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加行 发心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四)
我们首先发菩提心,祈愿众生能离苦得乐而于此听闻佛法……。
我们今天所谈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入门,也是大乘佛法特有、其他宗派所无……。菩提于梵文为Buddha,中文译为「佛」,就是觉心 (觉悟的心),放开我们的自私、希望众生得到佛果的心,就是菩提心。因此发菩提心,即要慈悲的对待众生、希望所有众生得到佛果。世俗谛里,皈依和发心是不同,但在胜义谛……皈依和发心则相同,都是了悟、圆证空性的见地。
壹 培养菩提心之道
培养菩提心的方法很多,源自印度大成就者依经典写出很多关于发菩提心的论文,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阿底峡尊者的《 菩提道灯论》等……。西藏修习菩提心较普遍的方法有三种,其他也有些小教派或依上师口诀的观修法等…。在这里,我们仅略说这三种普遍培养菩提心的方法:
一、因果七诀发菩提心法
二、四无量心修习菩提心法
三、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换菩提心。
因果七诀发菩提心法
此法,莲师于西藏时即有,依大般若经所写出,阿底峡尊者专修并在西藏提倡;宗喀巴大师写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解释菩提道灯论)内也详细记载此法。什么是因果七诀?如何观修?即……
1﹑知母:即了解所有众生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
无始以来我们在六道中轮回,众生都曾为我们的父母,这不只佛经上记载,
巴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论》内也述及一故事以为惕:「某日嘎答亚
纳大师(为释迦牟尼佛弟子)托钵到一户人家前,见此户夫妻正在吃鱼肉,
身边有一小孩、门前有一只狗,大师以神通观此因果……,此鱼正是他们
前世的父亲,狗为其母,而小孩正为其前世的敌人。」六道的轮转都是如
此……,前世的敌人为我们此世的父母、亲戚,此世的父母亲戚则是以前的
敌人, 敌人曾为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曾为敌人的父母,众生在轮回里轮转如
此,定需明白!
2念恩: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惠,方法有四种:
思维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得此暇满人身是父母的恩。
第二﹑思维父母给我们生命。生下我们,父母不只给我们生命,并且保护我们
的生命,我们才得以活存﹗
第三﹑思维父母给我们的受用。受用即生活,由小起,给我们吃、穿温饱等受用。
第四、思维父母给我们教育。纵然父母不懂得佛法,但教育我们世间法的待人
处世等道理。
除以上,并一一细思父母对我们的其他恩德,但不观察他们的过失或对我们不好之处。对我们有恩的对象,首先思维母亲、父亲,次为亲戚(累世来都曾为我们的父母)、周遭的人、六道众生等等,一一慢慢思维他们的恩德。
3报恩:我们前世的父母现在沉沦六道轮回中,虽然想得到快乐,却不知如何修善
(不知得到快乐的方法),我们有幸遇到上师及佛法,略知善恶的差别,也知如
何修善、去恶,因此有责任帮忙父母,报答他们的恩惠。
4慈心: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得到永远不变的乐及乐因,乐是快乐,乐因是我们的善
业。
5悲心:希望轮回中受苦的众生都离开一切苦及苦因。离开一切苦的方法就是由
此时起我们要修善去恶,成佛后具广大力量帮忙众生,现在我们心里思维、同
情他们的痛苦,未来能真实利益他们。
6增上意乐心(诚恳心):自己一定要有服务、利益众生如此确定的心,身口意三
门也一定用在此上。
7菩提心(至高无上的发心):希望所有众生(以前的父母)依次得到天人、阿罗
汉、菩萨、而至最终的佛果。
以上七种观修法为阿底峡尊者传下,本载于《般若经》内。
四无量心修习菩提心法
思维四无量心以培养菩提心的方法,是根据《大般若经》而出,为印度的慧增菩萨和西藏的隆钦巴大师所传下。思维的方法各教派虽不同,但发四无量心时定要具足正见即「无我智慧见、空性见、菩提心」,菩提心是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佛果、帮忙众生的心,「无量」意为不可思议、没有限制。一般有限制的慈悲喜舍,如只对亲戚、儿女慈悲,对他人则无,此为〝四梵住〞,是离开菩提心、不具空性见(无我智慧)的发心,以后可得天人、梵天的果报,不会成就菩萨或佛果。修四无量心时,不会依照慈、悲、喜、舍的顺序而修,我们先修舍心,再发慈心、悲心、喜心,此于隆钦巴大师的《心性安休论》、巴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论》内都提及……。
舍无量心
为什么先发舍心呢?为了清净我们偏私的念头,因此先发舍心。若先发慈心却己心难除偏私,那么我们所发的四无量心就不是菩提心。所谓舍,就是舍掉执着、偏私的心,舍掉对亲戚具爱心、对敌人狠心的心,如此的分别心定要消灭,发舍心能产生平等的菩提心。
如何修舍心?如以上嘎答雅纳的故事,常思维亲戚、家人、敌人跟自己相聚的因果关系,敌人是我们修行上很重要、所必须,有他们,我们忍辱波罗蜜会增长圆满,因此不可舍去敌人。而敌人和亲人本相互轮转,多思维此「亲敌轮转」的道理,慢慢的….我们亲敌之念即消失,这就是舍无量心。
慈无量心
如前面所说「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即是慈无量心。乐就是欢喜心,具此心,身就不具痛苦,身心本相续,心里痛苦,身体也会痛苦,反之,心、意常具快乐,身体病痛之因减少,就算外在生活条件很差,也不会难过痛苦,如密勒日巴大师山洞中苦修,没有吃、穿等受用,但因具快乐、欢喜心而唱出许多金刚道歌;隆钦巴大师苦修时,冬天睡于麻袋内、吃树皮,心里很快乐,写出很多诗歌、论文。心里常具快乐、欢喜,不为外在条件的差异起烦恼,少烦恼则少病苦,这就是乐。
乐因就是善业,它的果报就是乐,因此我们修十善、断十恶。修十善即自然得十善的果报,不要要求、希望很快得到善报,心中不在意也不勉强。
修慈心者,应以身慈、语慈、意慈对待众生,身慈者对他人必有礼貌、微笑以对、恭敬别人、不会动粗;语慈者对他人必出慈祥和蔼、悦耳的言语,没有粗鲁、责骂、不礼貌的话,别人不喜欢听的话不会说;意慈即心里不起瞋恨心,遇他人不善的态度、言语等,必忍辱。《入菩萨行》里曾说:「于诸有情,必以慈心、慈目、慈语相对」。
悲无量心
就是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苦分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人有是非的感觉、对肉身有执着即有苦,龙树菩萨在《中观论》内也说:「身体有觉受就有我执,有我执就起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因此身是苦根。」我们追求世界上的物质都是为了这个身体,得不到时心里产生痛苦难过,这是苦之一。
苦因是不善业(即恶业),所有不善的事情都是苦因,苦因成熟就得苦报。因此不管身体状况好坏或碰到任何难境,定要不离菩提心、不失对三宝的信心。有人碰到困难,便对三宝产生退转心,说:「我一直在修行、念经、拜佛,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往所造很细的因果,阿罗汉也不会知道,但能确定的是……现在的果必为以前的因,这些人虽然常行善业、也精进修行,仍遇困难或病痛,均为前世所造恶业现在成熟。众生业障深重,无法经由剎那的加持或短暂的修行即消除所有罪业,持续恒久的修行能慢慢消除累世所积业障,现在的痛苦、病痛就是消灾、除业障,纳戚透美仁波切曾说:「修行时,如果生病,我喜欢!病痛是消除业障的现象,此时成熟,日后免下地狱苦。」修行目的之一既为消除业障,生病即圆满自己的心愿,因此应觉欢喜!若无病痛,也觉欢喜,用此健康的身体,多行善业,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了知如此,碰到任何困难、病痛,心不会退转,并希望能为众生承受所有苦…..,我们已修行佛法,知道如何观修,不畏惧困难,对所有众生广发同情心、菩提心。
观修悲心的方法,首先……观想自己最喜欢、钟爱的人正沦于恶鬼或地狱道中受苦,我们不知如何帮忙,乃祈求诸佛菩萨加被、帮助他脱离一切苦,再次,一一观想周遭的人、陌生人、敌人等……,此为经由悲心培养菩提心的方法。
喜无量心
即祈愿众生永远不离开快乐的心。如听闻他人的善业即起欢喜心,随喜他的功德,为他回向,不起嫉妒心;听到他人的好名声、高地位(他此时所需)也随喜,但如依于恶业而得的利养等,不可随喜;其他如……闻成就者的转世时随喜,闻诸佛任何愿力时随喜,并视为自己的愿力,听闻任何善业时我们都随喜…..。其他较细部分……如闻地狱道众生投胎天道、恶鬼道众生得暇满人身等,起欢喜心并随喜。观修喜无量心的方法,首先观想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已离开一切苦、得菩萨果、往生净土而发欢喜心,并如前述般一ㄧ观想周遭之人、陌生人、仇敌等都如自己父母般的离苦得乐……。
上述即为以四无量心修习菩提心的方法。
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换菩提心。
此于寂天菩萨所作《入菩萨行》内提及,巴智仁波切、前噶当派修行者等均以自他交换法观修菩提心,又依巴智仁波切和隆钦传承一些大成就者说:「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法应放于(发心)菩萨学处愿菩提心的戒律上。」因此我们稍后开示。
贰、发心的体性
一、依发心大小 二、依道地而分 三、依发心的体相
一、依发心大小
发心因大小的差异而…
《《不共加行 发心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