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P8

  ..續本文上一頁

  “世尊!若被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此因聞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而起疑。空華是幻。知如幻者:知,即能照之智;如幻,即無明不實如空華。既知無明如幻,則身心亦皆是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者:上幻字是幻智,下幻字爲幻惑(惑,即無明)。無明身心,既皆是幻,則不必起幻智,而消幻惑矣!雲何,是反難(去聲)辭,謂雲何更要依圓照清淨覺相,起幻智,還修治如幻之無明,而求成佛道耶(下佛答:衆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

  己叁 別疑斷滅誰修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者:幻性,指無明,爲能生幻法之性。一切,指幻法,即身心世界,一切諸法。因聞上章,以幻智滅除諸幻,故難(去聲)雲:若諸無明幻性與一切幻法悉皆盡滅,則身心亦不可得。心爲修行之因,若無有心,則將誰爲修行?故反難: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耶(下佛答: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不入斷滅)?

  己四 別遮不修永失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若諸衆生了知無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不肯修行斷惑,則于生死輪回之中,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轉不休,故曰:常居幻化。既在幻化,並不曾了知(覺悟也)如幻境界。又不知以求離幻,則妄想顛倒之心,雲何而得解脫耶?

  己五 結請方便漸次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上舉叁疑,總請開示,此專爲未來,請示應修方便,故曰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之下,文意太略,當爲補足,分別演說一句,則文意連,義理顯。普賢之意:求佛說示,既知是幻,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方能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下佛答,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此請法之儀,義准前釋。戊二正陳問詞竟。

  戊叁 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佛重贊善哉,以普賢權示有疑,當場一問,能益現未衆生。文中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下,應加問于如來四字,其義方足。修習菩薩,如幻叁昧者:聞說如幻境界,即以觀智,觀察諸法如幻,本身自體;身心世界,皆無明幻力所幻現。無明幻師,亦本是幻,觀力既深,時至頓悟,如睡夢覺,當下一念不動,智與理冥,名入叁昧,而得正受,身心寂滅。方便漸次,即修習如幻叁昧,下手之方便,以及程序之漸次(如入門升堂入室),此二明了,方能進修,而得離幻。本科是佛牒普賢之問辭,遂即許說,故囑雲: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叁如來贊許竟。

  戊四 承教靜聽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戊五 正答所問

  己一 長行

  庚一 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此佛標示,諸幻義本。因普賢但問修幻之法,未問幻之所生,故佛先爲標示,以爲修幻離幻之義本。憑此以顯,幻盡覺圓,諸幻滅盡,覺心不動。如“大乘起信論”雲:“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乃至若無明滅,相續(諸識相續而生,皆因無明之力,若無明一滅,所有相續即滅)則滅,智性不壞故。”立喻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乃至風若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一切(去聲)衆生,指六凡叁乘。種種幻化,即九法界:聖凡、染淨、依正、因果諸法,不一而足,故雲種種。悉皆幻化不實,猶如空華,非但六凡染法是幻,究竟叁乘淨法亦幻,于是當究諸幻之所從生。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者:此句最關緊要,須加詳釋。先將字義辨清。皆生者,無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當知是諸幻生于心中,不是心生諸幻,如空華生于空中,不是虛空生出空華。空華本無生處,病目妄見,故謂之幻。如來二字,不指住世諸佛,乃指妙心,不變隨緣二義。如,是不變之體,湛然常住;來,是隨緣之用,無爲寂滅。體雖不變,用恒隨緣,用雖隨緣,體元不變,是之謂如來。具此如來二義者,其唯圓覺妙心也。

  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正由此心,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離言絕思,不可思議,故稱妙心。妙心本無種種幻化,種種幻化皆生妙心。此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可思議。“楞嚴經”雲:“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任從諸相發揮,空體不動。

  再明種種幻化,隨緣而生之義。如來藏心海爲因,無明風動爲緣,生叁細;業識爲因,境界爲緣,生六粗。此明從真起妄,生六凡衆生,種種幻化之法。如真如內熏爲因,如來教法外熏爲緣,發起信、解、修、證,此明返妄歸真,生叁乘衆生,種種幻化之法。六凡生死染法,叁乘涅槃淨法,皆不離心也。一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竟。

  庚二 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

  辛一 舉喻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此以種種幻化,喻如空華。空本無華,病目妄見。華從空有,原非實有,翳生華生,翳滅華滅,空性不壞。都緣眼中有翳,空裏華紅。

  辛二 法合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

  幻心,指本末無明。還依如幻身心,借假修真,而得除滅。此一解也。又衆生隨染緣,所起之幻心,還依隨淨緣,所起之幻智,而得除滅。前疑雲: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此中答意:以身心無明,皆幻也,不妨起幻智,以除諸幻。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前疑雲:若諸幻性,一切滅盡,則無有心,誰爲修行,恐落斷滅?故此答雲:如幻之身、心、無明雖滅,尚有幻智,不致落空。惟是幻智,亦須不立,故曰:諸幻盡滅。雖然諸幻皆滅,能所雙亡,畢竟顯露,圓覺妙心,常住不動。合前喻中,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辛叁 疊拂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覺,即覺幻之智。乃依如幻身心無明,而說此智爲覺,是對幻所立之覺,亦名爲幻。此拂幻智也。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者:此承上雲,對幻之覺,亦名爲幻,若說有個離幻獨立之覺,仍屬對待,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者:此又承上對幻之覺,離幻之覺,二者皆未離幻,以爲無覺,乃名爲真。豈知說無覺者,此亦是幻。何以故?圓覺不屬有無之故。但有起心動念,均未離幻。是故幻滅,名爲不動者:是有無俱遣之故,諸幻滅盡,妙性天然,泯絕無寄,名爲不動。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竟。

  庚叁 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辛一 離幻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此下離幻之文,輾轉四重,此第一重遠離幻境。由前普賢疑問有五:二、雲何以幻,還修于幻?叁、幻心斷滅,誰爲修行?四、若不修行,雲何解脫?上文幻盡(以幻心離幻境,以幻智離幻心,以幻空離幻智,即是以幻修幻)、覺滿(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至斷滅),可釋前二疑。此段正示用心,乃釋第叁不修之失。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幻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此第二重遠離幻心。由前離幻境時,堅固執持,有能離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複遠離。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此第叁重,遠離幻離。此遠離是智,因前幻心已滅,此爲幻智。若愛此智,亦即心病,故曰:遠離乃爲幻智,亦複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此第四重,遠離離離。謂能離遠離幻智之離,此離猶未離幻,亦複遠離。以上四重遠離,即修行甪心之階級,步步升高,以後後位,覺前前非。故離之又離,離之又離,中途不住。辛一離幻竟。

  辛二 顯覺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此密顯真覺,由輾轉遠離,離到得無可離境界,即滅除諸幻,契合真覺。真覺,則不可離也。此段離幻顯覺之文,全是禅宗頓悟漸修工夫。由淺及深,行布分明。即同“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解六結、越叁空工夫,若合符節。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者:即亡塵也(境界屬前塵)。所謂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心如幻者,亦複遠離者:心,即根也。亡塵盡根,所謂如是漸增,聞所聞盡也。遠離爲幻,亦複遠離者:即空智也。所謂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也。離遠離幻,亦複遠離者:即滅空也。所謂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也。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還覺也。所謂生滅既滅(諸幻盡滅),寂滅現前也(真覺顯現,覺心不動),以上離幻之功,同觀世音,耳根圓通無異,即圓照清淨覺相,有以成之。辛二顯覺竟。

  辛叁 舉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譬如鑽火鑽字,從金旁,似是金屬,鑽木求火。上古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以自熟食。今雲:兩木相因者,則能鑽所鑽,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獨木不生,亦必兩木相因方生。因者,依也,相依磨擦,暖極火出。兩木,喻發智之心境;火,比離心境之幻智。由智發,而心境皆離;如火發,而兩木俱盡也。灰飛煙滅者:有謂譯之倒也,應以煙滅在前,灰飛在後。若木雖盡,而煙未滅,木化爲炭,猶有炭在。如心境空幻智在,即是智愛之病,其智亦應遠離。此病未離,猶未了當。若煙雖滅,而灰未飛,此亦是病,亦未了當。以其智愛雖離,空愛又起,亦應遠離。故修行之法,必如鑽火,火出木盡,煙滅灰飛,才是到家消息。

  辛四 法合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者,用也,用後後幻,修治前前幻。如以幻心,離幻境;幻智,離幻心;幻空,離幻智:幻滅,離幻空。亦複如鑽木…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論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