是念佛法门的目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离开了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就没有老、病、死,而且无忧悲苦恼。
《阿弥陀经》为我们开示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意思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的清净喜乐。若论我们的身、心,身是痛苦的器具,受到饥、渴、寒、热、老迈、病痛的苦;心则有是非得失、贪瞋痴的痛苦,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现象。极乐世界有心有身,但是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愁、无痛苦,生命永远存在,而且又有神通愿力能够救度众生,这才是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四不久保」的典故
再来就是「四不久保」的典故。释迦牟尼佛住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
父母非常疼爱这个独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忧愁,见到女儿,心中的忧愁苦恼,当下就消散了。面对女儿突然死亡,父亲心中的悲痛难以言喻,每天伤心啼哭,不觉竟然疯了,整日到处乱走。
有天来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一见到佛陀,当下神智清醒,并向佛陀顶礼。悲伤的父亲说:「我没有儿子,只有这个女儿,爱惜她如手中珠玉,让我忘掉一切忧愁。可是忽然重病,在我的面前舍我而亡,唤不醒,叫不答,眼睛一闭,身体就冷掉,呼吸就停止。任凭我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心中的郁闷痛苦,无法形容,难以忍耐,唯愿世尊解开我的忧愁。」他的声音哽咽,泪流满面,令旁边闻者也不禁为之湿袖。
佛陀就跟他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
一、有常者必无常。
二、富贵者必不久。
三、会合者必别离。
四、强健者必归死。
第一、「有常者必无常」:
就是说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不变,继续保持原貌,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本质会慢慢改变,最后就消失。例如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经过生老病死,最后在这个世间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
第二、「富贵者必不久」:
就是说不管怎样大富大贵的人,最后也会颓败下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除非代代行善积德,才能保持子子孙孙的荣华富贵。但是我们凡夫都有悭贪的心,有了还要更多,多还要永远。所以,没有布施,富贵就不长久。
第三、「会合者必别离」:
六亲眷属在一起,或是亲戚朋友的往来,有一天都会离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尤其时代不同,孩子长大往往离乡背景出外谋生,放年迈双亲守着故乡田园,即使生活在一起,最后也会生离死别。
第四、「强健者必归死」:
不管多么年轻、强壮的身体,总有死亡的时候;即使再长寿,也终归一死。人不论谁,从生下来,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时刻在他旁边威胁着。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决后生大事,则生亦安,死亦安,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佛陀因此说了四句偈: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生者必死。
这位婆罗门恭闻佛陀为他开示这些偈语,心便开解,而作比丘,深观无常,终于证阿罗汉果。
「山空海市」与「四不可得」
再来是「四不可得」的典故。有四个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们预知时至,知道七天后会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个遁入山中,一个沉入海底,一个飞升空中,一个是躲到市区热闹的地方,不过七天一到,无常逼及,此四个修行人,终不免一死,再度随业轮回。
他们虽然有修行有神通,来去都知道,而且变化自在,能够飞天遁地,但是也没办法永远不死。一旦死亡,神通跟着消失,自然随着过去的业投胎转世,投胎后能否保持修行,再次得到神通,就不一定了!
所以,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这四个修行人,一个遁山、一个入海、一个飞天、一个避入热闹的地方,最后还是死亡。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以神通看到四个修行者的后果,当下开示世间有「四不可得」:
第一、「常少不可得」,就是说希望达成经常少年的愿望是不可能的。
第二、「无病不可得」,就是希望长年健康无病也不可能。
第三、「长寿不可得」,希望长生不老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不死不可得」,想要永生不死,也不可能。
总之,人都会老、会病,甚至还没老就死亡,再长寿最后仍不免一死,就像这四位有神通的修行人一样。
这个「山海空市」的典故,就是在比喻无常,告诉我们无常时时刻刻都在压迫我们的身心,如影随形,不管何时、何地,正在做什么,无常从未离开我们,而且也没办法逃避或抵抗。无常一到,非常猛烈,就像洪水、土石流,冲下来的时候,楼房、桥梁会实时崩塌或断裂开来;也好像台风一来,不管多大的树木,多粗的电线杆,照样倾倒;又好像闪电,瞬间被击到,就立即死亡。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总是苦、空、无常,世间只是一时种种因缘的会合,不论夫妻、父子或眷属,也不论此生是荣华富贵或贫穷下贱的生活过程,既然是因缘的组合,有一天因缘分散,一切就不再存在。
所以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佛」在这里是指「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唯有极乐世界,是永恒存在,是清净无污染的,所以我们以佛为念,以净为归。「以佛为念」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念的对象,「以净为归」就是以极乐净土做我们归宿的目标;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者,以极乐世界为我们安乐的故乡。
再来讲「临终三位」、「临终三爱」、「临终三随」。
临终三位
「临终三位」就是说人临终的时候,心有三种现象:
第一、是「心明了位」。
第二、是「自体爱位」。
第三、是「心不明了位」。
首先「心明了位」,就是临终还没断气的时候,心还很清醒,眼睛还能看,耳朵还能听,五官的作用还清清楚楚;慢慢地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四肢也不能动了,只剩下意识,这个时候就是「自体爱位」。
接着「自体爱位」就是执着自体,执着本身的肉体,也分为三种:就是「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这个「爱」,就是「执着」的意思,这就是「临终三爱」。
先是对丈夫、太太、小孩这些眷属的留恋,以及动产、不动产的执着,因为就要离开了,因此难分难舍,这就是「境界爱」。
等到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四肢不能动,只剩下心念的时候,内心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虽然外在的眷属不能保持,起码这个身体还能…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