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根。(叁)念根:謂修神足中心,系緣一境,到此念更增進,故名爲根。(四)定根:謂修念處時,即有定義(其心專注不散),複經正勤、神足,到此定力愈深,故名爲根。(五)慧根:謂修念處時,即具慧照。今更修正勤、神足,到此慧觀增明,故名爲根。如一株菩提樹,已生五條大根,此樹必開花結果也。
五、五力者:即前五根深種,而成五力。樹大根深,牢不可拔。不爲魔梵等之所屈伏,而能破不信等障,故名爲力。(一)信力:能破不信、邪信障。(二)進力:能破懈怠、故逸障。(叁)念力:能破失念、妄念障。(四)定力:能破掉舉、散亂障。(五)慧力:能破昏沈、愚癡障。
六、七覺支,亦名七覺分。覺者,善能覺了,即是正智分明。七法各有支分不雜,謂擇、進、喜、安、定、舍、念。前叁屬慧,次叁屬定,後一調和定慧,令得均等。(一)擇覺支:謂緣諸法時,善能覺了,揀擇真實,不謬取虛僞之法。(二)進覺支:謂修道法時,善能覺了,進趣正修,不謬行無益苦行。(叁)喜覺支:謂心得法喜,善能覺了,不隨法喜,而生住著。(四)輕安覺支:謂身心輕安,善能覺了,不取輕安,而不前進。(五)定覺支:謂發諸叁昧,善能覺了,不于定中,心生愛見。(六)舍覺支:謂舍所緣境,善能覺了,當舍則舍,不生追憶。(七)念覺支:謂修道法時,心若沈沒,念用擇、進、喜叁支以起之,心若浮動,念用安、定、舍叁支以攝之,務令定慧均等,不致偏重也。
七、八正道者,亦名八聖道。是無漏聖法,故名爲正,能通涅槃,故名爲道。(一)正見:以無漏智,見理真正,無有錯謬。(二)正思惟(非六識思惟):以無漏智,起正思惟,策動真修。(叁)正語:以無漏智,常攝口業,說正法語,令他生信。(四)正業:以無漏智,除身邪業,住于清淨正身業。(五)正命:以無漏智,如法乞食,常知止足,住于清淨正命。(六)正精進:以無漏智,淨除煩惱,直趣涅槃。(七)正念:念正助道,其心不動不失。(八)正定:安住無爲之道,決定不移。依此八法修行,自可得至涅槃。亦名八正筏,以能從生死際,渡煩惱河,至涅槃岸也。
以上叁十七品,總喻菩提道樹。法性,如地;念處,如種子;正勤,如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枝葉增長;開七覺之華;結八正之果。如是乃至:如是,指上所舉,出世間法。乃至,是超略之詞。(超略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者:因對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染法,故立此淨法,而對治之。“起信論”雲:“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乃至具有過恒河沙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即有過恒河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對治未亡,不是真淨。今有漏染法之影像既滅,則能對亦複不立,故曰一切清淨。以上明出世諸法。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此明自他正報同淨。前二句承上。一切,包括上文,世間出世間,一切諸相,無不是實相。此句義現幽玄,應加詳解。“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世間染法是妄,即出世淨法,對染說淨,淨亦成妄,故曰:皆是虛妄。妄無自體,執之成有,了之本空,則相即無相(實相),全妄即真,如摩尼所現五色,愚者執爲實有,悟者了之即空,當下即是真空(無相)實相矣。“金剛經”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即離也。若能離相而見,即見清淨法身如來(此如來、作不變隨緣二義解,不作佛解。法身無相,而能隨緣現相;如摩尼現色,雖然現相,如如不變,即是清淨實相)。又如“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智照現前,照見五蘊,一切諸相,皆是真空實相。如見摩尼五色,色體全是珠體。故“智度論”雲:“照色等空,名爲實相。性空實理,離于顛倒,非虛僞故。”于空見空,亦名顛倒。于空無著,乃是實法。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無遷無變,究竟常住。一切世出世間諸法之相,雖複千差萬別,會相歸性,惟一實相,自性清淨,故曰:一切實相,性清淨故。此實相從本以來,清淨無染,迷時非染似染,今諸幻盡滅,爲覺性圓明所顯。一切同成一實相清淨之故,托法顯已,融會一己之身,心見清淨,根識清淨,與彼諸法,同時清淨,是名一身清淨也。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者:此由自及他。于自身,既證清淨實相,觀一切衆生,同一清淨實相,不取衆生相故。志公雲:“人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乃由自己,證得平等法故,因己會他,亦融會得衆生多身,悉皆平等清淨也。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者:此由近及遠,擴而充之,自一方衆生身,乃至十方衆生身,同一圓覺清淨。上言實相,此言圓覺,以圓覺乃實相本體,亦即諸法本體。今證圓覺清淨,則十方衆生,正報之身,自應鹹同清淨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由正會依,以明一多依報同淨。前一人清淨,融顯多人,以成一界清淨。此一界清淨,融顯多界,以成一佛刹土清淨。複由一刹清淨故,會得塵塵刹刹,盡于虛空,橫遍一切處,圓裹叁世,豎窮一切時,悉皆平等,清淨不動。此即觀行成功,會相歸性,攝事歸理,以顯清淨覺地,爲十方叁世,根身器界之體,即屬圓覺體大義。一真空絕相觀竟。
卯二 理事無礙觀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此文融會色空,與覺性平等一如。覺性,是理;色空,是事。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以成理事無礙法界。虛空如是平等不動者,此句承前啓後。前以理融事,事同理而平等不動,此以事顯理,理亦同事而平等不動。理事互不相礙,故曰:虛空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亦應有平等二字。文略意該。乃謂不獨無相之虛空,與覺性無礙,即有相之四大,亦與覺性無礙,故曰:四大平等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世間事相之法雖多,五大攝無不盡,皆與覺性不相妨礙。如是乃至超越十力、四無所畏等,乃至八萬四千陀羅門,出世法,平等不動。當知覺性亦複如是,以顯清淨覺地,真俗二谛圓融無礙之相。即屬圓覺相大義。二理事無礙觀竟。
卯叁 周遍含容觀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明事事無礙法界。上文色空事相,與覺性對顯無礙,此科事與事,對顯無礙。六根、六塵、四大,皆事也。前叁句承上文,圓覺之性,本來遍滿、清淨、不動,向爲無明所障,不局而局(不周遍),非染似染(如摩尼似有五色),不動而動(妄見生滅)今觀行成功,複本心源,究竟清淨,十方虛空,以及世出世法,爲覺性之所顯發,同時清淨不動,周遍法界。圓無際者:即圓滿十方,圓裹叁世,橫遍豎窮,無有邊際,理事無礙之故,遂成本文事事無礙也。
當知六根遍滿法界者:六根由覺性顯發,則一一根,稱性周遍法界,圓滿無際。如“楞嚴經”根大文雲:“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六根悉皆如是,彼此不相妨礙。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者:塵性亦不離覺性,亦得稱性周遍,彼此無礙,四大亦複如是,各各遍滿法界。
此當釋疑。疑雲: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釋雲:地空實在相容,譬如鑿地,出土一尺,則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則有一丈虛空。虛空淺深,但看出土多少而定,虛空本遍于地中也。又疑:水火二性相克,雲何俱遍法界?釋雲:水火亦實在相容。如油本是水,一點則完全是火。地、水亦然。五金是地大之屬,一镕全成汁水,豈非地水各遍,相容無礙耶!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乃至陀羅尼門,一一皆遍滿法界,圓無際故。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雜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首句總承上文,由彼妙圓覺性,周遍圓滿之故。此先舉所依覺性,爲事事遍滿無礙之由。根性塵性,一一悉皆遍滿,並非泯相歸性。若泯相歸性,是攝事歸理,但成理法界。此乃即一一事相之法,更互遍滿,互不相礙。以一入多,而一無壞;以多入一,而多無雜。根塵相入相攝,無壞無雜故,如是世出世法,一一皆然;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此明事事無礙之境,乃十玄門中,一多相容不同門。觀下喻自知。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百千燈,喻一切事法。光照一室,喻一切事相之法,遍滿法界。其(百千燈)光遍滿,無壞無雜,喻一根入諸根時,一根無壞;以多根入一根時,多根不雜;以一塵攝多塵時,一塵不壞;以多塵攝一塵時,多塵不雜。其余諸塵、諸法互相攝入,例此可知。一光容多光,多光容一光。光光相容,光光不同,皆無壞雜,是爲:一多相容不同門。妙用難思,即屬圓覺用大義。本科周遍含容觀竟,並二觀行成就竟。
壬叁 頓同佛境
癸一 用心同
子一 法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此明用心與佛同。承上證知,覺性遍滿一切法,悉皆無壞無雜故,呼善男子,名爲覺成就。蓋此成就,全由觀行成就之功。當知菩薩,到此境界,不與諸法作系縛。不求諸法成解脫,深知縛脫無二故。而于生死則不厭,而于涅槃則不愛;而于持戒則不敬,而于毀禁則不憎;而于久習則不重;而于初學則不輕…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