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心,破佛所製律儀,暗中潛行貪欲之事。惜乎昔爲佛子,今爲魔侶矣。
子五 按其言狀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渴仰,邪見密興,種智消滅。
前明自受其害,此明世受其惑。口中好言,諸佛某處應世,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有佛必有菩薩,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教化人間,魔口所說,皆以眼前爲佛國,因彼行人,意在不離當處,遍遊塵刹,故作是說。其人,即貪求經曆者,見魔附之人,故心生渴仰,日親日近,時熏時染,故致邪見密興,正見日晦,種智銷滅,慧命斷絕矣。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魃鬼,即旱魃之鬼,遇風成形者。
子七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准上可知,二貪求經曆竟。
癸叁 貪求契合 分七 子初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綿吻,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此第叁,貪求契合。首四句同前。心愛綿吻者:正以不遭受陰邪慮,自覺定心綿密,圓通妙定,得以發明,自覺妙用吻合,得意生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由是于叁摩禅定心中,忽起愛慕,必至澄寂其精神,竭盡其思慮,貪求契合,密契至理,吻合妙用,豁然開悟也。
子二 魔遣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即此貪求契合一念,便爲致魔之由。
子叁 客邪投擾
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其人至敷座說法同前。其形,即說法者身形,及彼聽法者身形,外無遷移改變。令其在會聞法之人,未聞法前,心自然開悟,相似得圓通體,念念移易,相似得圓通用,或得宿命通,能知過去之事,或得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或見地獄,了極苦之狀態,或知人間好惡之諸事,或口宣說偈語,或自背誦經文,以上皆密契之事,各各歡喜娛樂,得未曾有。
子四 主人惑亂
是人愚迷,惑爲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綿愛者:纏綿親愛有欲密結其心,信其教化,破佛律儀,與其同事,潛行貪欲。
子五 按其言狀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上乃自受其害,下乃世受其惑。口中常好說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叁祇煉行,百劫修因,佛佛道同,古今一致,豈有先後之分?其中亦有,真佛假佛者:妄窮真極,乃名爲佛,豈有真假之別?男佛女佛者:自古成佛,皆以男身得道,女人五漏之軀,焉得作佛?菩薩亦然:亦有男菩薩,女菩薩者,其意指魔附之人,盛行貪欲爲男佛,受其欲者,承順魔意爲女佛,又以變化男女,仿行欲事,即是菩薩,故曰菩薩亦然。其人見故者:即指行人,見魔附之人,能令開悟,密契之事,並信其所說,遂認邪爲正,將妄作真,洗滌本所修心,容易入于邪悟。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魅鬼,即遇畜成形者,余准上可知。
子七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准上可知,叁貪求契合竟。
癸四 貪求辨析 分七 子初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此第四,貪求辨析。首四句同前。行人于叁摩禅定之中,心愛根本者:正以受陰既盡,露出微細動相,不知其是六識種子,根本想陰,謬謂其因動有生,而爲萬物根本。由是一味窮覽萬物變化,性之終始;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如本經佛雲:世出世法,知其本因。以故,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元由,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盡知頭數,此佛智邊事;佛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故能如是;初心希求,真妄想也。精爽其心,貪求辨柝者:猶言奮其精神,竭其心力,貪求辨別物理,分析化性,有欲現前,一一分明,即此一念,實爲致魔之端。
子二 魔遣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准上可知。
子叁 客邪投擾
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爲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其人至敷座說法易知。惟求元,是愛窮萬化之本元。身有威神,摧伏求者:指魔附之身,亦有威嚴可畏之相,神通攝持之力,能摧伏求元之者,令其座下,雖未曾聞法,自然心悅神伏。 是諸人等下:主伴同惑,將佛之叁涅槃中,性淨涅槃。叁菩提中真性菩提,叁德之中法身德,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以爲根本,即是法身,常住不絕,不生不滅之性,不離生滅之中,都指現在,即爲佛國,即染即淨,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即凡即聖也。
子四 主人惑亂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爲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其人,即求元之人,信其邪師,受其魔教,亡失先前,本所修心,舉其身命以歸依。卻以肉身相生,鄙賤之事,爲化理元,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爲菩薩,推究其心之所好,無不承順,以纏縛爲解脫,破佛律儀,以淫愛爲佛性,潛行貪欲。
子五按其言狀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若爲對治權宗,薦取根性,于理或可;若一向好言,是則外道邪見,況以男女二根,汙穢不淨之本,以爲萬化根元,菩提涅槃真處,亵渎佛法,混亂真理。《正脈》雲:大意無非誘人恣淫破戒,壞大定耳。彼無有知識之者,多信是穢言,淪入魔隊。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蠱毒,魇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此名蠱毒鬼,即遇蠱成形者。魇勝,即魇寐鬼,遇幽成形者。世有厭勝之術,取能壓伏故,又名魇勝,余可知。
子七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四貪求辨析竟。
癸五 貪求冥感 分七 子初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此第五,貪求冥感。首四句同前,彼行人于叁摩禅定之中,心愛懸應者:懸者,遠也;即指多生遠劫,有緣諸聖,應其所求也。周流精研,貪求冥感者:謂其一心,周遍流曆,精細研究,貪求冥相契合,以期感格聖應而已。
子二 魔遣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才起一念貪求,便是定心不密;爾時天魔,候得其便,有隙可乘,有法能陷,故即飛遣精魅附人,口說經法,以應其感也。
子叁 客邪投擾
其人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衆,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爲奴仆,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
其人,魔附之人,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己得證,無上涅槃妙果,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爲說,冥感懸應之法。能令聽衆下:詐現冥感,懸應之事,暫時看見,魔附之人,鶴發童顔,宛爾深修久證,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且以身爲奴仆,四事供養,而不覺疲乏勞累。各各令其,指魔攝之衆;座下人心,指此衆之徒;心知魔附之人,原是先世師承,本身之善知識,別生一種法愛之心,如膠似漆,粘不可解,得未曾有。
子四 主人惑亂
是人愚迷,惑爲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是人愚迷無智,惑爲菩薩,相親相近其心,日熏日染其教,信其邪說,破佛律儀,學其邪行,潛行貪欲。
子五 按其言狀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诳,遺失本心。
此詐陳冥感,懸應之言。口中好言,我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此詐述往昔之事,明以欲鈎牽引。今者我與汝,亦是夙生前緣,特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乃順其懸應之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者四句:謬指欲界頂天,魔宮爲大光明天,謬稱魔王爲佛,于中止住,一切諸佛如來,所休止居住之處。彼無知之者,信是虛妄欺诳之言,遺失本修之心,順從魔教。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疠鬼,乃遇衰成形之疫疠鬼也。
子七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五貪求冥感竟。
癸六 貪求靜谧 分五 子初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叁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谧。
此第六,貪求靜谧。首四句同前。于叁摩禅定之中,心愛深入者:謂叁摩定境,心愛深窮契入,克己工夫,不計辛勤,惟望得以深入圓通。樂處陰隱寂寞之處,以求安靜甯谧之修。
子二 魔遣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殊不知叁摩地中,不容起心動念,…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