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加行 發心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四)
我們首先發菩提心,祈願衆生能離苦得樂而于此聽聞佛法……。
我們今天所談是發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入門,也是大乘佛法特有、其他宗派所無……。菩提于梵文爲Buddha,中文譯爲「佛」,就是覺心 (覺悟的心),放開我們的自私、希望衆生得到佛果的心,就是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即要慈悲的對待衆生、希望所有衆生得到佛果。世俗谛裏,皈依和發心是不同,但在勝義谛……皈依和發心則相同,都是了悟、圓證空性的見地。
壹 培養菩提心之道
培養菩提心的方法很多,源自印度大成就者依經典寫出很多關于發菩提心的論文,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阿底峽尊者的《 菩提道燈論》等……。西藏修習菩提心較普遍的方法有叁種,其他也有些小教派或依上師口訣的觀修法等…。在這裏,我們僅略說這叁種普遍培養菩提心的方法:
一、因果七訣發菩提心法
二、四無量心修習菩提心法
叁、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換菩提心。
因果七訣發菩提心法
此法,蓮師于西藏時即有,依大般若經所寫出,阿底峽尊者專修並在西藏提倡;宗喀巴大師寫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爲解釋菩提道燈論)內也詳細記載此法。什麼是因果七訣?如何觀修?即……
1﹑知母:即了解所有衆生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
無始以來我們在六道中輪回,衆生都曾爲我們的父母,這不只佛經上記載,
巴智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論》內也述及一故事以爲惕:「某日嘎答亞
納大師(爲釋迦牟尼佛弟子)托缽到一戶人家前,見此戶夫妻正在吃魚肉,
身邊有一小孩、門前有一只狗,大師以神通觀此因果……,此魚正是他們
前世的父親,狗爲其母,而小孩正爲其前世的敵人。」六道的輪轉都是如
此……,前世的敵人爲我們此世的父母、親戚,此世的父母親戚則是以前的
敵人, 敵人曾爲我們的父母,我們也曾爲敵人的父母,衆生在輪回裏輪轉如
此,定需明白!
2念恩:思維父母對我們的恩惠,方法有四種:
思維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得此暇滿人身是父母的恩。
第二﹑思維父母給我們生命。生下我們,父母不只給我們生命,並且保護我們
的生命,我們才得以活存﹗
第叁﹑思維父母給我們的受用。受用即生活,由小起,給我們吃、穿溫飽等受用。
第四、思維父母給我們教育。縱然父母不懂得佛法,但教育我們世間法的待人
處世等道理。
除以上,並一一細思父母對我們的其他恩德,但不觀察他們的過失或對我們不好之處。對我們有恩的對象,首先思維母親、父親,次爲親戚(累世來都曾爲我們的父母)、周遭的人、六道衆生等等,一一慢慢思維他們的恩德。
3報恩:我們前世的父母現在沈淪六道輪回中,雖然想得到快樂,卻不知如何修善
(不知得到快樂的方法),我們有幸遇到上師及佛法,略知善惡的差別,也知如
何修善、去惡,因此有責任幫忙父母,報答他們的恩惠。
4慈心:就是希望一切衆生得到永遠不變的樂及樂因,樂是快樂,樂因是我們的善
業。
5悲心:希望輪回中受苦的衆生都離開一切苦及苦因。離開一切苦的方法就是由
此時起我們要修善去惡,成佛後具廣大力量幫忙衆生,現在我們心裏思維、同
情他們的痛苦,未來能真實利益他們。
6增上意樂心(誠懇心):自己一定要有服務、利益衆生如此確定的心,身口意叁
門也一定用在此上。
7菩提心(至高無上的發心):希望所有衆生(以前的父母)依次得到天人、阿羅
漢、菩薩、而至最終的佛果。
以上七種觀修法爲阿底峽尊者傳下,本載于《般若經》內。
四無量心修習菩提心法
思維四無量心以培養菩提心的方法,是根據《大般若經》而出,爲印度的慧增菩薩和西藏的隆欽巴大師所傳下。思維的方法各教派雖不同,但發四無量心時定要具足正見即「無我智慧見、空性見、菩提心」,菩提心是希望一切衆生得到佛果、幫忙衆生的心,「無量」意爲不可思議、沒有限製。一般有限製的慈悲喜舍,如只對親戚、兒女慈悲,對他人則無,此爲〝四梵住〞,是離開菩提心、不具空性見(無我智慧)的發心,以後可得天人、梵天的果報,不會成就菩薩或佛果。修四無量心時,不會依照慈、悲、喜、舍的順序而修,我們先修舍心,再發慈心、悲心、喜心,此于隆欽巴大師的《心性安休論》、巴智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論》內都提及……。
舍無量心
爲什麼先發舍心呢?爲了清淨我們偏私的念頭,因此先發舍心。若先發慈心卻己心難除偏私,那麼我們所發的四無量心就不是菩提心。所謂舍,就是舍掉執著、偏私的心,舍掉對親戚具愛心、對敵人狠心的心,如此的分別心定要消滅,發舍心能産生平等的菩提心。
如何修舍心?如以上嘎答雅納的故事,常思維親戚、家人、敵人跟自己相聚的因果關系,敵人是我們修行上很重要、所必須,有他們,我們忍辱波羅蜜會增長圓滿,因此不可舍去敵人。而敵人和親人本相互輪轉,多思維此「親敵輪轉」的道理,慢慢的….我們親敵之念即消失,這就是舍無量心。
慈無量心
如前面所說「願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即是慈無量心。樂就是歡喜心,具此心,身就不具痛苦,身心本相續,心裏痛苦,身體也會痛苦,反之,心、意常具快樂,身體病痛之因減少,就算外在生活條件很差,也不會難過痛苦,如密勒日巴大師山洞中苦修,沒有吃、穿等受用,但因具快樂、歡喜心而唱出許多金剛道歌;隆欽巴大師苦修時,冬天睡于麻袋內、吃樹皮,心裏很快樂,寫出很多詩歌、論文。心裏常具快樂、歡喜,不爲外在條件的差異起煩惱,少煩惱則少病苦,這就是樂。
樂因就是善業,它的果報就是樂,因此我們修十善、斷十惡。修十善即自然得十善的果報,不要要求、希望很快得到善報,心中不在意也不勉強。
修慈心者,應以身慈、語慈、意慈對待衆生,身慈者對他人必有禮貌、微笑以對、恭敬別人、不會動粗;語慈者對他人必出慈祥和藹、悅耳的言語,沒有粗魯、責罵、不禮貌的話,別人不喜歡聽的話不會說;意慈即心裏不起瞋恨心,遇他人不善的態度、言語等,必忍辱。《入菩薩行》裏曾說:「于諸有情,必以慈心、慈目、慈語相對」。
悲無量心
就是願一切衆生遠離苦及苦因。苦分叁種,苦苦、壞苦、行苦,人有是非的感覺、對肉身有執著即有苦,龍樹菩薩在《中觀論》內也說:「身體有覺受就有我執,有我執就起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因此身是苦根。」我們追求世界上的物質都是爲了這個身體,得不到時心裏産生痛苦難過,這是苦之一。
苦因是不善業(即惡業),所有不善的事情都是苦因,苦因成熟就得苦報。因此不管身體狀況好壞或碰到任何難境,定要不離菩提心、不失對叁寶的信心。有人碰到困難,便對叁寶産生退轉心,說:「我一直在修行、念經、拜佛,爲什麼會這樣呢?」以往所造很細的因果,阿羅漢也不會知道,但能確定的是……現在的果必爲以前的因,這些人雖然常行善業、也精進修行,仍遇困難或病痛,均爲前世所造惡業現在成熟。衆生業障深重,無法經由剎那的加持或短暫的修行即消除所有罪業,持續恒久的修行能慢慢消除累世所積業障,現在的痛苦、病痛就是消災、除業障,納戚透美仁波切曾說:「修行時,如果生病,我喜歡!病痛是消除業障的現象,此時成熟,日後免下地獄苦。」修行目的之一既爲消除業障,生病即圓滿自己的心願,因此應覺歡喜!若無病痛,也覺歡喜,用此健康的身體,多行善業,爲利益衆生而努力。了知如此,碰到任何困難、病痛,心不會退轉,並希望能爲衆生承受所有苦…..,我們已修行佛法,知道如何觀修,不畏懼困難,對所有衆生廣發同情心、菩提心。
觀修悲心的方法,首先……觀想自己最喜歡、鍾愛的人正淪于惡鬼或地獄道中受苦,我們不知如何幫忙,乃祈求諸佛菩薩加被、幫助他脫離一切苦,再次,一一觀想周遭的人、陌生人、敵人等……,此爲經由悲心培養菩提心的方法。
喜無量心
即祈願衆生永遠不離開快樂的心。如聽聞他人的善業即起歡喜心,隨喜他的功德,爲他回向,不起嫉妒心;聽到他人的好名聲、高地位(他此時所需)也隨喜,但如依于惡業而得的利養等,不可隨喜;其他如……聞成就者的轉世時隨喜,聞諸佛任何願力時隨喜,並視爲自己的願力,聽聞任何善業時我們都隨喜…..。其他較細部分……如聞地獄道衆生投胎天道、惡鬼道衆生得暇滿人身等,起歡喜心並隨喜。觀修喜無量心的方法,首先觀想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已離開一切苦、得菩薩果、往生淨土而發歡喜心,並如前述般一ㄧ觀想周遭之人、陌生人、仇敵等都如自己父母般的離苦得樂……。
上述即爲以四無量心修習菩提心的方法。
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換菩提心。
此于寂天菩薩所作《入菩薩行》內提及,巴智仁波切、前噶當派修行者等均以自他交換法觀修菩提心,又依巴智仁波切和隆欽傳承一些大成就者說:「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法應放于(發心)菩薩學處願菩提心的戒律上。」因此我們稍後開示。
貳、發心的體性
一、依發心大小 二、依道地而分 叁、依發心的體相
一、依發心大小
發心因大小的差異而…
《《不共加行 發心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