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P5

  ..續本文上一頁令一切衆生,開悟斯義,勿墮魔網。故當機結集法藏,流通今後,爲作人天眼目,以爲救世慈航,普令行人,依之修習,保持真心,覆護禅定,成無上正等正覺之道也。叁想陰魔相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九終

  辛四 行陰魔相 分叁 壬初 具示始終 二 中間十境 叁 結害囑護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區宇 二 終破顯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攝前想陰盡相 二 狀示行陰區宇 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惟一精真。

  此通明行陰始終之境。彼善男子:攝前透過想陰十境之人;或始終不起愛求,常住性定;或魔來便能覺知,不壞本修。如是用心,想陰破,而仍複精研,故曰修叁摩提。望想陰爲終修,望行陰爲始修;叁摩增進,動念既盡,浮想銷除,名爲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如後雲,寤即想心,寐爲諸夢。今既無夢無想,則寤時無想,常同寐時之靜;寐時無夢,常同寤時之覺;故曰寤寐恒一。覺明虛靜者:本覺妙明真心,離諸夢想之擾亂,而得清虛寂靜矣!猶如晴明之空,迥無所有。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者:以粗重塵影,即是法塵,全依想陰爲體;想盡,塵自無依,故言無複等。此以上,約心之自體妙,獨影先虛也。觀諸下,約心之照境妙,性境亦虛也。世間山河大地是性境,今心照山河等,如鏡之光明洞鑒,應物而現,毫無分析。故物來影現鏡中,而鏡無所粘著;物過影滅鏡中,而鏡亦無蹤迹。據此,則境識中,不過虛受照應而已。境滅,識中了然罔有陳習之可言。陳者舊也,即舊時習氣也。惟一精真,惟是一個識精真體,即是第八本識,非究竟也。

  子二 狀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者:一切生滅,根本元由,及第八識中,所含七識種子;以有微細生滅,爲行陰根本,所有生滅,皆由此流出。前爲想陰所覆,故不能見,今則想陰動念既盡,行陰生滅根元,從此披敷顯露。故得見諸十方,十二種類,衆生生滅,畢竟克殚其類。殚,猶盡也。 各命由緒,爲識陰;同分生基,爲行陰;今爲行陰所覆,故曰,雖未得通達十二類生,各各受命元由頭緒;而見七識種子,同分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野馬非塵埃,即田間遊氣,春晴伏地可見,其狀如水,其光如焰。莊生呼爲野馬,佛經多稱陽焰,渴鹿逐陽焰,遠望如水,至近則無。此陰前于二卷,五陰科中,彼約迷位,取其粗相,譬如瀑流;此約修位,取其細相,喻同野馬。以喻行陰,幽隱微細動相。熠熠,小明也,以喻行陰動相,忽起忽滅也。

  清擾者:揀異前後之辭。清是輕清,非同前陰之重濁;擾是擾動,非同後陰之澄湛。爲浮根塵,究竟樞穴者:浮根四塵,乃衆生根身;十二種類,各各不同;而究竟轉變之機,盡在行陰。樞者,門之軸;穴者,門之臼。由樞穴故,門得開關;由行陰故,根塵得以生滅。此相不盡,生死難脫,是則名爲行陰區宇。初始修未破區宇竟。

  癸二 終破顯露妄源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若此輕清擾動,熠熠生滅之根元體性,因定力轉深,此體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際;後文所謂,湛不搖處是也。元性:生滅根元體性,即第七識。 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識。一澄本元習氣,即第七識行陰。種習俱盡,而複還識精元明之體矣。故曰如波瀾滅,化爲澄水。以想陰如洪波,行陰如細浪,識陰如無浪流水,真覺體性加湛然止水;今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指掌疏》雲:按耳根圓通,此當空所空滅。言前于覺所覺空時,宛爾有個能空心生,所空覺滅,仍屬細流,即是八識中,第七識種子,名爲生滅根元。今于行陰盡時,性習都盡,故能空與所空,而俱滅矣。所以不能複真者,以猶爲識陰所覆故。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者:如前雲,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名衆生濁。以行陰生滅不停,業運常遷,遂成衆生知見,渾濁真性。今者,行陰既盡,則衆生濁自然超越,超越之後,反觀行陰之所由來,元從幽深隱微妄想,以爲其本。初具示始終竟。

  壬二 中間十計 分十 癸初 二種無因 至十 五現涅槃 癸初分叁 子初 標由示墜 二 詳釋其相 叁 結成外論 今初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于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于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此下別示,行陰十計,不言十境,而雲十計者,但是想破行現,自緣定中所見,而生種種邪計,非有外境魔事之擾也。此第一、二種無因論。呼阿難而告之曰:當知,警令覺知也。是得正知者:即不遭邪慮也。奢摩他中者:即圓定發明也。凡能到此地位,俱有決定善根,故稱善男子。凝明正心者:凝:不動也,于想陰十境,不起愛求。明:不惑也,于飛精附人,便能覺知。正心:雙承不動定也不惑慧也,定慧均等。十類天魔,不得其便,圓通妙行,乃可增修,方得精心研究,力破想陰。想陰既破,行陰即現,故得窮十二類生,生滅根本。此上曆敘,想破行現。于本類中,生元露者:此下方明,邪解起計,並非外魔,惟是自心作孽,是謂心魔。先窮十二類生,行陰深本,欲于本類中,研求生滅根元顯露者,即行陰顯現也。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者:乃正觀行陰;彼即指行陰,幽隱輕清,非同前想陰,顯明重濁也。圓者:遍十二類生,一一皆然;即觀行陰遷流,微細動相,爲圓擾群動之元,觀同分生基之總相,不起妄計,一味精研;自可進破行陰。今于圓元中,起計度者:于圓擾群動之元,爲諸行之本,是生滅之元,如是觀察,執爲勝性,故起計度。並不知有不擾不動之真如,亡失本修,以是墜入二無因論。 《正脈疏》雲:二無因論,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違理背正之惡見耳。今行現之解,適與之同,故即墜彼論中,如後車蹈前車之覆轍,故即同墮一坑□地。後文諸論,皆仿此意。初標由示墜竟。

  子二 詳釋其相 分二 醜初 本無因 二 末無因 醜初分叁 寅初 據己見量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衆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衆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

  首二句標定,下征釋。一者、是人;即于圓元中,起計度之人。計執此圓元爲勝性,並不知此但行現,尚未至于盡;行陰盡後,還有識陰,識陰盡後,方是本覺。便謂此行陰,爲生滅之元,本來無有因起,故曰見本無因。何以故征,下釋。是人既得生機全破者:生機:即行陰。破:即顯露義。前文所謂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是也。乘于眼根清淨,獲得八百功德,極盡其見量,能見八萬劫內,所有衆生,業行遷流,灣轉回環,莫能自止。死此生彼者:即舍生趣生也。亦即前文所謂,業運每常遷于國土是也。祗見衆生,隨業行以遷流,輪回在八萬劫中之處,八萬劫外,冥然莫辨,毫無所觀也。

  寅二 謬成邪計

  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便作如是邪解妄計:此等世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因八萬劫外,冥然無有所觀,遂計無因。拘舍離等,昧爲冥谛,即同此見。儒宗所謂,鴻蒙混沌者,皆此類也。殊不知自己見量有限,未至圓極,若如來見量,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豈以八萬劫爲限哉?

  寅叁 失真墮外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邪計籌度,亡失正知,執八萬劫,無因自有;亡失遍知,墮落外道邪見,惑亂菩提正覺之性矣。初本無因竟。

  醜二 末無因 分叁 寅初 據己見量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複改移。

  首二句標定,下征釋。二者、是人:于圓元中,起計度之人。計執此圓元爲勝性,詳推過去,見本無因,例知未來,見末無因也。何以故征,下釋雲:是人于生,既見其根者:謂是人于諸衆生,既見劫前,本無其根,無因而有。蓋即以無因,爲十二類生本元,自然而然,由此轉計,成爲自然外道。知人還自然生人,悟鳥還自然生鳥,烏從來自然是黑,鹄從來自然是白。白非是洗成而白,黑非是染造而黑。人天二句,當在下,諒抄寫之誤。若是人天,本來是豎形而立,若是畜生,本來是橫行而走,此皆自然而然,本無有因。從八萬劫來,未嘗更改變移。

  寅二 謬成邪計

  今盡此形,亦複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此下釋成,上科全推過去,此科列定未來。今盡此形者:盡,即盡未來際,而此形亦複如是,無有改移。而我本來,八萬劫前,不見十二類生,從菩提性起;雲何更有,衆生于劫後,成菩提事乎?當知今日,一切物象,既皆劫前,本無有因,以此驗知劫後,末亦無因也。言八萬劫盡,終成斷滅,無有因果而已。蓋以從無因而起者,還複無因,返于冥初之意而已。

  寅叁 失真墮外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邪計籌度,亡失正知,皆謂一切自然,亡失遍知,不達循業發現,以致墮落外道惡見,反惑亂菩提正覺之性矣。二詳釋其相竟。

  子叁 結成外論

  是則名爲,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初二種無因論竟。

  癸二 四種遍常 分叁 子初 標由示墜

  阿難!是叁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