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于淨宗書院爲蓮友閩南語開示(一)

  

   今天在場的蓮友大多已上了年紀,但恐怕大家對教理還沒有深入了解,雖然平常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可是內心還會有某些懷疑與不安。所以今天利用這個時間和諸位老菩薩座談,是希望能幫助大家解除心中的疑惑,讓大家對于「必定往生」的信心,就像金剛鑽一般,堅定不變。

   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怎麼看這個世界呢?佛陀曾用一個「國王與乞丐」的故事來譬喻說明。

   國王是一國之尊,權威最上、地位最高、勢力最大,而且從小在宮廷長大,幼年時就聘請全國最優秀的老師來教導,受最好的教育;而且擁有最多的財富,享有最高的尊寵,穿戴的是金銀珠寶,吃的是山珍海味。

   現在,國王要到海的對岸,坐的船是用黃金七寶打造的,可以說,不論內或外,國王都擁有最高價值的東西。

   有一個乞丐,既沒有住的地方,穿的衣服也是從垃圾堆拾回來的,乞討不到食物的時候,只能撿馊水桶的東西吃。這個乞丐也要到海的對岸,可是他沒有錢坐船,只能抱著一根浮木,順著潮流漂過去。

   同樣是從此岸到彼岸,一邊是國王坐的豪華金船,一邊是乞丐抓的浮木,可是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巨浪一來,不論是坐金船的國王,或是抱浮木的乞丐,同樣都將沈到海底,喪命海中,不能到達對岸。就地位、學問、權力來說,乞丐跟國王根本不能比,但是就「不能到達對岸」,無法脫離生死輪回這個結果而言,兩個人的命運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佛陀這個譬喻讓我們知道,我們住的這個世間,是「六道輪回」的世間。「六道」就是苦,而且涵蓋非常廣,所以說「苦海無邊」。在無邊的苦海中,從我們「人的眼光」來看,有能力高低、根器深淺,以及智、愚、善、惡、貧、富的差別,但從「佛的眼光」來看,六道衆生的命運都一樣。這一生因爲過去世的福德因緣和合轉世爲國王,未來世卻也可能因緣和合而墮入地獄。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因行善積德而上天堂,或者因爲修持很好,轉而出生在六道境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不過畢竟還在「六道」之中,壽命一到,仍將隨著過去的業繼續輪回。他有可能墮入地獄,等地獄的果報受盡,可能再出世做人,遇到善因善緣行善積德,又出生在色界天或無色界天,………。總之,只要還沒有脫離「六道」,就一定會再輪回,上升或下沈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那先比丘經》有一則「大石乘船」的譬喻。

   有位國王向阿羅漢請教佛法,國王問阿羅漢:「如果一個人一生中沒有遇到佛緣,不知道學佛修行,也沒有遇到善緣,以便行善積德,反而遇到惡人惡境,導致他一生作惡多端,十惡、五逆、謗法,無有慚愧。論理應該墮落阿鼻地獄,可是這種人臨終的時候念幾句佛號,就能脫離地獄之業而往生淨土,這種法我信不來。」

   國王又說:「一個人生的時候,只是殺害一條性命,死後就要墮入地獄,這種法我也信不來。」

   阿羅漢聽完國王的話就問說:「如果拿一粒小石頭放到水面上,它會浮在水面還是沈下去?」國王回答:「當然會沈下去。既然是石頭,不管多小顆都會沈到水底。」

   阿羅漢又問:「假如放一百顆石頭在船上,它會沈下去嗎?」國王說:「當然不會,因爲是在船上。」

   阿羅漢就說:「同樣的道理,一個一生作惡多端的人,罪業非常沈重,就像那一百顆石頭,照說一定會沈入水底,不可能浮上來。可是如果他臨終時念佛,靠著佛慈悲願力的救度,而沒有墮入阿鼻地獄,這就好像把一百顆大石頭放在船上不會沈落一樣。一生只殺害過一個人,罪業相對沒有那麼重,但因爲他沒有靠佛的力量,所以就隨自己的業力墮入地獄,就好像一顆石頭雖然小,因爲不是放在船上,所以就隨著這顆小石頭的重力沈入水底。」國王聽完這個譬喻,恍然大悟,從此相信念佛可以往生淨土。

   娑婆世界又稱爲「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衆生,內心都充滿貪瞋癡慢疑的業力種子,只是有的善多惡少,有的惡多善少,甚或一生作惡多端,不曾行善積德,可是絕對沒有一生都行善積德,不曾做過壞事的人。因爲衆生之所以出生在這個娑婆世界,都有共同的業,共同的本質。

   所以學佛的人,尤其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要自覺是一個五濁惡世的罪惡衆生,就像剛才譬喻裏說的大石頭,必須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船,才能從六道苦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任何人、任何修持,如果不是仰憑佛力,都將如石頭一般沈入海底──再度輪回。

   要怎樣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呢?真正至心「願生極樂世界」,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已經坐上阿彌陀佛的本願船了。這樣的人,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爲有彌陀的本願力,所以不因我們煩惱重、罪業深、妄想多就不能往生。如果認爲,雖然念佛,但是有雜念、煩惱,所以彌陀的救度是不定的,若有這種想法,就是懷疑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不是真正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人。同樣的,如果認爲,道心很強、修行境界較高,而且行善積德,這樣往生較爲可靠,有這種觀念的人,也不是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人。

   真正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會這樣想:雖然自己有罪業,但是罪業不能阻礙阿彌陀佛對我的救度;即使我有功德,但是這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也不增加分毫。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曾學過佛,也曾行善積德,但是因爲沒有靠佛的力量,所以輪回至今。因此就我們這個法門來說,真正的善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真正的惡就是對阿彌陀佛救度的懷疑。

   大部分的人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不念佛的時候沒什麼妄想雜念,一旦念佛,妄想雜念反而多了,這是自然的現象。因爲我們凡夫的本性就是煩惱、妄想雜念,沒有打坐、念佛之前,感受不深,甚至完全沒感覺,誤以爲自己沒有妄想雜念;一旦打坐、念佛,才發覺原來自己貪欲的心、瞋恨的心、妄想的心非常熾烈,好像燃燒的大火,好像翻滾的海浪。

   凡夫這些貪瞋癡慢疑的業力,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業習,對往生是不是有阻礙?要怎麼面對或克服呢?這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說:

   第一,就最根本來說,能克服就克服,不能克服是業力使然,常懷慚愧,不要苦惱,因爲這就是我們凡夫的本質。即使感覺心清淨的時候,業習也並沒有斷根,可是這對一個「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人來說,完全不礙往生。就像剛才所說的,石頭若沒有船來承載,一定沈下去,既然已置于船上,雖不能改變石頭的本性,一樣到達彼岸,因爲往生是靠載運石頭的船。

   第二,我們是佛教徒,是學佛的人,一般人尚且需要具備善良的人格德行,何況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念佛人?所以對于世間的善良德行,應該盡量去做;劣根惡習,則應勤于忏悔修正。

   所以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覺自己有妄想雜念,是正常的、自然的,不用煩惱,因爲這不會阻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就好像我們走在路上,身邊有熙來攘往的人群和車輛,可是沒關系,我們還是一步一步走我們的路。在念佛中,也念佛,也有妄想,念佛妄想、妄想念佛,互相交雜,但是沒關系,我們只要把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不管是雜念或妄想,都不能阻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因爲一個修持淨土法門、願生極樂、專念名號的人,平時就已經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了。

   經典中,佛陀對我們開示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無邊,照滿大宇宙;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任何阻礙,不受山河大地的阻礙,不受一切衆生貪瞋癡妄想雜念的阻礙,只要衆生願生極樂、專念名號,阿彌陀佛便實時以光明來照護他。

   照護,就是使他現生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令他增長福慧善根,臨終就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從開始稱名直到臨終,都處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都安住在阿彌陀佛的本願船之內,不會被遺漏掉,也不會被冤家債主、天魔外道所妨礙。

   阿彌陀佛爲救十方衆生而發四十八大願,其中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就是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廣大願心,也是決定救度我們的保證。

   「十方衆生」,包含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淨、心不清淨……,都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阿彌陀佛是將功德全部白白送給我們,沒有任何條件和標准。不過阿彌陀佛說:「你要真心想來我這個極樂世界,真心給我救,此後真心專念這句名號。不管你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心清不清清淨,有沒有妄想雜念,統統不管。只要隨個人的根器念這句名號,有時間的人多念,沒時間的人少念,較精進的人念多一些,較懈怠的人念少一些。」若是真心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心專一念這句名號,不管是什麼根機,阿彌陀佛說:「必定要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如果這樣的衆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放棄成佛,也就無法成爲「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所以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像」的時候,要想:「我們往生的功德已經成就了,因爲這尊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成佛的佛像。」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心底應該知道:「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已經成就了,因爲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句名號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的名號,豈不是證明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已經成就了?」

   …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