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衆生 攝取不舍▪P3

  ..續本文上一頁實踐。譬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心是無條件、平等、主動的,而我們衆生是汙穢、卑賤、無能、無力、卑微、渺小,應該墮入地獄的,但阿彌陀佛完全不計較、不嫌棄。不但要救我們,還要把我們救到極樂世界成佛;不但可以成佛,還是成就如同阿彌陀佛那樣的佛;同樣是無量壽、無量光,具足四十八大願。如果我們能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心,這樣我們會有什麼感受呢?自然對待他人就會像彌陀對我們一樣,不會與他人計較,也能寬諒別人。

   如果我們體會到自己真的是貪瞋癡具足、業障深重、內心汙穢不清淨、急躁沖動、凡事瞋恨與人計較、認爲都是自己對別人錯的卑劣的衆生,真體會到時,這個人就會變得謙卑柔和,凡事覺得自己有錯,不與人計較。

   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是深信「機」、深信「法」。有「機」的深信,人就會謙卑柔和;有「法」的深信,就會對他人恩慈體貼,就好像阿彌陀佛對我們一樣。對「機」深信,會改變我們的氣質,氣質改變,行爲就會改變,行爲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個性就會改變,個性改變命運就會改變。對「法」深信,心性、氣質、行爲、個性也都會改變。另外,念佛如果有寂靜的體會,心境、個性也會改變。

   所以對「機」的深信、對「法」的深信,以及對「念佛」的體會,這叁樣只要具足其中一樣,他的個性都會改變。所以,如果遇到需要我們幫忙,也是我們能力所及的,就會發心想去幫忙,就像阿彌陀佛對待我們一樣。

   我們道場是以念佛爲主,念佛是要往生,而人真的往生時,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做,比如助念、淨身、入殓、作告別式等,這些都是屬于念佛往生所附帶的工作。所以我們學這個法門,應該盡量去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無私、無條件的付出,從而學習阿彌陀佛對需要幫助的人,無私、無條件的布施付出。

   今天我們從彌陀那裏領受到的非常非常多,彌陀使我們離開叁界六道到淨土成佛,我們即使再怎麼付出,都無法與彌陀給予我們的相比。就好像我們得到的是整個中央銀行的錢,而我們給他人的,只是這些錢其中的千萬分之一而已,有付出也幾乎可以說沒有付出。所以我們道場念佛之余,所附帶的助念、告別儀式,蓮友或同修可以盡量培養發心。

   如果實在沒有參與助念等的機緣,最好也要有一、二次實際經驗,當有一天自己的親人往生時,就知道如何處理對往生者最好,才不會聽憑世俗禮儀的處理。對于往生親友如果沒有學佛或淨土的信仰,我們也才有辦法用我們的經驗來引導他,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就好像我的外祖母因爲我的引導,而往生極樂世界一樣。所以經驗是很重要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發心,因爲念佛並不妨礙我們士農工商。念佛是靠佛力,不是靠我們的自力,而且念佛很方便、容易,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都可以念佛。

   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往生決定」,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念佛,是「念念不舍」,絕不會認爲我已往生決定,今後不用念佛或不用多念佛。

   一個念佛人,他既然走在白道上,一定是前進不退,相續不斷的念佛,念念不舍的念佛。念佛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全部,所以只要是走在白道上的人、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往生決定的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和以前完全不同。

   他人生的最終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再來輪回。而且他知道,若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自己一定會墮落輪回;他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名、利、地位、財富,因爲這些轉眼成空。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能讓他了生脫死,往生成佛。

  因爲對「機」、「法」的深信,以及對「念佛」的體會,他的娛樂及習慣也會自然改變,念佛將變成最輕安、最大的娛樂。

   問:我有一個舅舅中風多年,還有一位阿姨也中風,他們都很痛苦,我想向他們介紹本願法門,並祈求阿彌陀佛早日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這樣可以嗎?

   答:可以,希望他們早日離苦。同時要向病者開示,請他們心中不要執著,看清世間的真實相。

   問:平常忙的時候無法念佛,大多只能在閑暇時多念,這樣往生會不會有問題?需要再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嗎?

   答:沒有問題,不需要祈求。只管一直念佛,行勤一生專念。

   問:有時候會因爲世俗的事煩心,念佛也會愈念愈煩,要如何?

   答:可以這樣想,祖師說,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爲什麼我會這麼煩躁?難道我是聖人,事情都是我對而別人錯?難道一定要滿我的意嗎?自我反省後,會知道其實我也有錯,這是我所造的業,是我該承受的,這樣心情就會平複,自然就不會氣忿煩惱。如果一個人總認爲自己是對的,都是別人錯,是別人故意害我,同時不認爲這是自己所造的業,這個人會一直不平 、不滿、生氣、計較。

   學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樂禍福、成敗得失,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而呈現的,如果我們沒有造業,今天我們就是皇帝,或是成仙、成佛了,不會在這凡間輪回。會在凡間輪回,都是過去世我們造了種種的業,只是我們忘記了,但因果不昧,時間一到自然受報。

   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善業多轉生爲人,惡業多墮落地獄,念阿彌陀佛靠佛力,則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機」、「法」的深信,自然就較不會煩惱、計較。

   對于苦境,我們不要純粹認爲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緣,沒有苦,我們很難想要解脫;因爲有苦,才使我們尋求解脫之道。

  所以,我們反而要感謝種種苦的因緣。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時,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因爲有苦,才使我們得以警惕,對厭離娑婆世界的苦與欣慕淨土之樂的心更深,所以應感謝苦。

   如果無法了解這一點,只是一昧的埋怨苦,將會從這個苦進入另一個苦。

   我們今天上午就到此結束。南無阿彌陀佛!

   (2006年5月27日)

  

《念佛衆生 攝取不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