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望,都能夠往生的。
所以,唯有這個法門是所有修行者最後的希望,最後的安慰。
我先講到這裏,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
問:請問「合掌叉手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所說的。是說一個人一生作衆惡業,無有慚愧,臨終時看到地獄的火燒起來,心中非常恐怖驚慌,就像在大海浮沈,期望有人來救,身邊有木頭或草根,他都想抓住。
在那個心情之下,遇到善知識爲他解釋阿彌陀佛的救度,而且只要他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獲得阿彌陀佛的救度。他一聽,就非常懇切的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地獄之火就消失,阿彌陀佛帶著蓮花現前。「慰言罪滅我來迎」,安慰地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可說是「火化紅蓮」,他實時坐上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合掌就是叉手,叉手就是合掌,表示他內心的懇切。
下品下生也是這樣的往生。下品下生往生,就能夠證明任何人都能夠往生。爲什麼?下品下生之人是五逆十惡謗法,臨終才念佛,而且才念了幾句佛號。我們是現在就開始念佛直到臨終,雖然我們煩惱深、罪障重,但沒有像下品下生那麼嚴重的罪業,他都能夠往生,我們怎麼不能往生呢!
那些下品下生的人,信、願、行都非常粗淺,可是他們卻能往生,這就表示往生不是靠自己的功行,是因爲「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了信、願、行。只要念佛,阿彌陀佛都會現身來迎。下品生的人臨終當下,心中必然六神無主,只有驚慌恐怖。善知識在短短的時間,爲他解釋名號的意義,他不可能有時間去詳細思惟這個道理,可是只要他「懇切」希望能夠得救,好像在水中浮沈痛苦的那個人一樣,不管是木頭也好,大樹或大船都好,只要遇到就想抓住。
不過,這也由于他們過去世的善根成熟,所以臨終遇到的是好人;不但是好人,而且是佛門中的善知識。這位善知識所介紹的,不是其它難以解脫的法門,是能夠當下解脫的法門;而且不但解脫,還能往生極樂;不但往生極樂得到成佛的無量光壽,而且得到可以廣度衆生的佛身。
所以在座的諸位今生能夠遇到這個法門,也是宿世有很深的善根,大家要好好珍惜。除了一生專修這個法門不變,也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爲世良民」的世間善人。如果連世間基本的善人德行都做不到,別人一看念佛人竟然是這樣,就讓人失去學佛的心了!而且也可以反觀,如果連基本德行都沒有,或是做不到卻沒有慚愧心,怎麼會是一個深信機法的念佛人呢?
當然,我們都是業障深重的凡夫,雖然念佛,可是念佛的心,小到只有四、五寸的白道而已,而貪欲的心、瞋恨的心、妄想的心,卻廣大得像無邊的大海。但是我們仍然要時時提醒,反觀自照,這樣自然就會常懷忏悔,心漸漸柔軟。另外,也會因爲知道像我們這樣的人,竟然現生就能夠獲得彌陀救度,解脫六道生死輪回,而生起感恩的心。
問:念佛的人遇到家庭、事業、感情或者人際方面的種種苦境、災難,應該要以什麼觀念、心態來面對呢?
答:應以「還債、感恩」的觀念來看待。
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過去行好或做壞,我們已經不記得了,可是檢討我們現世所受是苦是樂,環境是好是壞,就知道過去世是善是惡。所以今生若惡緣逆境多,表示過去有造下欠人的業,這世才有這樣的果報,這豈不是在「償還」嗎?
另外,要有「感恩的心」。今生未學佛便罷,既然有因緣學佛,就要知道即使現在自己正承受著果報,可是這是「重報輕受」;如果不是重報輕受,可能要償還的更多。所以要「感恩」有這個機緣讓我們還債。
另一方面要想,我們往昔造下的深重罪業,今生今世就會停止,不再繼續下去了。因爲不管此世所受的果報多或少,都是宿世的重報輕受,之後我們就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永遠不必再受業報;他日若再回來,是倒駕慈航,來這裏救度衆生啊!能有這樣的觀念,自然就不太會與人計較、憤恨、或爭強鬥勝,而較能逆來順受。
念佛人凡事都應先檢討自己,如果沒有過去的因,就沒有現在的果;點點滴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沒有可怨、可計較的對象。如果能這樣想,心就會比較平和,否則一定會不平、不滿、計較,是是非非越來越多。
問:沒有修行的時候過著享樂、隨心所欲的生活,比較沒有煩惱,反而皈依叁寶有心要修行之後,事情變得更多。請示法師是什麼原因?
答:有可能是剛才所說的「重報輕受」。我們宿世以來造了殺人、偷盜、邪淫、誹謗的罪業,今生今世就要解脫生死輪回,所以過去的業會全部顯現,但那是「重報輕受」。就好像現代的「排毒餐」,吃了以後身體隱藏的病會顯發出來,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病顯發出來之後就不會有重病了。這是一種可能性。
另外,也可能是自己造成的。有很多人學佛,可是自己該盡的責任義務,卻忽略或放棄了,因而産生負面的作用。譬如有的家庭主婦學佛,早上趕道場,下午趕法會,晚上趕共修,家庭沒有好好整理,小孩也沒有好好照顧,引起家人的反感,發生沖突,而産生種種的障礙,這種情形自己就要檢討。
我們學佛,應該讓家人也感到愉悅,對佛法産生好感,使他們因爲自己學佛的改變,而肯定佛法。如果能這樣,不但不會有阻礙,更爲自己與家人帶來福報,學佛要這樣比較圓滿。否則,雖然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但肉體還存在的時候,生活就會有苦惱。
問:臨終時,如果業障現前要怎麼辦?
答:就是剛才所說的,以「還債」、「感恩」的心來對待。
不過,比較重要的是,平常就要交代家人,甚至白紙黑字寫清楚,告訴他們將來自己有病痛時,「小病求醫生,大病求往生」,也就是大病或病重時就不要急救了!希望能在安然、平靜中斷氣,請子孫在旁邊念佛。如果能事先做這樣的安排,不但往生時較沒有障礙,而且也能使家人結佛緣、種善根。
當然,如果真的信受彌陀救度,是現在就往生決定,非關臨終的順或不順。只是如果有事先交代,臨終會比較安然、自在、莊嚴,子孫晚輩知道長輩的心意,心中也較笃定,而臨終者也可減少不必要的急救折磨。所以我們念佛人要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最好先交代家人,並且清楚寫下來。
很多老人家忌諱聽到「死」這個字,但我們念佛人不但對「死」字不忌諱,還要面對「它」,這樣才可以解決「它」。如果現在不敢面對,要等到將來,恐怕就來不及了。
所以學佛人,尤其是念佛人,不貪生、不怕死,肉體敗壞火化之後,骨頭可以磨成粉,也不需要放入骨灰壇或晉塔,可以用灑葬的方式和衆生結緣。我們的靈魂不在墓穴、骨灰罐、牌位上,都要去極樂世界了,還看重這些嗎?如果執著墓地,就是孤魂野鬼,到時隨業受報,那就很悲慘了。
我們真正的故鄉是極樂世界啊!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建設的,都登記我們的名字了!六道是隨業受報的地方,或者地獄、餓鬼、畜牲,或者天人,或者人間,在其中輾轉輪回。
我們只是娑婆世間的過客,客人要出門,准備些必須的衣物用品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學佛念佛的人,生活就是「簡樸」二字──簡單樸素。像我的精舍,只有需要看的書、需要換洗的衣服,及使用的幾項物品而已。除此以外,不會羨慕、不會收藏,有多的東西就捐出去,東西「能用則用,可省則省」,一樣夠了就不需要有兩樣,有舊的就不用新的,要買東西自己帶塑料袋去裝,吃自助餐自己帶筷子,盡量要惜福。如果一個學佛念佛的人,這也要、那也要,有哪一樣是可以帶到極樂世界去的呢?
一開始,我就用「國王與乞丐」的譬喻故事來做引言,一般人看到國王都會生起欣羨之心,看到乞丐就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以佛的眼光來看,不管國王或乞丐,都差別不大。乞丐若是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可確定不久的將來必定成佛,現在已得到無量壽了,如《阿彌陀經》所說的: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及其人民」,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極樂世界的菩薩從那裏來的?就是從十方世界──包括我們所往生去的。所以我們現在願生極樂,專念名號,現在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之一了。
問:平常我也會跟家裏的人講世間的輪回、世間的苦,也鼓勵家人要念佛,可是我覺得家人對叁世輪回的觀念幾乎沒有,總是認爲人死後就一了百了。不知道這一部分要怎樣才能更善巧的讓家人信受?
答:雖然有跟家裏人強調世間善惡報應,有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的叁世因果,而且死了之後還是會繼續輪回,但家人還是不相信,其實這是自然的反應。因爲你說的是道理,但事實如何呢?他自己看不到,問身邊的人,也沒有人看到,怎麼相信呢?一般人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覺得眼見耳聞的現象,才是唯一的真實,因此都用世俗的觀念,來推論佛經的境界與內容,你剛才說的是一般的現象。
除非是宿世善根的人,雖然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可是他會相信。但這種人畢竟太少了,甚至我本身也不是這種銳利根性的人。也因爲這樣,所以我們需要舉出確實有善惡報應、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典故、事實、見證,給家人知道,讓他們做比較,這樣家人才可能從稍有觀念,甯可信其有,進而到真正的相信。
所以,有機會要講因果報應的故事給他們聽,拿這方面的書給他們看,像我們出版的「因果叢書」以及《念佛感應錄》,都有地獄的報應事迹和極樂世界的感應事迹。有…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