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007年3月16日于臺北象山彌陀村淨宗書院)
陳敏齡教授(以下簡稱陳教授):他們都是輔大宗教系所的學生。今天很高興來跟師父請法,首先,我想先請同學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李隆楙同學(以下簡稱李同學):我是李隆楙,研究宗教意識的部份,就是抽象的部份。謝謝!
潘凱倫同學(以下簡稱潘同學):大家好,敝姓潘,潘凱倫,我是宗教所的學生,我研究親鸾的思想,請大家多多指教。
潘俊吉同學(以下簡稱潘同學):師父、老師,各位師兄、師姐,阿彌陀佛。學生也姓潘,名字叫俊吉,研究所一年級生。謝謝!
黃慧祯同學(以下簡稱黃同學):法師,還有各位念佛人,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叫黃慧祯,現在念師大佛研所博士班。(同修補充,慧祯常常來書院,也來聽過慧淨法師開示)
吳翠容同學(以下簡稱吳同學):大家好,我是吳翠容,宗教系畢業,現在打算繼續作宗教學的研究,我有興趣的是在比較宗教學部分。因爲我對佛教的認識比較不深,所以今天是來聽聽大家對佛教的見解。謝謝!
潘同學:師父,不好意思,學生較笨拙一點,想請教師父,爲什麼一般的念佛蓮社大多是依循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師父爲什麼會選擇善導大師爲蓮社的宗祖,而稱爲「善導流」?
慧淨法師:你是問說現在一般念佛團體,是以印光大師的思想爲主要、爲指標、爲主要指導的內容是嗎?
印光大師是近代淨土高僧,他的文鈔可說磅礡浩大,也很通俗易懂,風行整個世界。無論就世間法、出世間法,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基礎佛教或深層的佛法,都有談到;既適合一般初學,老參也能適應;因爲合于現代學淨土者的理念,所以現代學淨土法門的人也很契應。
我們之所以偏依善導大師,是因爲善導大師是集淨土宗大成者,可說是開展一宗一派的開宗祖師。
爲什麼呢?因爲開展一宗的祖師,需要對這個宗派有開宗立教的精神和貢獻。對這一宗的教理須有判教,對行門要有判行,亦即是教有教判,行有行判。有宗名的確立,及其正依經典的確立,並加以有系統、有邏輯、有條理的教判與行判,且有教理的傳承,這樣才能成爲一個宗派。就善導大師而言,這些都很完備,如果看過我編的《善導大師全集》,就能夠了解。
就這一點來講,印光大師就比較不夠。印光大師是廣泛性的把淨土的道理,淺顯地展開,以書信的方式,讓人家容易讀、容易懂,了解淨土法門「信」「願」「行」的脈絡。至于形成一宗一派所應該具備的條件,在印光大師的文鈔裏面,是不夠的。
我們要完整展現淨土宗的教理和教判,所以才以善導大師爲主。善導大師開展的淨土宗,是有這樣的深度。也就是說,印光大師有的,善導大師都有;而善導大師有的,印光大師未必有。
再者,印光大師其實也是受善導大師的啓發。我編的《善導大師全集》後面「附錄」的部份,有一篇〈印光大師贊善導和尚〉。《印光大師文鈔》裏面,贊歎善導大師的地方也很多,附錄那篇,主要是印光大師分門別類,將贊歎善導大師的內容歸納爲十點。其中有一點,印光大師贊歎善導和尚是有大智慧、大神通的大聖人,要把善導大師所說的,當成佛說,因爲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我這樣講,可能比較簡略,有疏漏的地方。我編有〈淨土宗善導流教章〉,分爲十八章,可說是淨土宗這個教派、這一宗的綱領。內容包括教判、行判,宗旨、傳承,所依據的經典,還有宗風、宗徽,也就是一個宗派所應該具備的條件,教章裏面都有編寫。執事請打印出來,給在座各位帶回去看。
潘同學:謝謝師父的回答。
黃同學:我想請問法師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不過這是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我想平常念佛以外,還需要做什麼事嗎?然後,就修行方面來講,以前可能是自己去空想一個問題,而現在是曆緣對境遇到問題了,內心真的有這樣的疑問。可是也不是一下子去解決它,會沈澱很久,有一天它又浮起來,可能就突然想通了。但是,我覺得這樣又有一點慢。所以想請問法師,平常有沒有可以精進用功的地方?
慧淨法師:平常就是念佛,沒事就是沒事,有事的時候要怎樣去對應,是嗎?當然,念佛有佛的加持,念佛可以得到「現當二益」。「現」是指現生的利益,「當」是指當來的利益。所謂當來的利益,就是將來可以離開叁界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至于現在,就是可以消災延壽,增福增慧,這是比較傳統的講法。如果以現代的說法,就是能讓我們出入平安,少苦少惱,甚至各方面都比較順遂如意,遇到事情也能夠逢凶化吉……,這是念佛能夠得到「現當二益」的地方。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冥冥之中,都會有佛的加持。當然有事情的時候,要看事辦事,當盡心盡力之後,就是隨緣,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人要有責任心、榮譽感,同時要有所謂的「報冤行」和「隨緣行」。
「報冤行」──就是當遇到逆境,譬如東西被偷、事業失敗或人家欠債不還,要想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來,我們虧欠人家,現在因緣到了,所以自然別人會來討債。錢財是這樣,感情也是這樣。譬如說戀愛失敗、感情受傷,當然也是過去世我們傷害過人家的感情。推而廣之,婚姻如此,事業也是如此。所以說,逆境惡緣來的時候,我們要有一種「報冤行」。
「隨緣行」──既然是償還過去我們所虧欠別人的,那就要有一種償報冤債的觀念,隨今生今世的緣去償還人家。不應該有不平、不滿,甚至積忿在心中,想要報複的心,這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心態。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這是就逆境來說的。
順境的時候,要想這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就的,不是我有能力,才有如今的順境、成功。所以感恩一切,包括宿世所累積福報,也更加培養福德、創造福德,然後加倍愛惜福德。
所以無論順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種叁世因果的觀念。順境要珍惜,進一步再去培養,而不起驕慢;逆境的時候,就要有一種償還冤債,隨順因緣的觀念。總之,凡事都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責任心,有榮譽感;不要氣餒、不要悲傷、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後無可奈何的時候,也任憑彌陀的安排。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歸付于彌陀,也就是說,人是非常卑微、渺小,非常無能、無力的,人生在世可以說非常的悲苦,所以他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南無」,就是歸命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把我們卑微、渺小、無能無力的生命,汙穢、罪惡的生命,無常、輪回的生命,歸投依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阿彌陀佛,歸投依靠清淨無染、涅槃寂靜的阿彌陀佛,歸投依靠永恒長住、無量壽命的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可以說阿彌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樂禍福的背後,有阿彌陀佛在承擔、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論順逆,他都會想到背後所主宰、依靠的阿彌陀佛,因此就不會那麼的憂悲苦惱,患得患失。
再者,一個念佛人的心中,總是充滿了類似阿彌陀佛的愛心和包容。因爲阿彌陀佛愛我們,會觸動我們去愛別人;阿彌陀佛包容我們,觸動我們的心,也會去包容別人。念佛人熏染阿彌陀佛的佛心,也會流露這樣的氣息,他的貪瞋癡慢疑較淡薄,也比較不會有一般凡夫不平、不滿、氣忿、計較的心態。
當然,我們都還是貪瞋癡的凡夫,都還有很強烈的煩惱習氣,可是對一個念佛人來講,他反觀自省的敏銳度會比較高、比較快,當習氣展現、脾氣發起來的時候,很快就會察覺。所以歸命阿彌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彌陀佛的佛心當中,是熏習著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所以,就是念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慈悲。《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我們念佛人,念念都熏染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自然會受阿彌陀佛的熏陶,有這種心性的轉變。大家可以從這方面去思惟。
潘同學:剛剛法師所說的完全歸依阿彌陀佛,是不是一種所謂的「法爾自然」的狀態,或者說完全他力、完全歸投阿彌陀佛的狀態?就像真宗的那種?
慧淨法師:從這一點來講,也可以這麼說。這就好像在什麼環境長大的人,不須勉強,自然會有那一種身口意的行爲顯現;在什麼家庭長大的孩子,就會有怎樣的行爲。所以有句話說:「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不會有暴力的行爲」,這也是自然法爾的展現。
李同學:師父您好,我一直在思考「自力」和「他力」的問題。法師以前也編過很多淨土真宗的書,我都有看過。那您是像真宗講的,完全摒除自力皈依他力,要怎樣才能做到那種狀態?如何摒除自力?
慧淨法師:最早舉出「他力」兩個字,是中國的昙鸾大師;以此爲形容的,就是龍樹菩薩的《易行品》。《易行品》用坐船形容「他力」──一個人坐在船上,不假自己的造作,自然能從此岸到達彼岸。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船的力量。
當然,古代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現在有飛機,甚至有太空艙,用飛機或太空艙,就是最好的形容。我們坐在飛機上,只要幾個鍾頭,就可以從地球的此端到彼端,難道這是因爲我們有翅膀會飛,還是有神通嗎?不是。我們只是靜靜坐著,可是就自然的、法爾的到那裏了!這不是靠我們的力量,而是靠別的力量,別的力量也叫做「他」。
我們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是靠我們的力量嗎?不是。是「祂」。這個「祂」,不是指別的,指阿彌陀佛的願力…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