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步上解脫道 脫離輪回海
一、 人生即是輪回
人們給人生下種種定義,或添上很多美好的光環,但是,不管怎樣賦予它何種意義,人生的本質就是輪回。
讓我們來深入地思索一下,人生到底是爲了什麼。
一個人如果只滿足于吃喝玩樂和睡覺,那麼,在本質上,他與動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爲他出生、長大、衰老,直到死亡,最終除了很多垃圾之外,什麼也沒有留下。進一步,如果一個人除了吃喝睡覺還在文化藝術等方面有一些追求,那麼他的生命看來有了一些價值,但只是他自己活得有意義了一些,當他死後,還是只留下些垃圾而已,所不同的只是垃圾不同一些罷了,在本質上還是與動物無異。再進一步,如果一個人除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文化需求之外,還爲國家、爲社會作出一些貢獻,那麼他除了留下垃圾之外,還留下了一些能給人以益處的精神或物質産品,那麼就與動物有所區別了。但是,我爲你,你爲他,他爲我,到頭來,你、我、他還是生活在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上,盡管生存的層次不同,但還是沒有從本質上徹底改變人類自己的命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還是在輪回之中,一切的生老病死等苦始終與人類形影相隨,短暫的快樂,終究被無限的痛苦所代替。總體來看,人類還是只給這個世界留下垃圾,只是將一切可利用的東西“變寶爲廢”。當宇宙變遷,地球毀滅,人類全部滅迹,磨滅不了的心識,則到其他星系投生。其他任何星系也是一樣的狀況,一樣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星系的生命形態,不管是什麼社會形態,無一不是輪回。用現代辯證法的話來說,輪回即是事物周期性發展變化,不變是相對的,變化則是絕對的。
說到這裏,有人會說這樣的世界觀太消極。這種觀點是不對的。超越輪回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非有十分積極的人生觀不可。所以說我們行佛陀事業的人,世界觀最積極。我們的目標是超越輪回,超越痛苦,獲得永恒的幸福。
人類還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生存的命運嗎?真的有永恒的幸福嗎?那種超越輪回之說只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幻想吧?不,超越輪回、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生存的命運、獲得永恒的幸福不是幻想,因爲有不少的人已經獲得了成就,達到了目的。請你跟我到佛陀的世界去暢遊,你就會知道我說的話真實不虛。
1、 輪回的存在
人死了之後是否真的會輪回?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中國、印度和英國等很多國家“再生人”的記錄,美國關于“靈魂出竅”時人體減輕的研究,還有活佛轉世在西藏乃至世界各地發生,這一切事實都無可辯駁地向人們傳遞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信息:人並非僅僅是一個物質的東西,人的生命也並非“人死燈滅”。人類除了肉身這具生物體之外,肯定還有一些什麼不能爲目前的自然科學所認識的東西。其實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以他無礙的智慧向人類揭示了這樣的一個真理:人類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都有一個能獨立于生物實體的精神——心識。這就是輪回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還想告訴你,輪回不僅發生在生——死——生的過程中,輪回還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每一個人一生中的不同生命階段裏,也時時發生在你身邊的一切事物中。
輪回不僅是分段生死著的生命在輪回,在同一階段的生命中,也不斷地表現出輪回。你吃夠了就飽,然後又會餓,餓了又要吃,這是一種輪回。當你瞌睡了,就要睡,睡夠了就會醒來,然後又會瞌睡,這是一種輪回。當你精神飽滿時,你會有性欲沖動,就渴望發泄,發泄之後,你就疲憊不堪,當你養足精神之後,又會有性欲沖動,這是一種輪回,你對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追求也是一樣的,渴望,追求,餍足,再渴望,再追求,再餍足,也都是輪回。生命的本質是變異,變異就有輪回。生命的輪回,在以各種不同的迹象向人類展示了它存在的消息,但我們不可能用一生一世來證明,就象一只在秋天誕生的蜜蜂無法見到春天。我們也不能用物質規律去認識心靈的現象,正如不能用自然科學來解決社會科學的課題一樣。此外,相信輪回的存在,類似于承認數學中的公理注[1] 一樣,這需要的是直覺而不是推理。這種直覺來自于一個人過去世所累積的善根和智慧,僅有思辨的聰明是不夠的。
2、 輪回的本質——相苦,性空
一般人所認識的輪回,是說人死之後,有一個不滅的精神實體(靈魂、神識),又投胎成人。其實,輪回不是這麼一回事。
根據佛陀的教導,沒有一樣實體是可以不滅的。人類和一切有生命與情愛的生物,叫做有情衆生注[2]。他們都有著一個叫做“阿賴耶識”的心識,它象倉庫一樣不斷貯存著每一個有情衆生每一生每一世的善惡業種子。是這個種子庫的相續不斷,造成輪回。這個阿賴耶識不是一個什麼精神實體,是一種不能以凡夫的認知能力理解的存在。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只有當你對佛法有很深的理解並有一定的證悟才能較好地認識。
投胎轉世,簡單地說是這樣的。起“種子庫”作用的阿賴耶識與母腹中的胎兒(或受精卵)的極精微之氣相結合,胎兒就有了“末那識”。這個末那識的功用,是執著阿賴耶識種子庫爲“我”,漸而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生命個體便完善了。在一生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做的一切有漏注[3]之業,經末那識輸入種子庫阿賴耶識,同時其中舊的種子則依外緣而感招並成熟種種果報。隨肉體死亡,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識等七識就消失了,而阿賴耶識不滅,帶著“充實”和更新過的一切種子,進入新的生命體,又在新的生命過程中輸入新的種子。如此循環,即是不斷的輪回。
輪回的外在特點是:其相爲迷,因迷而生種種苦。生老病死無一不是苦,這容易理解。其實,一切的快樂,其本質也都是苦。要是不信,且聽我分析。渴望的過程是苦,餍足之後也是苦。比如,吃飽了是苦,性欲滿足後也是苦,只是這種苦較輕,與饑餓和渴望相比不覺得是苦。享受美食和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似乎是樂,但很快就被餍足之苦所代替。如果細細體味,你會發現,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也不是什麼真正的樂,那只是被另一種苦所代替而已。
說到這裏,有人會絕望地說:輪回是苦,一切有情衆生都在苦海中,無有出期,沒有指望了!不,完全有指望,因爲輪回的本質特點是:其性爲空。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無常的,它沒有一個不變的實質。所以我們可以超越輪回,可以超越痛苦!
[1] 數學中有一個公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一點人人都承認,連動物都知道,但是不能用數學的方法去推理證明。
[2] 有情衆生——包括人類、一切動物、微生物,還有肉眼看不到的非人(如天界的神仙)和鬼類。
[3] 漏——流注、漏泄之意,煩惱的異名。叁界之有情,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瘡門日夜流注泄漏貪、嗔、癡等煩惱,此爲漏。由于煩惱的不斷習染作用,心念流散不絕,得不到正知正見;又由于煩惱所造諸種惡業,使造業者漏失正道,漏落于生死海中。
3、 衆生是怎樣輪回的
衆生依其自身的業力和外緣而投生成不同的生命形態。人和畜生(動物)是生存在現代自然科學所認識的叁維空間裏,其他的衆生的存在形態,則超越上述的叁維空間的。
輪回中的衆生,依其心識狀態不同,可分爲叁個類別,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此叁界衆生因輪回轉生的去向和所處環境的苦樂程度不同,又可分爲六種類別,稱六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
(1)叁界
指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迷妄之有情衆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外相上看是身所處的地方不同,但其根本之不同在于其心識之境界不同。衆生迷于生死輪回等生存界(即有),故又稱作叁有生死,或簡稱叁有因叁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海。
(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欲等有情衆生所居之世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混合而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爲有質礙之義或示現出某種形象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但還具有清淨色質的有情衆生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因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叁)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存,無有質礙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有形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無物質之世界,不能定其方處,從果報勝于色界的角度而言,也常說它在色界之上。依其禅定壽命等之勝劣,共分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天、四空處。
此叁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衆生生死輪回之趣,故爲聖者所厭棄。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能于叁界獄,勉出諸衆生。”即勸叁界諸有情莫以叁界爲安,當勤求解脫。
(2)六道衆生
①天人,又作天衆。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衆生。(有時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衆生。)據經典記載,天人歡喜贊歎佛事,奏天樂,散天花,薰天香,飛行于虛空。以多披挂璎珞,飛于天空,故稱爲飛天,自印度以來,佛教多用以表現其莊嚴。于諸經中,甚少有關色界天人之記載,然欲界六天之記述則頗爲詳備。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黃、黑等七種身色光明,清淨微妙,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等,可隨意變現各種長短大小粗細等形象。其發柔軟潤澤,…
《了義明燈 中篇 步上解脫道 脫離輪回海 一、人生即是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