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践。譬如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心是无条件、平等、主动的,而我们众生是污秽、卑贱、无能、无力、卑微、渺小,应该堕入地狱的,但阿弥陀佛完全不计较、不嫌弃。不但要救我们,还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成佛;不但可以成佛,还是成就如同阿弥陀佛那样的佛;同样是无量寿、无量光,具足四十八大愿。如果我们能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心,这样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自然对待他人就会像弥陀对我们一样,不会与他人计较,也能宽谅别人。
如果我们体会到自己真的是贪瞋痴具足、业障深重、内心污秽不清净、急躁冲动、凡事瞋恨与人计较、认为都是自己对别人错的卑劣的众生,真体会到时,这个人就会变得谦卑柔和,凡事觉得自己有错,不与人计较。
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本,是深信「机」、深信「法」。有「机」的深信,人就会谦卑柔和;有「法」的深信,就会对他人恩慈体贴,就好像阿弥陀佛对我们一样。对「机」深信,会改变我们的气质,气质改变,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个性就会改变,个性改变命运就会改变。对「法」深信,心性、气质、行为、个性也都会改变。另外,念佛如果有寂静的体会,心境、个性也会改变。
所以对「机」的深信、对「法」的深信,以及对「念佛」的体会,这三样只要具足其中一样,他的个性都会改变。所以,如果遇到需要我们帮忙,也是我们能力所及的,就会发心想去帮忙,就像阿弥陀佛对待我们一样。
我们道场是以念佛为主,念佛是要往生,而人真的往生时,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做,比如助念、净身、入殓、作告别式等,这些都是属于念佛往生所附带的工作。所以我们学这个法门,应该尽量去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无私、无条件的付出,从而学习阿弥陀佛对需要帮助的人,无私、无条件的布施付出。
今天我们从弥陀那里领受到的非常非常多,弥陀使我们离开三界六道到净土成佛,我们即使再怎么付出,都无法与弥陀给予我们的相比。就好像我们得到的是整个中央银行的钱,而我们给他人的,只是这些钱其中的千万分之一而已,有付出也几乎可以说没有付出。所以我们道场念佛之余,所附带的助念、告别仪式,莲友或同修可以尽量培养发心。
如果实在没有参与助念等的机缘,最好也要有一、二次实际经验,当有一天自己的亲人往生时,就知道如何处理对往生者最好,才不会听凭世俗礼仪的处理。对于往生亲友如果没有学佛或净土的信仰,我们也才有办法用我们的经验来引导他,使他往生极乐世界。就好像我的外祖母因为我的引导,而往生极乐世界一样。所以经验是很重要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发心,因为念佛并不妨碍我们士农工商。念佛是靠佛力,不是靠我们的自力,而且念佛很方便、容易,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可以念佛。
我们这个法门是「平生业成,往生决定」,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念佛,是「念念不舍」,绝不会认为我已往生决定,今后不用念佛或不用多念佛。
一个念佛人,他既然走在白道上,一定是前进不退,相续不断的念佛,念念不舍的念佛。念佛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全部,所以只要是走在白道上的人、受阿弥陀佛救度的人、往生决定的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和以前完全不同。
他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再来轮回。而且他知道,若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自己一定会堕落轮回;他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名、利、地位、财富,因为这些转眼成空。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能让他了生脱死,往生成佛。
因为对「机」、「法」的深信,以及对「念佛」的体会,他的娱乐及习惯也会自然改变,念佛将变成最轻安、最大的娱乐。
问:我有一个舅舅中风多年,还有一位阿姨也中风,他们都很痛苦,我想向他们介绍本愿法门,并祈求阿弥陀佛早日接引他们到极乐世界,这样可以吗?
答:可以,希望他们早日离苦。同时要向病者开示,请他们心中不要执着,看清世间的真实相。
问:平常忙的时候无法念佛,大多只能在闲暇时多念,这样往生会不会有问题?需要再祈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吗?
答:没有问题,不需要祈求。只管一直念佛,行勤一生专念。
问:有时候会因为世俗的事烦心,念佛也会愈念愈烦,要如何?
答:可以这样想,祖师说,我是个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我会这么烦躁?难道我是圣人,事情都是我对而别人错?难道一定要满我的意吗?自我反省后,会知道其实我也有错,这是我所造的业,是我该承受的,这样心情就会平复,自然就不会气忿烦恼。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都是别人错,是别人故意害我,同时不认为这是自己所造的业,这个人会一直不平 、不满、生气、计较。
学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乐祸福、成败得失,都是我们过去所造的业而呈现的,如果我们没有造业,今天我们就是皇帝,或是成仙、成佛了,不会在这凡间轮回。会在凡间轮回,都是过去世我们造了种种的业,只是我们忘记了,但因果不昧,时间一到自然受报。
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善业多转生为人,恶业多堕落地狱,念阿弥陀佛靠佛力,则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机」、「法」的深信,自然就较不会烦恼、计较。
对于苦境,我们不要纯粹认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缘,没有苦,我们很难想要解脱;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寻求解脱之道。
所以,我们反而要感谢种种苦的因缘。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时,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得以警惕,对厌离娑婆世界的苦与欣慕净土之乐的心更深,所以应感谢苦。
如果无法了解这一点,只是一昧的埋怨苦,将会从这个苦进入另一个苦。
我们今天上午就到此结束。南无阿弥陀佛!
(2006年5月27日)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