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治懈怠。
禅定波羅蜜,分叁 : 身心安定、功德呈現、利益衆生的禅定
身心安定
打坐時,身方面,坐姿要對,如金剛跏趺坐、菩薩坐等,脊椎要直,眼微閉或凝視對面虛空,兩肩自然下垂、收下颚、舌尖輕抵上颚、兩手結定印、心性安休印等等。心處于輕松,若常置于急促或緊張等狀況,不但無法入定,反將發瘋。入禅(止觀)的九種方法,亦應學習。
功德呈現
身心都正確無誤後,每天應加強禅坐。剛開始入禅時,心的覺受會如由高地流下的水流般繁忙,次如水入大河般緩緩而流,再如入大海般表面平靜卻內有波浪,最後心如須彌山般的穩定時,遇任何現象都不爲所動,此即禅定力量的呈現,另如神通力、菩提心的産生等都是禅定功德的呈現。
利益衆生的禅
入定時,以密乘四事業(息增懷誅)的觀想法利益衆生。息業即消除他人的業障,如定中以金剛薩埵和自他交換法消除他人的業障。增業即增長他人的智慧、將自己的福德布施他人,如以寶生部的法門祈他人壽命福德增長、以文殊菩薩法增長他人智慧等等定中行善,這些是利益衆生的禅定。
智慧波羅蜜,簡分爲叁:即聞、思、修的智慧。
聞: 即本明之處,聞能生慧。聽聞佛法時,不明白處要明白,每次聽聞都可撷取自己所需和能用的法門,就算看電視(本來出家衆是不宜看),若知如何取舍,也能由世俗中拿到有益修行之處,不一定在聽聞佛法中才受用。如此具智慧的聽聞(聞慧)爲開智慧之門、開佛經之鑰﹗
思 :即思維,思的智慧能使我們深入經藏,轉化斷除我們的疑望,所知、聽聞不會忘記,對治健忘,記憶增長,未明白處能明白。
修: 即實行所思維、知道的法門,若不實行,就算統覽群經亦無多大用處,
就如一位博學的醫師,雖廣閱很多藥典、也有許多藥物,但生病時,不去觀看、也不用這些藥而往生,那是很可惜﹗如此就如知道自己的貪瞋癡慢疑,也知道對治的口訣,卻不去對治,這是很大的失敗﹗因此懂得佛法對治煩惱的方法,就需應用,要能使用、需先實修,實修中,時時修理、改善自己的心,這就是修的智慧。
簡單的講,以上就是入菩薩道。
肆、儀軌內文開示(參閱遍智妙道二十五頁)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相
輪回相續漂泊衆有情
本覺光明界內令歇故
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
文: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相
釋意:這裏所講是我們爲何要皈依?發菩提心?
種種顯現是指一切情器世間的現象,一一觀看便知萬象、萬法都是空,如水中倒月,都是幻化、假象、如影子般虛騙,無一真實。
文:輪回相續漂泊衆有情
釋意:輪回相續乃將水中月的幻象當成真實,衆生便因執著如幻的世間法乃流轉
六道輪回中。希望這些迷途衆生都能轉入佛道,乃以釋尊如國王般發心修行菩薩道,希望成就佛果後救度有情﹗多數衆生均視水中月的幻象爲真,乃執著萬法,今既已知其爲幻、虛假不實,應離開、放下對此假象的執著。
文:本覺光明界內令歇故
釋意:本覺光明爲「佛果」之意,亦爲自性。自心本來光明(即如來藏性),卻沈于五毒(貪瞋癡慢疑)中,去此五毒,光明自顯。界內令歇故,界內即空性,法界中本無任何煩惱,爲斷除煩惱、所知二障的境界,于此內不會執假爲真,執幻爲實。此句乃指勝義菩提心。
文: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
釋意:藏文儀軌中本無大乘的字眼,應是翻譯的需要而加入。四無量即前面已開示的慈悲喜舍…….,我們從今天開始發四無量心以對待衆生,祈成就後將救渡衆生,此句所指爲世俗菩提心。
伍、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巴智仁波切于弟子請求傳授《大般若法》時,曾要求弟子接受完兩小時四無量心的開示後,須到多阿裏冷處修行,弟子受法後,即往山中閉關實修十二年,菩提心自然增長,便回上師處,仁波切告訴他:「你心願已成、已得《大般若經》的精要,修行已圓滿,更甚于我,現在我能給你的只是一些佛學名詞罷了。」仁波切一生專修菩提心、廣教弟子發菩提心,不斷的講說《入菩薩行》……….。某年冬天開示菩提心時,結冰的地上開滿千瓣蓮花(冬天不會長蓮花,西藏也無蓮花),仁波切說:「此爲大家發菩提心的力量,不是我的功德。」入菩薩行內也說:「心裏升起菩提心,凡夫當下成佛子。」佛子即菩薩,具菩提心時,任何所作所爲(就算睡覺)都只爲利益衆生….,智慧菩提自然增長,業障消除,煩惱斷,我執殲滅,通達空性。知道這些菩提心的功德,那麼聽聞任何菩提心的開示即實行,菩提心內已包括所有法,再不需其他法……,我們因此常發此悲空不二的勝義菩提心(非一般的慈悲心。切記﹗)!今天開示到此,我們將聽聞與講授佛法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有情……。
《《不共加行 發心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