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身。如來之藏。
若心有起。不知法法唯心。更見心外有法。起念相應者。即無明染法未盡。淨心未圓。則有所少。如是下明淨法滿足。一切德相。即是一心。心外更無少法可得。既無有法。豈有所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遍一切處。如來之藏。含攝無量淨德矣。二相大竟。
癸二別解用大二 子一總明 二別釋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此對果舉因。以明用大之本。謂諸佛在因地。緣苦惱衆生。發慈悲行願。廣修六度。與樂拔苦。行也。誓度生界。不限劫數。願也。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亦不取衆生相者。上取字。即觀義。以智慧觀察。自他平等。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下不取即不著也。如金剛般若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此以何義下。釋其所以。謂稱真如實理而知。衆生與我。皆是假名。無非幻相。雖屬幻相。而幻化空身。體即法身。故曰真如平等無異也。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
此牒因顯果。方便智。即始覺反染還淨之智。對治我法二種邪執。至金剛後心。究竟道。本末無明斷盡。始本合一。親見本有法身。此自利果也。以下顯用。即利他果也。自然二句。顯用勝妙。不假作意。即與真如二句。顯用稱性。廣大周遍。末句顯用離相。即照而寂。然此大用。法身本具。向被無明障蔽。不得現前。令智圓惑盡。故乃得顯。亦畢竟無相可得。
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
首句征問。然佛具叁身。何以無有用相。下釋謂諸佛。唯是法身妙理。本智之身。前雲智相無可見故。屬第一義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無有世谛境界。生滅等相。以其體本無爲。離于施作。即使衆生見佛相好。聞佛說法。但隨機得益。皆由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而諸佛清淨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鏡現像。豈有施作耶。此即寂而照。故說爲用。一總明竟。
子二別釋二 醜一正顯用相 二問答釋疑 初中二 寅一直顯其用 二重牒分別 初又二 卯一應身 二報身
此用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首二句標征。下就因位所見。以顯果用不同。先就凡夫二乘所見。以彼不知七八二識。但依六識分別。向計實有外塵。令六識受熏。所見佛身。亦謂心外。順彼分別事識計度。見叁十二相。應身粗相。不見報身細相。故般若經雲。不應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經意要衆生離分別事識也。以不知轉識現故下。釋見粗相所以。由彼迷于唯心之理。故不知轉識所現。心外取境。計從外來。不達即色是心。本無分齊。故雲取色分齊。不能盡知。無量莊嚴也。一應身竟。
卯二報身
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
此就菩薩所見。依根本業識。受本覺不思議內熏。及所修淨行資熏之力。從初住以去。上曆叁賢十地。乃至菩薩第十究竟地。而叁賢叁昧心中所見。及十地任運心所見者。皆佛報身細相。實唯心現。不從外來。以真心無外故。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此明所見報相。前叁句正報。中叁句依報。隨所下合明。即圓滿報身。舍那身土。自他圓融。無障無礙。隨所示現。等周法界。無邊無盡。離分齊相。異前應身分齊之色。此由菩薩稱性觀察。一一諸法。悉皆心之全分。故所見報相。身毛塵刹。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即分齊。而無分齊之相可得。自在難思。隨其所應。皆即常住。叁災不壞也。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爲報身。
此結果由因。因中修行萬行。果上圓滿萬德。首句指上萬德莊嚴。果報之相。皆由菩薩。修行六度十度等。無漏因行所熏。及本覺不思議內熏之力。所得成就。圓滿舍那身土。無量樂相。故說報身。是知諸佛種種果用。不離因心。○問。佛身何故。唯衆生轉識現耶。答。轉識。即阿梨耶中轉相。依此轉相。方起現相。現諸境界。此識真妄和合。若隨妄熏。妄惑力勝。依惑造業。故現生死染相。妄雖有功。離真不立。若隨真熏。真如用發。返流出纏。故現報化淨相。真雖有功。離妄不顯。報化二相。由衆生厭求心。勝劣而分。以本覺熏妄心。乃知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有厭求故。真用即現。凡夫二乘。厭求心劣。所現應身。用相即粗。菩薩厭求心漸勝。所現報身。用相亦漸細。故報化二身。不離衆生識現。此就緣起說其用耳。○問。若如是。乃衆生自心真如之用。雲何說佛報化耶。答。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衆生之心。即佛法身。從法身起報化用。故得說佛報化也。○問。報化既從衆生心起。此中何以雲。因諸波羅蜜等生耶。答。諸波羅蜜。亦從衆生心起。喻如世間佛像。依金銀土木而成。金銀土木依地而生。即說佛像從地大生。有何不可。此約終教緣起義說。若約始教。即佛悲智。爲增上緣。衆生機感種子。爲因緣。托佛本質上。自心變起報化影像。故雲在自識中現也。余如瑜伽唯識相宗說。一直顯其用竟。
寅二重牒分別
又爲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隨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爲應身。
此別釋應身。隨類所見不一。如叁惡道習。見佛叁尺之身。如提謂等以人天位。見佛爲樹神。及天神等身。准此則六道衆生。各隨業感。見佛不同。種種異類。皆非出世受樂相。如二乘人等。見佛丈六金軀。爲出世相。是阿羅漢等。聖人之身。由應機示現不同。故說爲應身。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
此別釋報身。叁賢所見。不同地上。前總說依業識。叁賢十聖所見。皆報身。然位次既有淺深。相用不無轉勝。故此重明。首句舉十解初心。等取叁賢諸位。叁賢發心。志斷無明。深信真如。其修觀。但依六識分別比觀門。見真如理。是相似覺。故雲少分而見。此見即見理。上所見者。即所見報身。深信二字。揀異前後。前十信。雖信而未深。後十地。已證不徒信。○知彼色相莊嚴等事者。知即觀智。彼即佛。知佛報身報土。本無來去。亦無分齊。唯依一心真如所現。以見真如故。揀異凡小。取分齊相。末叁句。揀異地上。然此菩薩。但少分見于真如。猶自不離分別比觀。以未入初地。親證法身之位。故不得無分別之智。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此顯地上所見。以親證真如。故其相微妙。其用轉勝。漸漸圓滿。至金剛後心。真窮惑盡。故雲見之究竟。○然上所說二身。經論各異。同性經說。穢土成佛。名爲化身。淨土成佛。名爲報身。金鼓經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相。名爲應身。隨六道相所現之身。名爲化身。攝論說。地前所見。名變化身。地上所見。名受用身。今此論說。六道所見差別之相。名爲應身。十解已上菩薩所見。離分齊相。名爲報身。有如是種種不同。各有理據。如攝論爲說地前散心所見。有分齊相。故屬化身。此論乃說叁賢叁昧所見。離分齊相。故屬報身。自不相違。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上雲報身。依業識見。因有業識。則有轉相現相。報身雖妙。但屬修顯。始覺返迷歸悟。未離能所。猶有所見。若始覺還源。離諸業識。則無轉識之見。與現識之相。惟是一真法界。不屬迷悟。不假緣生。即本有法身。生佛平等。以諸佛法身。絕諸對待。無有彼此色相。更疊相見。疊字與彼此相關。所見彼此不一。能見更疊而轉。所既不立。能亦不存。能所雙忘。唯一法身。一正顯用相竟。
醜二問答釋疑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問意不了法身離相。不礙現相。答意以明色心不二。法報冥一。總顯圓融無障礙法界。以歸一心本源。心爲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法身即一心之異稱。名異體同。故曰即此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下別顯色心不二。色從心起。色即是心。以事攬理成。全事即理。故雲以色性即智。色體本空。無形可得。說名智身。智乃本覺心智也。此顯性色真空。妙有非有之義。○又心能現色。心即是色。以理能成事。全理即事。故雲以智性即色。如水遍在波中。水性即波性。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此顯性空真色。真空不空之義。正由真心無礙。故得空色無礙。所現之色。無有分齊。自他身土圓融。而不相妨。如帝珠網。重重即入。互遍互含。由理事無礙。故得事事無礙。此非妄識分別能知。皆是真如大自在用也。本科生滅門竟。並上真如。乃顯示正義大科。第一別釋二門。顯動靜不一竟。
庚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爲西。方實不轉。衆生…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