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共加行 发心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分三种,但不管发心大小,「成佛」目的是相同。

  

  小如国王般的发心,如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先想办法得到国王的地位,再想如何为人民做事,使天下太平。同样,我们先得到佛果,功德圆满后具度众能力,即救度众生。与下面两者相较,为微小但较易成就的发心。

  

  船夫般(或称舟子般)的发心,如弥勒菩萨的发心。渡河时船夫同时划渡自己和他人一起到彼岸,因此我们修菩萨道时,也鼓励他人一起修、一起成就佛果,这是中等的发心。

  

  牧羊者的发心,为文殊、地藏菩萨等的发心。所有众生度尽后,自己最后成佛,如牧羊的人必站在后面督促所有羊儿返途般,此种发心最大也最难。

  

  二、依道地而分

  

  依所达境界的道、地等齐而分,发心有四种:

  

  1‧胜解行发心:资粮、加行道的发心。

  

  2‧清净增上意乐发心:初地至七地菩萨的发心。

  

  3‧异熟发心:清净地菩萨的发心。

  

  4‧断障发心:佛地的发心。

  

  依发心的体相 分两种:世俗和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世俗的「俗」是具烦恼的意思,藏音为〝根住〞,意思是〝所有不净〞,梵文意义为「迷惑」,中文翻为世俗,世俗的法本来越做越迷惑。资粮道者一般只有世俗菩提心(具烦恼的菩提心),分二为: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举例来说:「现在想去台北而开始准备东西即是〝愿〞,真实出发即是〝行〞;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即是〝愿〞,真实行利益众生的事是〝行〞,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罗蜜是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见道以上的菩提心、真实了悟通达空性的觉心。我们虽尚未具胜义菩提心,但思维四无量以后,会知道些许的空观(总意上会了解,但无法真实的了解),这种总意上对空观的了解亦能代表胜义菩提心。

  

  参、发心(菩萨)学处

  

  菩萨的戒律很多,不是一、两个小时可讲完,也非我们此次专讲的主题。本来菩萨道即不容易懂,需长期学习,如格鲁巴行者一般六年学习并背诵《般若》,能懂些许字意,但仍无法完全了解它的真实意。我们甘肃姆拉寺亦同,从小…..先学因明学,再学四年般若等……。般若戒律有轻、重的不同,传授菩萨戒时会以一到二个月的时间仔细开示,一般通常仅提示基本戒律。

  

  菩萨戒的传承分为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和深观派(龙树菩萨所传),莲花生大师具二种传承,传法时以深观派为主。此戒最重要的是「心」,不同于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需有传承,具传承最好,若无传承,可于佛像或舍利塔前自受戒,若无佛像等实物,则观想诸佛菩萨于对面虚空而自受戒,日课诵戒时也如此观想,在尼泊尔我上师 夏札仁波切(H‧H‧The Chadral Rinpoche)的寺院每天诵菩萨戒,我的寺院姆拉寺早课诵此并忏悔。与别解脱戒相较,菩萨戒和密乘戒很容易破,有任何不好的起心动念即破戒,阿底峡尊者曾说:「我从未破别解脱戒。」阿邦仁波切受比丘戒后常居山上、巴智仁波切等别解脱戒均能持守清净,但阿底峡尊者也曾说:「受菩萨戒后,偶而会犯戒,即犯即忏。但受密乘戒后天天破戒,须每天忏悔」。

  

  发心(菩萨)学处简分为二,即愿菩提心学处(戒律)、行菩提心学处

  

  愿菩提心学处(戒律)

  

  巴智仁波切说:「自他平等、自他交换、重人轻己为愿菩提心学处」,另于《入菩萨行》、《大般若经》、及印度贤宝菩萨所著论文内,也有关于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方法……。

  

  1‧自他平等即四无量心。深思之,众人自然具有……,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他

  

  人也不喜,自己喜欢的、他人也会喜欢。我们现在和其他众生的差别为……我

  

  们已具些许的正知见、知道如何修善、如何了脱生死,因此责任也较重,所以

  

  我们发菩提心……祈愿众生不遇任何困难及不悦事,如己般得到所祈快乐!」

  

  此即自他平等心。

  

  2‧自他交换即将自己所有的功德布施他人。

  

  3‧重人轻己和自他交换法没有很大的差别(部分经论内甚至认为此二者无差异,

  

  能将自己的功德布施他人时,已是重人轻己了!)重人轻己除将自己所有的功

  

  德布施他人,并承受他人的痛苦,观修的方法以气功的方式练习,吸气时观想

  

  所有众生的痛苦化为一股黑气,由自己右鼻吸入体内,吐气时观想自己所有的

  

  功德、财富、健康等化为一股白色的气,由左鼻出,融入众生体内而得到我们

  

  所有的功德利益。刚开始,观想自己前面的父母身受重病、生活穷困、逢各种

  

  遭难,痛苦流泪的求自己帮忙解脱,却无力相助,于是一边观想吸入他们业力

  

  果报的同时,一边祈求诸佛、菩萨加持,祈愿他们得到自己所有的功德福报、

  

  远离病痛、穷困等…..,最后观想顶上金刚萨埵发光净除自身所有不净过染,

  

  早晚如此练习,并慢慢将观想的对象推衍到所有六道众生﹗《入菩萨行》内对

  

  此记载得很清楚,可多阅读。

  

  行菩提心学处

  

  即行六度波罗蜜,六度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若每度分三,有十八种;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将每度分六,计三十六等等……。今天我们以每度分三而谈,而细分时的用语,因传承的不同也有稍许差异……。

  

  布施波罗蜜,分三为财施、法施、无畏施。无论何种布施,必要具足四个条

  

  件(即四种不净转为清净的要件)……:

  

  1、心念要正确

  

  不应有为功德福报或名声利益而行布施的心念。功德福报于布施时自然

  

  具足,本不需多求,应以慈悲喜舍心帮助他人,并将功德回向所有众生。

  

  2、布施的功德或物品应清净

  

  不管吃、穿、受用等各种布施,应能帮助而无害于人,如枪、*、毒

  

  药等类物品不可布施。

  

  3、布施的方向要对

  

  如布施的对象拿了钱后,用以买鸡杀生或买卖毒品时,不应布施。每逢

  

  托钵的僧众(是福田),逢人募化印经、造佛像、建佛寺、舍利塔等行

  

  善业时,应能尽己力行布施。因此观察清楚再布施很重要。

  

  4、布施的方法要清净

  

  不论布施大或小,自己都以尊敬、清净的身口意三门去做。

  

  以上四种清净方式的布施,功德会很快成熟,任缺一种,则不易成熟﹗

  

  财施乃以钱财等受用的东西布施给他人。

  

  法施乃为他人讲善恶差别、取善去恶的方法。法施时应持守戒律(菩萨戒、密乘戒),对佛法不具信、未成熟的众生不行法施,否则失去对佛法的尊重。

  

  无畏施乃指救人于命危,如放生、救人于危难、临终时以颇瓦法或超度法(往生净土捷道法)超荐等‥属之﹗

  

  持戒波罗蜜,分三:

  

  1、摄戒律仪(禁止恶行戒):断一切恶业,诸恶莫作。

  

  2、摄善法戒:身口意三门广行一切善业,众善奉行。

  

  3、利生戒(饶益有情戒):利益众生的戒,对初学者较难,但不论能力大小

  

  都尽力而行。就算身、口无法做到,也从心开始,如念经修行时先发菩提心、结束时将所有功德回向众生等皆是‥‥。

  

  忍辱波罗蜜,分三为耐怨害人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1.耐怨害人忍

  

  他人伤害、打骂自己时,想……这是应该的、是以前对他人如此,今天承受相同的果报。别人恩将仇报伤害自己时,不起烦恼痛苦而乐意的接受,即为耐怨害人忍。

  

  2. 安受苦忍(忍法苦行忍)

  

  遇任何困难都乐意接受,如僧众守持四法:「他人骂我、我不还骂,他人怒我、我不还怒,他人打我、我不还打,他人告我、我不还告。」此虽为释迦牟尼佛对僧众所说,但在家众受菩萨戒后也应实行这些。初学者就算无法清净持守所有戒律,也应尽力去做,慢慢….智慧和菩提心会增长。他人骂我而造口业时,除不理会、不还口外,心里并祈望他不再造口业。他人生气时、自己不造意业,打自己时、不造身业,并想是自己的过失,现在业果成熟而被指责教训,不去反对他﹗

  

  3.谛察法忍(无生法忍)

  

  小乘行者承认「人无我」,但不承认「法无我」,如阿底峡尊者有二弟子,其一为小乘行者,当尊者为他开示「人无我」时,觉得非常法喜,但开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却说: 「尊者毁谤佛陀、毁谤法……。」大乘行者需相信空性、不离空性、时常观空并同时承认二者,此为谛察法忍。

  

  修忍辱的方法,《入菩萨行》内提到九种、《菩萨论》内有五种,讲法很多,此处的分法是依据往昔成就者修行的方法。

  

  精进波罗蜜

  

  即全心全力的修行,分三为: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足精进。

  

  披甲精进

  

  修行碰到任何困难时,心不会退转,如带盔甲般的面对、忍辱并加强努力。

  

  加行精进

  

  每天早晚课时,心不放逸。今天的功课,也绝不会留到明天,时时努力不懈。

  

  不满足精进

  

  不满足自己的修行,不会自认今天已很努力,明天就休息懈怠,如有些人会自认四加行已经修完‥‥可以休息一个月、半年,或说我已听过四加行、《入菩萨行》的开示,不用再听等等的话,需知…..每次的听闻都会增长的智慧,更何况我们亦需如皈依戒所载「‥‥直至菩提我皈依‥‥」的精勤不懈、善法不断,更不觉满足‥‥。我们需每天不断的闻思修,使智慧日增……,此精进心能…

《《不共加行 发心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