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叁種,但不管發心大小,「成佛」目的是相同。
小如國王般的發心,如釋迦牟尼佛的發心,先想辦法得到國王的地位,再想如何爲人民做事,使天下太平。同樣,我們先得到佛果,功德圓滿後具度衆能力,即救度衆生。與下面兩者相較,爲微小但較易成就的發心。
船夫般(或稱舟子般)的發心,如彌勒菩薩的發心。渡河時船夫同時劃渡自己和他人一起到彼岸,因此我們修菩薩道時,也鼓勵他人一起修、一起成就佛果,這是中等的發心。
牧羊者的發心,爲文殊、地藏菩薩等的發心。所有衆生度盡後,自己最後成佛,如牧羊的人必站在後面督促所有羊兒返途般,此種發心最大也最難。
二、依道地而分
依所達境界的道、地等齊而分,發心有四種:
1‧勝解行發心:資糧、加行道的發心。
2‧清淨增上意樂發心:初地至七地菩薩的發心。
3‧異熟發心:清淨地菩薩的發心。
4‧斷障發心:佛地的發心。
依發心的體相 分兩種:世俗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世俗的「俗」是具煩惱的意思,藏音爲〝根住〞,意思是〝所有不淨〞,梵文意義爲「迷惑」,中文翻爲世俗,世俗的法本來越做越迷惑。資糧道者一般只有世俗菩提心(具煩惱的菩提心),分二爲: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舉例來說:「現在想去臺北而開始准備東西即是〝願〞,真實出發即是〝行〞;希望衆生離苦得樂即是〝願〞,真實行利益衆生的事是〝行〞,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羅蜜是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見道以下的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見道以上的菩提心、真實了悟通達空性的覺心。我們雖尚未具勝義菩提心,但思維四無量以後,會知道些許的空觀(總意上會了解,但無法真實的了解),這種總意上對空觀的了解亦能代表勝義菩提心。
參、發心(菩薩)學處
菩薩的戒律很多,不是一、兩個小時可講完,也非我們此次專講的主題。本來菩薩道即不容易懂,需長期學習,如格魯巴行者一般六年學習並背誦《般若》,能懂些許字意,但仍無法完全了解它的真實意。我們甘肅姆拉寺亦同,從小…..先學因明學,再學四年般若等……。般若戒律有輕、重的不同,傳授菩薩戒時會以一到二個月的時間仔細開示,一般通常僅提示基本戒律。
菩薩戒的傳承分爲廣行派(阿底峽尊者所傳)和深觀派(龍樹菩薩所傳),蓮花生大師具二種傳承,傳法時以深觀派爲主。此戒最重要的是「心」,不同于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需有傳承,具傳承最好,若無傳承,可于佛像或舍利塔前自受戒,若無佛像等實物,則觀想諸佛菩薩于對面虛空而自受戒,日課誦戒時也如此觀想,在尼泊爾我上師 夏劄仁波切(H‧H‧The Chadral Rinpoche)的寺院每天誦菩薩戒,我的寺院姆拉寺早課誦此並忏悔。與別解脫戒相較,菩薩戒和密乘戒很容易破,有任何不好的起心動念即破戒,阿底峽尊者曾說:「我從未破別解脫戒。」阿邦仁波切受比丘戒後常居山上、巴智仁波切等別解脫戒均能持守清淨,但阿底峽尊者也曾說:「受菩薩戒後,偶而會犯戒,即犯即忏。但受密乘戒後天天破戒,須每天忏悔」。
發心(菩薩)學處簡分爲二,即願菩提心學處(戒律)、行菩提心學處
願菩提心學處(戒律)
巴智仁波切說:「自他平等、自他交換、重人輕己爲願菩提心學處」,另于《入菩薩行》、《大般若經》、及印度賢寶菩薩所著論文內,也有關于自他平等、自他交換的方法……。
1‧自他平等即四無量心。深思之,衆人自然具有……,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他
人也不喜,自己喜歡的、他人也會喜歡。我們現在和其他衆生的差別爲……我
們已具些許的正知見、知道如何修善、如何了脫生死,因此責任也較重,所以
我們發菩提心……祈願衆生不遇任何困難及不悅事,如己般得到所祈快樂!」
此即自他平等心。
2‧自他交換即將自己所有的功德布施他人。
3‧重人輕己和自他交換法沒有很大的差別(部分經論內甚至認爲此二者無差異,
能將自己的功德布施他人時,已是重人輕己了!)重人輕己除將自己所有的功
德布施他人,並承受他人的痛苦,觀修的方法以氣功的方式練習,吸氣時觀想
所有衆生的痛苦化爲一股黑氣,由自己右鼻吸入體內,吐氣時觀想自己所有的
功德、財富、健康等化爲一股白色的氣,由左鼻出,融入衆生體內而得到我們
所有的功德利益。剛開始,觀想自己前面的父母身受重病、生活窮困、逢各種
遭難,痛苦流淚的求自己幫忙解脫,卻無力相助,于是一邊觀想吸入他們業力
果報的同時,一邊祈求諸佛、菩薩加持,祈願他們得到自己所有的功德福報、
遠離病痛、窮困等…..,最後觀想頂上金剛薩埵發光淨除自身所有不淨過染,
早晚如此練習,並慢慢將觀想的對象推衍到所有六道衆生﹗《入菩薩行》內對
此記載得很清楚,可多閱讀。
行菩提心學處
即行六度波羅蜜,六度細分的方法有很多種,若每度分叁,有十八種;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將每度分六,計叁十六等等……。今天我們以每度分叁而談,而細分時的用語,因傳承的不同也有稍許差異……。
布施波羅蜜,分叁爲財施、法施、無畏施。無論何種布施,必要具足四個條
件(即四種不淨轉爲清淨的要件)……:
1、心念要正確
不應有爲功德福報或名聲利益而行布施的心念。功德福報于布施時自然
具足,本不需多求,應以慈悲喜舍心幫助他人,並將功德回向所有衆生。
2、布施的功德或物品應清淨
不管吃、穿、受用等各種布施,應能幫助而無害于人,如槍、*、毒
藥等類物品不可布施。
3、布施的方向要對
如布施的對象拿了錢後,用以買雞殺生或買賣毒品時,不應布施。每逢
托缽的僧衆(是福田),逢人募化印經、造佛像、建佛寺、舍利塔等行
善業時,應能盡己力行布施。因此觀察清楚再布施很重要。
4、布施的方法要清淨
不論布施大或小,自己都以尊敬、清淨的身口意叁門去做。
以上四種清淨方式的布施,功德會很快成熟,任缺一種,則不易成熟﹗
財施乃以錢財等受用的東西布施給他人。
法施乃爲他人講善惡差別、取善去惡的方法。法施時應持守戒律(菩薩戒、密乘戒),對佛法不具信、未成熟的衆生不行法施,否則失去對佛法的尊重。
無畏施乃指救人于命危,如放生、救人于危難、臨終時以頗瓦法或超度法(往生淨土捷道法)超薦等‥屬之﹗
持戒波羅蜜,分叁:
1、攝戒律儀(禁止惡行戒):斷一切惡業,諸惡莫作。
2、攝善法戒:身口意叁門廣行一切善業,衆善奉行。
3、利生戒(饒益有情戒):利益衆生的戒,對初學者較難,但不論能力大小
都盡力而行。就算身、口無法做到,也從心開始,如念經修行時先發菩提心、結束時將所有功德回向衆生等皆是‥‥。
忍辱波羅蜜,分叁爲耐怨害人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1.耐怨害人忍
他人傷害、打罵自己時,想……這是應該的、是以前對他人如此,今天承受相同的果報。別人恩將仇報傷害自己時,不起煩惱痛苦而樂意的接受,即爲耐怨害人忍。
2. 安受苦忍(忍法苦行忍)
遇任何困難都樂意接受,如僧衆守持四法:「他人罵我、我不還罵,他人怒我、我不還怒,他人打我、我不還打,他人告我、我不還告。」此雖爲釋迦牟尼佛對僧衆所說,但在家衆受菩薩戒後也應實行這些。初學者就算無法清淨持守所有戒律,也應盡力去做,慢慢….智慧和菩提心會增長。他人罵我而造口業時,除不理會、不還口外,心裏並祈望他不再造口業。他人生氣時、自己不造意業,打自己時、不造身業,並想是自己的過失,現在業果成熟而被指責教訓,不去反對他﹗
3.谛察法忍(無生法忍)
小乘行者承認「人無我」,但不承認「法無我」,如阿底峽尊者有二弟子,其一爲小乘行者,當尊者爲他開示「人無我」時,覺得非常法喜,但開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卻說: 「尊者毀謗佛陀、毀謗法……。」大乘行者需相信空性、不離空性、時常觀空並同時承認二者,此爲谛察法忍。
修忍辱的方法,《入菩薩行》內提到九種、《菩薩論》內有五種,講法很多,此處的分法是依據往昔成就者修行的方法。
精進波羅蜜
即全心全力的修行,分叁爲: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足精進。
披甲精進
修行碰到任何困難時,心不會退轉,如帶盔甲般的面對、忍辱並加強努力。
加行精進
每天早晚課時,心不放逸。今天的功課,也絕不會留到明天,時時努力不懈。
不滿足精進
不滿足自己的修行,不會自認今天已很努力,明天就休息懈怠,如有些人會自認四加行已經修完‥‥可以休息一個月、半年,或說我已聽過四加行、《入菩薩行》的開示,不用再聽等等的話,需知…..每次的聽聞都會增長的智慧,更何況我們亦需如皈依戒所載「‥‥直至菩提我皈依‥‥」的精勤不懈、善法不斷,更不覺滿足‥‥。我們需每天不斷的聞思修,使智慧日增……,此精進心能…
《《不共加行 發心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